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市场情况分析
产业资讯 医药地理 2024-03-15 2817

引 言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自免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总体达到1323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为964 亿美元,占比72.9%。预计至2030年,全球市场可以达到1767亿美元,其中生物药市场为1450亿美元,占比82.1%。对比来看,2023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的总规模为2398亿美元,与21年相比差不多翻了一番。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领域的第二大疾病领域,中国的自免市场也在逐渐扩大,预估到2030年将达到199亿美元(约1433亿元),千亿市场亟待瓜分。

自免性疾病的整体市场情况

1.市场浅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国内销售市场占比情况来看,诺华公司仍旧拔得头筹,有32亿元的实际销售额,与第二名第三名之间形成断层,短期内国内其他企业无法直接超过诺华。这不仅是因为诺华的基础夯实,也因为诺华除了稳固已有市场以外,一直在拓宽科研制药领域,进行“横纵联合”。

其中,诺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还拥有多款创新药物,如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奥巴捷(奥法木单抗注射液),这是一种针对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与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并导致B细胞溶解,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诺华还针对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开展研究和开发。

诺华还致力于开发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药物。例如,诺华与Pharming公司合作开发的CDZ173,是一种高效的小分子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这种药物通过抑制PI3Kδ的活性,能够恢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诺华公司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商业布局非常全面,涵盖了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缺陷疾病等多个领域。

自免性国内市场销售及预测情况汇总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根据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统计,目前销售前十的企业销售额总计超过98亿元,而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市场2023年的实际销售额是近370亿元,也就是说前十公司的销售额只占比26.5%。

CR10只有26.5%的占比,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和分散化的市场。即使是诺华这样的巨头也无法完全掌控市场。根据CR的定义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个性化程度高、波动性大、难以标准化,或者行业进入壁垒低。

自身免疫病可以由多种方式诱发,且症状根据疾病不同以及受累器官而各异,因此,自免性疾病的治疗会相较于其他疾病而言,更强调精准性,患者对药物的需求个性化程度也会更高。自免性疾病对于个性化治疗的强调以及其较低的治愈率都导向了一个结果:大量的药物研发公司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市场,但又不能完全控制。

2.在研药物剖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研与获批上市的药物国内一共是1107种,全球一共是5662种。虽然在整体数量上相差很大,但是就获批上市的药物来看,全球一共388种药物中,国内药物就占了232种,占比接近6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上面,国内的研发态势并不输其他国家。

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在获批的药物上面我们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就研发的靶点来看,中国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的靶点一共是283个,而全球总共涉及的靶点是1053个,占比仅有26.7%;相较于药物注册的能力,国内靶点发现上面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此外,根据前十的靶点来看,国内研发的焦点是COX-2、PTGS1和GCCR三个靶点,而在全球市场上来看,大致情况一样,但是特别突出了TNF这个靶点。

TNF(Tumor Necrosis Factor)肿瘤坏死因子,其中TNF-α被称为免疫界的“先锋”,它作为TNF家族的“多面手”,在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细胞活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TNF-α被发现是由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在免疫应答中产生的,且它的命名源于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两种较常见的TNF-α抑制剂分别是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其中英夫利西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白血病等疾病,而阿达木单抗常用于改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僵硬、疼痛、红肿和变形等症状。

目前国内关于这个靶点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获批上市的药品中,也还是以国外企业为主。但国内关于TNF靶点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在药物研发方面,国内已经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上市,如益赛普、强克和安百诺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还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如信达生物研发的全人源TNF-α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三期。

2. 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TNF-α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例如,有研究发现TNF-α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TNF-α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身免疫性疾病靶点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现如今,关于自免性疾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与中国,其中美国位居第一位,中国位居第二位。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发地图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遇见”细分市场

据相关机构汇总的最常见的2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编选取了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三种疾病来做细分市场分析。分别是银屑病、自身免疫性胃病(又称为A类萎缩性胃病)和类风湿关节炎。

1.银屑病市场指南

2022年就银屑病一类,国内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94亿元,而全球销售额有上千亿美元,市场容量可观。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所差异。总体来说,银屑病的发病率在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寒带地区较高,而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在北欧国家中,如丹麦和法罗群岛的银屑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9%和2.8%,北欧平均患病率约为2%。在北美地区,银屑病的患病率也较高,约为2%~3%,每年约有15万新诊断病例。在澳大利亚,银屑病的发病率与欧洲相似,约为2%~3%。

相比之下,亚洲地区的银屑病患病率较低,人口学调查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3%。但具体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中国的银屑病患者数量超过3000万,患病率为2%~3%;日本有超过200万银屑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在40岁~50岁之间;印度的银屑病患病率也约为2%~3%,有超过2000万患者。

国内以及全球2022年银屑病销售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根据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银屑病患者复发洞察调研报告》显示,十年以上病程的银屑病患者占比高达65%,平均经历8次复发,复发超过10次的患者占比接近60%。银屑病的高复发率显示出了这个细分市场的潜力,研发公司任一关键性的攻克,都将会洗牌整个市场。

国内银屑病销售排名前十企业2023年的销售总计达69.2亿元,而在国内整个的销售是155亿元,CR10约为45%。就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来说,银屑病就更为集中,且拔得头筹的仍然是诺华。其中,重庆华邦制药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的头部企业。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在治疗银屑病方面主要的药物有:复方氨肽素片,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氨肽素、氨茶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和维生素B1。阿维A胶囊,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银屑病和其他角化性皮肤病的药物,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阿维A,可以通过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等作用来治疗银屑病。此外,重庆华邦制药还有卡泊三醇软膏,其主要成分是卡泊三醇,可以通过抑制皮肤细胞增殖和诱导皮肤细胞分化来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就关于银屑病的药物开发公司来看,国内一共是有1617家企业参与开发,而全球一共是2493家企业,在数量上,我们占据了全球总数的一半。并且,我们获批药物以及上市申请的药物数也较多,但是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较少。

关于银屑病的药物研发公司汇总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目前国内关于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

1.靶点药物研发:针对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如T细胞、细胞因子等,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例如,针对T细胞活化的抑制剂、针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抗体药物等,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目前银屑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已经有多种生物制剂上市,如针对TNF-α、IL-17A等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制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IL-23、IL-12/23等细胞因子的抑制剂。

3.中药及天然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在银屑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国内研究者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如青黛、雷公藤等。这些药物在银屑病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4.新型治疗策略: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国内研究者还在探索一些新型的治疗策略,如光疗、细胞治疗等。这些新型治疗策略在银屑病治疗中展现了一定的潜力,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国内银屑病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根据研发地图来看,目前,美国和德国位居银屑病研发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而中国位于第三位。

银屑病全球研发地图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2.A型萎缩性胃病市场指南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萎缩性胃炎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也就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对自身胃黏膜的壁细胞发起攻击,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主要病变部位分布在胃体;此型胃炎导致严重的胃酸分泌较少,而且由于内因子分泌减少会发生恶性贫血以及神经系统病变。

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率低于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国内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由于无症状和轻症病人的比例较高、缺乏积极的筛查策略、其患病率往往被低估。自身免疫性胃炎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女性与男性的平均比例为2-3:1。

就A型萎缩性胃病的药物分析来看,全球一共42种相关药物,而整个国内就占有了40种,可谓是独占鳌头。从整个药物分析的数据来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二期临床的数量。

A型萎缩性胃病药物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A型萎缩性胃炎研发分布图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萎缩性胃炎销售情况表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现国内关于A型萎缩性胃病的2023年实际销售是5.74亿元,而销售前十的企业总额为4.4亿元。CR10约为76.7%,而CR3约为51.7%,可见在A型萎缩性胃病这个细分市场上,不仅国内企业的占有率高,且较为集中,大部分市场都由几个头部企业瓜分了。

A型萎缩性胃病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对比参与药物开发的top10企业和销售前十的企业可以看出,数据大部分都重合了。但其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有4项临床在研项目。根据山东省立医院最近的新闻稿,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与山东省脐血库正在开展一项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并且该研究正在招募患者入组。

A型萎缩性胃炎top10企业及研发情况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3.类风湿关节炎市场指南

相对于A型萎缩性胃炎研发的“兴致缺缺”,类风湿关节炎的在研以及获批上市的药物就可谓是丰富。全球一共是有1510种药物在研或是上市获批,国内一共是有292种药物,其中以美国为首,中国位居第二。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类风湿关节炎研发地图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国内2023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前十企业销售额总计是39.55亿元,而2023年全国的销售总额是162.28亿元。CR10约为24.37%,类风湿关节炎的市场集中程度与整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类似。

类风湿关节炎2023年国内销售排名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一个专精度很高的细分市场其销售却不集中,可能是由于其疾病的性质所导致:根据疾病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并且,根据互联网医院的一些专家公开建议,对于该种疾病,除开早诊断早治疗以外,还强调了患者要自身多注意针对性的锻炼。除开疾病性质,还与市场竞争者过多有关:虽然该疾病还没有完全可用于治愈的药物出现,但是全球研发这种药物的企业有三千多家。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疾病药物的出现,将会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类风湿关节炎公司分析 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

总 结

“高瞻远瞩”  

无论是从自免性疾病本身的特征出发,还是从整个国内政策对药物研发与药物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来看,自免性疾病在未来都会是一片蓝海。

首先在疾病负担与需求方面,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自免疾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治疗药物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且就目前三个细分市场的CR10来看,分散与充分竞争是整个市场最大的特点。竞争的自由给予了制药公司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预计未来几年,随着自免疾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和对现有治疗药物疗效的不满意,该市场将继续扩大。

其次是政策环境:近年来,政府对药品研发和上市的审批程序越来越严格,但对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剂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这为新型生物制剂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医药工业行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促进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并且规划重点将聚焦于培育重磅创新药品和新型医疗器械,进一步提升其对整个行业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创新质量。

最后,关于自免市场的自信来源于生物技术的进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和上市速度加快:目前国产自免药物在售的有如亚维药业的恩博克、百奥泰的格乐立和施瑞立、天济药业的欣比克、荣昌生物的泰爱以及三生国健的益赛普等;而临床在研的更是数不胜数,如临床3期的夫那奇珠单抗、艾玛昔替尼、杰克替尼、301s和赛立奇单抗等。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为自免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也将推动整个治疗药物市场的发展。

除此之外,个性化治疗也会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可能。总而言之,自免性疾病市场空前广阔,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如今,恒瑞医药、三生国健和康方生物等都在积极布局自免市场,那么哪家企业会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呢?我们拭目以待。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5-02 51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51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