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PM大会,大型制药企业遍地“撒钱”的语境下,很多人倾向于认为,2023年是行业的底部,2024年或是由衰转盛的过渡年。
与往年阴雨连绵不一样的是,今年JPM大会期间,远在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天气格外晴朗。
而与天气更为映衬的是,在这场盛宴中,众人意气风发,似乎一扫久陷于寒冬的阴霾。在一派热闹与繁荣的景象中,大会开场便浓墨重彩,数起重磅收购掀开序幕。
第二日,热闹同样不减。除了率先抛出收购的GSK,备受关注的“糖尿病双姝”礼来、诺和诺德双双亮相,阿斯利康、赛诺菲等大型药企接连上阵。同时,更多的中国面孔现身,恒瑞、君实、荣昌、传奇等共赴大洋彼岸,投身于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还到访了不少知名CXO乃至上游生命科学企业,比如龙沙、丹纳赫、三星生物、赛默飞世尔等,大家都摩拳擦掌,为今年一整年乃至未来数年的营收争取一个“好响头”。
在此起彼伏的老友寒暄、交锋与对战的讨论声浪中,一位漂洋过海赶赴现场的国内Biotech联合创始人被这生机勃勃的一面感染,并盼望2024或是转机之年,成为生物医药行业起出低谷,又开始走向繁荣的重要时间节点。
2024年,会否如他所愿?亮相的药企又释放了哪些信号?大家的“心头好”各是什么?
意气风发的MNC:淘金者持续淘金
“行业的好时机到了。”场上一位Biotech创始人感叹。
这一言背后语境是:2024年伊始,几乎平均每日一笔医药行业收购或BD消息爆出,繁荣的苗头再现。而在JPM第二日亮相的诸多跨国药企同样为其添了一把火。现已跃居全球药企市值第一的礼来CEO公开表示,对更多的并购与合作持开放态度,这是外部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
长久以来,如何才能大规模推动持续研发和创新,是礼来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本届JPM大会中,礼来直言,超越同行的唯一方法是增加研发投资,关键之一在于加强外部创新,合作是战略的关键。背后转变有迹可循:与2018年参与JPM的情况截然不同,而今礼来超过50%管线由外部收购而来。
不过,时转势移。而今的并购需要在更丰富的背景和语境下思考。此前,包括礼来在内的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收购本质上是攫取资产。而今,礼来CEO在意识到问题后,表达了新的思考:收购与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资产,还包括人员和创造更多药物的方法以及策略等。
这也体现在它持续采取的策略上,一是收购,二是与早期生物技术公司“创新”合作。而今,企业风险投资在生物技术领域并非新鲜事,礼来对此也有新的“盘算”:成为新兴生物技术一个更全面的接口,而不必跨越并购或合作的门槛,如通过企业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Lilly Venture,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格外值得一提的是,礼来最近在新模式投资方面较为活跃,特别是核酸疗法,这被其视为附加值。
与礼来“相爱相杀”的诺和诺德,2023年凭借GLP-1业务的强势推动,收入增长了50%以上。这一有力证明让诺和诺德CEO开场便直呼“2023年是让人激动的一年”。在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诺和诺德已经建立了不少优势,但持续遭遇产能挑战,这也成为诺和诺德CEO在JPM大会上持续强调的问题,并透露2024年诺和诺德正在增加额外产能,且未来几年将持续建设。此外,诺和诺德还介绍了下一代创新产品,特别是已在管线中持续开发了25年之久的CagriSema,这款产品将于2024年更新3期临床数据。
与礼来一样,诺和诺德也在为“增重”其产品管线而推动收购。除了主攻糖尿病和肥胖领域外,诺和诺德透露,开始投资和推动并购,以进入心血管和其他代谢领域、罕见病领域,实现长期增长。
在JPM大会第二日现身的GSK同样声称对交易“非常”开放。一起总额14亿美元并购Aiolos Bio的重磅消息率先拉开了大会第二日序幕。赛诺菲亦强调将持续不变,对BD和并购持开放态度。另赛诺菲首席执行官保罗·哈德森重申了他对“新”赛诺菲的雄心壮志,希望加强管理重点和对生物制药业务需求的资本配置,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
阿斯利康自不用多说,过去一年已掘金不少领域,以不断的BD加强管线布局,包括与国内Biotech诚益生物达成关于GLP-1的合作,并收购亘喜生物。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利康还在大会上公布了宏伟目标,其中包括到2030年实现“行业领先的增长”,而且在其五个重点领域中至少处于“前三名”。这意味着AZ希望在肿瘤学、罕见病、疫苗和免疫疗法、呼吸和免疫学以及心血管、肾脏和代谢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至于更短期的目标,该公司目标是从2021年到202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对此,阿斯利康首席财务官Aradhana SarinSarin表示,主要根据现有产品和新适应证,以及之前披露的到2030年推出15种药物的计划所制定。
越多越多的事实和信号表明,“淘金者”正纷至沓来。他们意气风发:“只要过来,我就有空间。”
漂洋过海的本土药企:齐出阵、刺信号
热闹而又有生气!
继百济神州和再鼎在大会首日打头阵后,更多中国面孔出现在第二日,出阵者包括恒瑞、君实、荣昌、传奇等一众本土药企,他们宣告着自己过去一年的业绩,也为新的一年鼓气。更重要的是,用JPM这一难得的信号大会“武装”自己。
在会上,“老大哥”恒瑞由首席战略官江宁军出席,直击了新一年布局重点,强调了两大关键:一是2024年,加大国际合作以实现增长,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解决多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二是专注于同类首创(FIC)和同类最佳(BIC)药物的研发,进行多元化创新。
PD-1四小龙君实生物仍由CEO李宁出席报告。在去年,君实生物宣布完成对商业化团队的调整。而在今年JPM大会上,李宁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建立包含50+潜在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其中4款产品已商业化,30款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尤其提到了核心产品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目前通过权益合作,特瑞普利单抗的国际商业化网络已覆盖超过50个国家。
视线拉回国内。1月10日,一则公告同样打破了君实生物的平静,该公司收到Coherus关于终止TIGIT单抗许可合作的通知函,许可终止自公司收到通知函起六个月后生效。终止生效后,Coherus不再享有该产品的许可权利,由君实重新获得开发、生产和商业化TIGIT单抗的全部全球权利。
此举难免让人有些意外,双方的合作在近几年步步加深,但若要寻找蛛丝马迹也不缺。早在2021年2月,君实生物与Coherus签署了《独占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并在2022年1月扩大协议。更重要的是,前不久,君实PD-1成功出海FDA后,合作伙伴Coherus公示了PD-1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定价,8892.03美元/瓶,折合人民币约为6.4万元,是国内定价的30倍,还曾引起业内沸腾,也再次激发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热情。但Coherus本身情况并不良好,市值较高处已跌超85%,如今不足4亿美元且TIGIT本多波折。
不过,公告并未披露过多合作终止的原因。
已拥有两款商业化产品的荣昌生物也吐露了未来的规划。一是将进一步推进泰它西普多适应症的全球开发,强化在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二是进一步加快维迪西妥单抗在中国和全球的多适应症开发,构建差异化临床试验;三是继续扩大全球合作;四是加快重点项目临床开发,提升ADC平台技术,开发新一代FIC/BIC ADC药物。
传奇生物亮相JPM大会,其PPT演示则大多集中在该公司唯一的商业化产品CAR-T西达基奥仑赛上。根据大会上透露的内容,传奇生物已经建立了3个核心技术平台,并搭建了包含8个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覆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
对于今后的重点工作,传奇生物表示将聚焦于:持续扩大细胞治疗产能;将核心产品西达基奥仑赛扩展至疾病早期治疗阶段;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提高细胞疗法的可及性;利用外部合作不断强化在细胞疗法领域的全球影响力等。
大会第三日,将有更多的国内药企亮相,如康诺亚、亚盛医药、映恩生物、菲鹏生物、翰森制药,E药经理人将会持续关注报道。
“强者恒强”的CXO:竞争更加激烈
曾几何时,CXO和生命科学企业被投资者当作生物医药领域的“卖水人”,即便经济下行周期也不受影响。然而2023年的资本寒冬中,人们才发现其“淘汰赛”残酷程度比起Biotech也不遑多让。
CXO企业中,药明生物和三星生物的鏖战无疑最为令人瞩目。一举一动都有着“风向标”效应。就在上个月,药明生物发布《业务更新》指出,由于新冠收入快速降低,叠加两大业务收入减少,今年业绩将不及预期,想要完成其年初增长30%的目标难上加难。消息一出,当日开盘即暴跌了23.79%。
更糟糕的是,药明生物的消极心态还打击了整个行业,其预测行业在未来两年仅有个位数增长,使得彼时好不容易有了复苏迹象的医药股再一次被带崩。
不知是收到了教训,还是的确嗅到了好转的迹象。这一次在会上,药明生物给出的都是积极表述:公司的业务及财务状况依然强劲,于2023年新增132个项目,项目总数达到698个;新增项目数于2023年第一季度后触底回升,2023年非新冠新增项目数创历史新高;爱尔兰基地产能爬坡好于预期,预计于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公司有信心在2024年继续实现稳健增长,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老对手”三星生物也介绍了其 2024 年的业务计划和战略,表示在建ADC车间预计将在今年投入运营;5号工厂预计2025年4月完工,届时公司的生物制药总产能将达到78.4万升;到2032年,三星生物制品为全球客户提供超过130万升的产能。
除了利好数据以外,经营战略上,三星生物特意提到了“地域扩张”,表示除了在美国新泽西州和波士顿的销售办事处外,还在研究新地点,以更方便接近客户。
过去,三星和药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前者的人员和工厂主要集中在韩国当地,优势在于同样的产能规模可以用更少的员工去协调,进而减少成本;而药明的工厂分散在全球各地,人力调动成本会更高,但对当地市场需求的响应更快。两种战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收入结构:药明生物2023年上半年营收中超过20%来源于本土;而三星生物的本土营收仅为3%,缺少战略缓冲。
如今随着对大客户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双方都在采取手段侵入对方的“腹地”,比如药明生物就连续数年在欧洲展开并购工作,吸引当地客户。三星生物首席执行官兼总裁John Rim表示:“今年,在为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做准备时,我们预计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在产能和地域扩张方面进行大胆投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重整旗鼓的生命科学企业:从悲观到乐观
除了CXO,生命科学设备供应商也在承压,对于丹纳赫、赛默飞世尔等国际巨头而言,要同时应对两个方向的挑战:一方面是寒冬里下游企业的成本削减,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国产替代风潮。不过,巨头们依旧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期待。
丹纳赫首席执行官兼总裁Rainer Blair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基础业务生命科学仪器的收入出现了一定下滑,主要是中国市场营收降低所导致。在中国,生命科学仪器Q4出现了个位数的下降,订单也下降15%左右,好在其余细分市场增长都高于预期,弥补了整体损失。“特别是 Cepheid 的呼吸系统业务,其销售额了超过6亿美元”。
面对2023年的复杂形势,丹纳赫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将环境业务单独拆分上市,定名“Veralto”,又以每股24美元现金完成了对蛋白质耗材供应商Abcam的收购。Abcam将成为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的一家独立的运营公司进行品牌运营,进一步推动丹纳赫的战略,以帮助绘制复杂的疾病图谱和加速药物的研发。
Rainer Blair表示,丹纳赫这几年经过不断的整合收购,营业利润率由2018年的20%增长至40%,与疫情前相比,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赛默飞世尔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则坦言,2023年公司没能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期待情况在2024年能够好转。他认为中国市场短期受到“疫情泡沫”影响,今年增长还无法恢复,但长远看将保持10%的增长,而赛默飞世尔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Marc Casper表达了对今年的期望:是2023年的镜像,即更具挑战性的上半年和相对轻松的下半年。他预测在今年年中,市场整体将会出现回升。“长期来看,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能够稳定增长4%到6%的好行业。”
总体而言,两家公司的掌门人都对于未来持有乐观态度,Rainer Blair认为2023年正是行业的底部,而2024年则是由衰转盛的一个“过渡年”。“2024年上半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消化各种混乱。但下半年肯定会出现改善。因此,在不进行定量讨论的情况下(我们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财报中进行定量讨论),我们的确认为2024年将是比2023年更好的一年。”Rainer Blair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