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7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
信息量走势及舆论分析
以7月5日—7月18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所示,信息量走势呈“波浪式”。《实施方案》相关消息被大量转发,于7月8日达到监测期峰值。
利好全链条各行业
《实施方案》引发业内热议,舆论认为,这意味着创新药上下游各个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微信公众号“医药魔方”发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一文称,《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当前医药行业的痛点以及可行的应对措施都引起业界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利好创新药发展的重大政策风向。《实施方案》有望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加速创新药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创新药行业升级。
《国际金融报》刊发《重大利好落地!创新药产业迎全链条支持》一文称,创新药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主要涉及药物原材料的供应企业,还包括医药外包服务(CXO)企业;中游主要涉及药物研发和生产等企业;下游主要涉及医药流通企业。此次《实施方案》的通过,不仅能为以上创新药直接相关的企业带来利好,作为创新药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部分,医疗商业保险、创新药投融资等领域也将会迎来发展良机。
《证券日报》刊发《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审议通过 产业链上市公司迎发展良机》一文称,创新药离不开高端制药装备的支持,因此该政策对高端装备企业来说是大利好,比如一次性生物医药技术装备及耗材。该政策的实施,对专业药用辅料企业来说也是重大市场机遇。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创新药研发的加速,对高质量药用辅料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微信公众号“医麦客”发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通过,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迎来重大利好》一文称,细胞和基因疗法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新兴方向,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和市场前景。然而,由于具有技术复杂度高、研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该领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实施方案》的审议通过,恰恰为这类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降低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的研发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实施方案》要求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这将极大缩短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上市周期,预计将有更多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阶段。《实施方案》强调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对于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而言,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将有力推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原创性成果产出。
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频出
实际上,在《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之前,近两年,国家及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创新药发展。
微信公众号“健康界”发表《重大利好!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一文称,2023年8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3月,“创新药”一词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明确要加快包括创新药在内的前沿新兴产业发展。相比前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生物医药”的提法,这更充分表明了我国发展创新药的决心。
微信公众号“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表《对于这个超过7000亿元市场的产业,国常会“全链条支持”》一文称,在今年4月,北京市、广州市黄埔区均发布了支持创新药的新政策。《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对创新药械企业从研、产、审、用全链条给予政策支持。广州市黄埔区则在政策支持之外,给予了创新药研发“真金白银”的支持。《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对具备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前景明确广阔的若干生物医药顶尖项目,给予的最高支持额度达到50亿元,支持期限最长达5年。
创新药价格、支付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实施方案》中,与企业成本收益息息相关的药品价格和支付问题最受关注,被认为是创新药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两大问题。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发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出台,专家称重点关注两大工作》一文称,《实施方案》短期内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也回应了当前制约创新药发展和资本市场投入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创新药的定价和支付问题,这直接影响创新药估值;另一个是我国新药创新仍以改良式创新为主,该创新已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原研创新仍待激活。当前支持创新药发展要重点关注两大工作:一是要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合理且足够的利益空间来回报创新者的投入并维持整个创新生态价值链的分配,这应当是全国性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过往地方层面政策很难触及;二是要激发源头创新。
《中国城市报》刊发《国产创新药迎全链条支持 定价机制和支付体系待优化》一文称,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创新药海内外定价差异过大并不利于企业打造出保证合理利润的全球价格体系。以往,部分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携独家产品不参加医保谈判,正是反映了其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依然试图保持高价筹码的策略。现有管理模式下,医保支付标准等同于药品交易价格。因此,把创新药价格交给企业,将医保支付标准和定价分开,成为近年来行业热切的呼声。
《经济参考报》刊发《获国务院文件支持 创新药市场或进一步打开》一文称,约印医疗基金创始人、董事长郑玉芬表示,价格支付体系需要全链条的支持。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支持商业保险将更多创新药纳入保障范围,让商业保险先于社会保险为创新药买单。医保与商业保险联动,构建多元支付机制,以此激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医药经济报》刊发《创新药如何“全链条”衔接?》一文称,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创新药物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未来还需要在定价及准入政策等方面打开新格局。首先,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定价体系,将医保支付价与市场定价分离,允许企业参照国际价格自主定价;其次,在保障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对创新药参考目录内同类药品支付标准先行支付,并要求企业限期开展大样本临床试验,继而根据临床优效或非劣效结果采取不同的医保支付价政策;再次,推动创新药进入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允许医疗机构针对创新药收取合理的药事服务费。当前产业发展多维承压,支持医药创新能给产业更多的稳定性预期和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