研发看节点,商业看兑现,二者以平台为纽带、以生态为加速器,上海医药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由此成立。
进入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从“速度战”转向“质量战”,行业坐标系随之重排:政策层面更强调“鼓励创新发展、优化集采规则、完善医保支付”,多层次支付体系与产业生态加速成形,带来一条更注重确定性的成长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上药选择的关键词是“筑牢底盘、做强核心、创新突破”,并在世界500强与“全球最具价值医药品牌榜”上同步抬升,给出明确的经营与品牌双重信号。这既讲出了在行业分化期里少数能持续扩张“护城河”的故事,也是一个综合型医药集团把“平台能力”变成“产业增量”的可观察样本。
2025年H1:商业稳跑,工业回温
8月29日,在上海医药2025年H1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总裁、独立董事、财务总监及董事会秘书集体亮相,现场与线上合计45家机构参与,这场交流的基调非常清晰:把报表背后的“结构变化”讲清楚,把“可持续动力”讲具体。
从基本面看,上海医药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4.59亿元,同比增长51.56%,主要源于对和黄药业核算方法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而产生一次性特殊收益;剔除一次性影响后,归母净利27.82亿元,同比小幅下行,这一组“表面与内里”的对照,也把资本市场对上海医药注意力拉回到三条更具持续性的曲线:商业的结构升级、工业的探底回暖、以及并表协同的系统化落地。
上海医药的商业端最具“稳跑”气质。首先来自于公司多年持续的多元化业务布局,在进口总代方面,报告期内新增25个品规,整体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1.7%,多口岸进口服务体系与全球供应链的协同效应不断强化。
其二是创新药商业的穿透力:与安斯泰来、康方生物、乐普生物、科迪药业、中外制药等达成合作,上半年创新药商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2.6%,高附加值品类在渠道中的权重进一步提升。
其三是CSO加速扩容:4月落地欧加隆、益普生合作,6月与博安生物签约,拿下度拉糖肽(BA5101)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全渠道终端推广及总经销权,标志着从“承接成熟品种”向“承接首发创新”的质变。
在零售侧,上海医药发布“新零售一体化战略”,以“院边药房+DTP专业药房”为抓手,通过上药云健康、华氏大药房、上药院边药房、镁信健康四大板块,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闭环式新零售体系,把“首发-准入-放量”的路径做成可复制的运营流程。
这一整套商业能力的“网格化”,落在更宏观的版图上,则勾勒出上海医药作为中国第二大的医药商业平台、国内最大的进口药品/疫苗/器械服务商之一的具体面貌——渠道覆盖25个省级行政区,成为创新产品上市与全国铺开的“首选合作伙伴”。
与商业的稳健形成对照,上海医药工业端呈现“探底回温”的轨迹。
2025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实现收入121.60亿元,同比降幅收窄,二季度起环比修复的势头更为明确。这种回温并非“自然反弹”,而是结构与管理的双重重塑:一方面,上海医药销售公司的组织重构持续推进,BU与商务运营等核心职能做实做细,产销协同、合规与数字化管理联动发力,终端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同步提升;另一方面,精益管理在全流程落地,上半年推进35项黑带/重点改善项目与112项绿带项目,并通过集中询价等手段在中药材端实现8.6%的降本幅度,强化了“成本-质量-效率”的闭环。这些“看不见的齿轮”让工业线在周期拐点上获得更强的自我恢复力。
并表协同则是今年的“新变量”。对和黄中药的收购完成交割后,上海医药的“百日计划”推进顺利,在终端覆盖、循证研究与学术推广上,和黄的体系化优势与上药存量资源快速耦合。
更重要的是,中药大品种的循证工作进入加速期:
胃复春被纳入《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病管理指南(2025)》;
冠心宁在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PCI术后两项关键试验上分别完成381例与239例入组;
银杏酮酯关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多中心研究推进,并与交大医学院合作的机理研究发表于《Phytomedicine》;
养心氏片则进入《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
这套“循证+学术+指南”的组合拳,让中药的国际化与临床共识形成可推广的路径。当商业的网络密度、工业的制造与研发能力、以及中药的循证体系彼此嵌套时,“一次性并表”便转化为“可重复协同”,这是今年读懂上药报表的关键角度。
未来价值:管线有预期,商业有弹性
向前看,上药的长期价值更像是三张平台的耦合:研发平台化、商业平台化与链主型产业平台彼此牵引,把“研发的不确定性”转换为“兑现的确定性”。
先谈确定性——“管线有预期”。报告期内,上海医药研发投入11.48亿元,占工业收入的9.44%,截至期末,进入临床或已受理的新药管线56项,其中创新药44项。
这组数字的背后,显然已经不是单点项目的堆砌,而是按疾病领域分层推进、按阶段稳步迭代的一套体系。
近端节点上,I001(SPH3127)高血压适应症NDA已获受理,并完成注册检验与注册核查,为“从申报到上市”的时序提供了清晰锚点。
到了中期阶段,上海医药在化药与中药两个赛道各自布下“可验证”的里程碑:参芪麝蓉丸处于III期临床,定位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场景;SHPL-49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II期临床完成,属于机制更复杂、但临床价值明确的方向。
更长线的筹码来自高壁垒大分子与重病适应症:抗CD20抗体B001/B007在重症肌无力、天疱疮的II期试验均已完成全入组,为后续策略选择打开空间;同时,中药1.1类新药SRD4610(ALS)已启动III期,并拿到美国pre-IND受理,兼具临床急需与全球化沟通的双重价值。
这些节点的共同价值在于:赛道不发散、节奏可追踪、证据可累积,进而提升从研发结果到商业转化的可预测性。
“商业有弹性”来自能力而非口号。上海医药的商业底盘已经不仅仅是“渠道”,而是一个“全链路平台”。从新品首发的准入设计,到学术推广与临床支持,再到跨区域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与信息化药库,系统性的前置服务让新品从准入到放量的周期更可控,新品上量与存量升级可以在同一张网络内交替进行。
这种弹性在多个维度得到验证:一是在创新药商业与CSO的双轮驱动中,通过深度合作将“首发创新”纳入商业化的标准化流程,以BA5101为代表的重量级产品,直接在“全渠道终端推广+总经销权”的框架内落地,兼顾学术深度与渠道广度。
在进口总代的供给侧,用全球供应链与多口岸体系把优质品类持续引入、迅速覆盖,175亿元的体量与两位数增速,说明这条“外生引擎”在行业分化期仍具备粘性。
而在零售侧,上药新零售把“院边药房+DTP”的专业场景,与上药云健康、华氏等“患者触点”连接成闭环,临床—院外的连续性得以保持,学术转化的效率也更高。配合覆盖25省的网络密度,上药在“首发-准入-放量-稳定复购”的每个关键节点上,都有可复用的作业模板与数据化抓手。
当“可预期的管线”与“有弹性的商业”耦合起来时,研发平台化与商业平台化就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一张相互牵引的网:里程碑为商业提供确定性,商业为里程碑提供可预测路径。
而作为链主型产业平台,上海医药还在开源创新上加码:依托“上海前沿”,与交大医学院共建“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把“早期发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做成一条贯通的通道;同时完成泌码、慧合谷等8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驻,并以专场路演等方式持续孵化与转化,形成“自研+合作+孵化”的多引擎供给机制。这使得外部优质项目可以持续进入项目体系,同时,大分子早研、小分子多肽、PROTAC、转化评价等内部的技术平台也可以不断吸收与再生产,最终把“单点成果”变为“持续产出”。
把视角拉回到产业组织层面,上海医药的故事并不依赖戏剧化的拐点,而更像一次“系统工程”的展开:商业端用网络密度与服务纵深稳定基本盘,工业端用组织重构与精益管理提升自愈力,中药与创新药以循证与节点管理强化可验证性,外部生态用开源机制扩大吸附半径。
由此,“商业稳跑、工业回温”不再只是一季一度的表述,而是平台能力叠加下的长期结构;而“管线有预期、商业有弹性”,也不只是策略层面的期许,而是已经具备现实抓手的路径。当这些抓手在“政策-临床-支付-渠道-制造-研发”六个环节同时起作用时,增长更像一条可反复验证的流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漂亮报表。换句话说,上海医药正在把未来做成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系统:研发看节点,商业看兑现,二者以平台为纽带、以生态为加速器,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由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