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资本寒冬凛冽袭来,在迷雾中踟蹰的生物医药企业急需一个方向指引。
他们等到了,生物医药行业似乎一夜之间进入“全民BD时代”,药企也找到了招聘的风向标。医药猎头公司2023年开年一统计发现,BD人才的需求比2022年增加了30%以上,一个猎头同时期手中“有十几个需求”;企业开出高薪争抢BD人才,一名北美BD总监/VP的年薪能达到320万,年薪两三百万成为招BD head的普遍行情。
猎头们接到的岗位需求集中在民营企业,特别是Biotech,外资较少。猎头公司科锐国际的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几乎80%的Biotech公司都缺高级BD。
看起来,医药行业又将迎来一波BD人才的流动潮。
一年后的情况恰恰相反——猎头们手上的需求已经所剩无几。实际上,一位资深猎头发现,2023年下半年开始,BD岗位的需求就已经大幅减少。
医药魔方多方调研发现,一方面,市场上能满足创始人两三百万年薪对应能力要求的顶尖人才很少,而且大多数候选人最看重和原公司建立的信任,不愿意跳槽;另一方面,2023年上半年还抱着“招一个BD head解决问题”的Biotech的创始人幻想破灭,他们发现,谈Deal要靠数据说话,大部分BD并不是那个“make it happen”的人,还是需要创始人自己上场,他们退而求其次,选择寻找一些可阶段性合作的BD顾问,或者FA、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创新药交易火热,BD人才市场却流动性缺失,当下的现状是这个弥漫着不安全感,信心缺失的创新药行业的一个缩影。
BD人才供需错位:想招的人不愿动,想跳槽的人没职位
2024年1月29日,多玛生物官宣原诺华中国区研发业务拓展负责人宋君博士加入,担任公司首席战略官。多玛医药的官宣文章中特别强调,在多玛医药双抗ADC管线进入FDA IND申报的重要时期,希望宋君带领团队快速实现创新药物管线的国际化合作推进。
去年上半年,“80%缺高级BD的Biotech公司”可能都希望能挖到宋君博士这样背景的研发BD人才。从MNC加盟Biotech,职位往往也水涨船高,Biotech的BD总监、BD VP含金量比较有限,CBO(首席商务官, Chief Business Officer)和CSO(首席战略官,Chief Strategy Officer)等职位越来越多地由BD背景的人担任。
但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从MNC加盟Biotech,并不能代表行业顶尖人才的流动方向。
“Biotech挖到MNC的人,不算一个典型案例,只能算是极少数的个案。”Partner One生命科学团队资深高管猎头Amber Li告诉医药魔方,“过去很多年,一直是MNC给中国药企培养人才,但是能出来的应该早就出来了,我们近来看到的更多是从内资药企回到外资。”
做成过对外授权交易的Biotech BD head是人才市场上的另一个香饽饽。
一位去年和MNC达成对外授权交易的Biotech BD head岳明(化名)告诉医药魔方,有一段时间,自己基本每天都会接到猎头的电话,对方开出了更高的工资和更有吸引力的Title,比如BD VP,或者CBO。但是岳明想得很清楚,他并不考虑换工作。
岳明解释了自己跳槽的风险,如果从Biotech跳槽到Local Pharam,”这里面其实是有Gap的,因为很多Local Pharma本身对BD没有太多认知,特别是对跨境BD的认知很浅。比如,他们认为如果你在Big Pharma工作,对BD工作可以全盘掌控,但其实Big Pharma的BD职能切得很碎,至少分四块,各自负责一块。所以这里面有认知差和期望差。”
如果选择去另外一家Biotech,管理层的磨合风险、人员流动风险,公司的整个生存风险都要考虑。岳明清醒地认识到,BD是C-level的共同职责,CEO是第一责任人,第二责任人则是CMO和CSO。BD工作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不能搞定一切,需要动用全公司的资源。
据医药魔方了解,去年做成Deal的Biotech,其CEO普遍要花1/3的时间和精力在BD上。另一位去年达成跨境交易的BD负责人一直向医药魔方强调,“BD要配合公司的战略,BD甚至于就是公司战略的体现。”
“所以创始人其实需要的不是一个BD执行人,然后做一个甩手掌柜,创始人需要的是一个给他建立认知,跟他一起执行BD工作的人。”所以,即使给到CBO或者CSO等更高的职位,跟管理层也一样要重新磨合。
当然岳明最看重的,还是在原公司可以继续做成Deal,在新公司则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薪资和Title不是重要的,做成Deal才能实现价值。”
“接触一圈Biotech里面想换工作的BD,要不就是原来的公司境况不好,非常急切想看机会,但是没有非常好的职位给他,因为他们的过往履历不是特别亮眼;要不就是已经和公司建立了信任和强绑定关系,不太会跳槽。”Amber Li解释了目前人才市场难再流动的症结,“市场上特别想挖的,正是那些已经跟公司建立信任的人。”
在Global做License out,好过在China做License in
宋君博士和岳明无疑是处在中国BD人才金字塔的顶端。
医药BD岗位主要分为研发型BD和商业化BD。研发型BD必须是研发出身,具有学术背景,主要负责临床早期阶段或者临床前管线;而商业化BD则偏重于商科,主要负责临床III期或者已上市产品,需要有迅速建立价值模型的能力。
伴随License out热潮,去年各大行业会议也都办起了BD论坛,但是在各个会议、沙龙、培训活动上活跃的金字塔顶端的BD人寥寥无几。岳明向医药魔方估算,国内医药BD人才圈五六百人,最核心的BD head级别的不过一百多人。“每家公司就一个人,就这么简单。”
“即便把圈子稍微扩大一点,包括一些本土化的商业化BD,估计整个人才圈子也不过六七百人。”
稀缺的BD人才中,以跨境BD交易的能力门槛最高;如果再拆分License in和License out,两者要求的能力又有很大不同。
2023年初,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处于BD转折点,随着行业风向风向从License in转到License out,License in人才出现过剩,而License out的BD严重不足。但是只有极少数资深的BD人才能够很快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角色,既能从事产品引进,也能去做对外授权。
岳明就是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在加入目前这家Biotech从事License out之前,他在MNC做过研发,从事过早期和后期项目的外部合作,但一直都是作为甲方看项目,没有过License out的经验。在加入新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内,公司和MNC做成License out交易,这给他的履历添上亮眼的一笔,因为国内真正做过License out交易的BD甚至数得出来,“可以列一个List,国内企业一共License out过多少个项目,看看背后是个什么样的团队。”
一个顶尖跨境BD的履历往往是这样的:医药相关专业的海外博士,读过MBA,在MNC或者从事过BD相关工作,少数曾坐到MNC中国区BD负责人的职位,现在再加上“有达成Deal的经验”,就业门槛之高可想而知。
对BD的要求,专业人士、科研出身、懂金融和管理,交际和谈判高手,几乎是对一个企业家的要求,非常全面且综合。在当下,企业面临的战略挑战越来越凸显,BD人才甚至被称作“新药研发时代的战略家”,战略家成为BD的最高级。
但是人才池子就这么大,人才供应依然受限,当下,存量人才如何被重新分配?特别是中层在职业上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行业变动的风向标。
猎头们往往将他们的客户分为内资和外资,内资里又分为Local Pharma和Biotech。资深高管猎头们察到:大部分外资中层BD的境遇会比内资好很多,因其对BD的Timeline要求不高,大部分是Global层面拍板,并且牵头一些BD行为,所以在职稳定性会很高;Local Pharm也会有一定容忍度,因为团队相对较大,公司也没有现金流危机;而Biotech的容忍时间一般就一年,因为BD项目通常5-10个月就可以落地,如果是一年时间都还没做出一个Deal,往往就职位不保。
实际上,猎头们发现,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行业人才的流向就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从内资回溯到外资的概率更高,从大型企业向初创企业的流出在减少。但是,外资的在职稳定性本就较高,职位空缺少,按部就班,也很难有较大跨度的升职加薪,很难驱动一波流动潮。
行业有这样一个说法,“在MNC的Global做License out好过在MNC的China做License in”。虽然说法未免过于笼统绝对,但至少说明了当下大环境下普遍的风险偏好。
靠信任工作的BD,和“不安全感”的时代幽灵
医药猎头们都知道,人才市场如果要有流动性,就得“期待一波行情”。
几年前,License in 热潮催生了人才流动潮,2020~2021年的时候,猎头们可能做过很多通过跳槽工资翻倍的BD人才案例,一年一跳,甚至一年两跳都很常见,但现在几乎没有了这样的情况。
这一次,产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License out这波行情遇到了产业的下行周期,无论License out如何火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都是,现阶段其往往解决的是Biotech的现金流和生存问题。
过去,正是Biotech给出的的高薪、有吸引力的Title、巨大的发展前景撑起了业绩和薪资双高、频繁跳槽的人才大流动。但现在,Biotech职位吸引力已经大不如以前,其管线的竞争力,现金流以及发展前景全都在迷雾之中,原来看起来全是机会的地方,现在可能看来全都是风险。
Biotech人才市场也暴露了更加结构性的问题。一边是企业端,招聘需求减少且对候选人的要求不降反升,企业最迫切急需高精尖专业人才,有国际化视野以及能从战略层面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顶尖人才;一边是候选人端,越是更高职级越是跳槽更谨慎,猎头们都发现:医药行业高级经理以上的职位,年薪在50万到300万,他们更看重稳定性,年薪越高这个特质越明显。
中层过剩、顶尖人才少且更加看重稳定性的的人才结构性问题,让猎头们犯难,无论是BD还是其他医药行业的岗位,招聘市场上总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难解的症结背后,还有一个“不安全感”的幽灵,它几乎无处不在。BD这个和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职业,往往也被投射了更多的时代情绪。
医药行业资深猎头顾问金锐就观察到,“其实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有些企业招聘BD候选人时,就开始关注其曾经引进的项目有没有释放价值。”雇主和候选人之间想尽办法相互评估,互相打量,但是很少能达成双向奔赴。
Amber Li也看到了雇主和雇员都缺乏安全感,“我其实看到过很多case,创始人和他们高薪聘请的BD head之间缺乏信任。有的前任在岗,但是创始人想很招更好的BD。”
“其实我们的雇主只是这个市场的一个缩影,告诉我们在这个时间点他们没有安全感,向外就表现出了不自信以及不自洽。”Amber Li感概,“BD其实跟我们做猎头是一样的,都要靠信任去工作。但是在当下,信任往往是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