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家生物医药风投机构募资总金额将突破160亿美元。
• 知名风投机构改变策略,如Flagship转向与大企业合作。
• 越来越多MNC以风投的身份挖掘有潜力的初创公司。
• 美联储降息增加流动性,或许将继续给生物医药公司带来更多活水。
资本或许正在酝酿下一轮高潮。来自Endpoint News整理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将近30家生物医药风投机构计划或已完成新一轮募资,总金额将突破160亿美元。
8月1日,VenBio宣布其第五只生命科学风险投资基金venBio Fund V超额完成约5.28亿美元募资。据悉,该基金将重点关注未来3~5内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数据和价值变化的公司。过去六年,VenBio参与投资多家创新药公司,并有9款产品获得FDA批准上市。
此外,包括JPM、TCG、ARCH、Foresite Captial、Flagship Pioneering在内的多家知名风投机构都在近期宣布完成新基金募资。它们正在做什么,未来会有哪些计划?
Flagship野心:募集36亿、与大厂合作
上个月,Flagship Pioneering宣布已募集36亿美元,用以支持约25家突破性公司。这些公司专注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工智能领域。
Flagship与GSK的合作的消息紧随其后。双方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首笔资金,用于前期探索,以确定10种新型药物和疫苗组合。GSK将支付每款药物7.2亿美元的预付款、开发和商业里程碑费用,以及临床前的资金和销售分成。
Flagship的CEO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制药公司合作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件事”,这不仅有助于Flagship内部的Pioneering Medicines药物研发工作,也有利于旗下独立分拆的公司。
作为一家老牌生物科技创投平台,多年来Flagship已孵化创立了100多家公司。据官网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共有25家公司实现IPO。凭借“探索与假设(Exploration)、科学验证(ProtoCo)、创新型公司(NewCo)和成长型公司(GrowthCo)”的孵化模式,Flagship成为行业独树一帜的标杆。Mordena正是由它一手打造,并跃升为 biotech新星。
不过,去年四家由Flagship孵化的biotech上市公司相继破产倒闭,让其顿失光环。
其中,Axcella Health曾在MASH领域野心勃勃,管线AXA1125获FDA快速通道资格。然而,Axcella在2022年停止了2期临床研究,并很快陷入财务危机。Rubius Therapeutics是首家红细胞载药公司,用红细胞替代缺失酶治疗罕见病及癌症,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五年之后同样面临清算。微生物组疗法公司Evelo Biosciences曾被寄予厚望,市值曾达20亿美元,但针对特应性皮炎的药物临床试验不达预期,最终退市收场。此外,还有一家外泌体制药公司Codiak BioSciences也在2023年宣布倒闭。另一家微生物组代谢疗法公司Kaleido BioSciences则在2022年停止运营。
一贯押注于冷门赛道,成为Flagship在资本寒冬下的软肋。而与大企业合作是重新赢回局面的重要手段。去年,Flagship携手辉瑞,通过Flagship旗下 45 家公司和多个生物技术平台创建10种新药;今年6月又与辉瑞合作,开发用于治疗肥胖症的下一代疗法。此外,Flagship还与赛默飞、三星、诺和诺德等MNC开展合作。
当然,孵化的脚步不会停止。最近推出的是一家AI制药公司Abiologics。由Flagship三年孵化和验证而来,创建一个能够催生新模式的平台,开发能够克服天然生物制剂局限性的合成蛋白质。
TCG恢复IPO信心,成立首支交叉基金
今年4月,The Column Group(TCG)宣布成立首支交叉基金TCG Crossover(TCG X),专注生命科学领域的 Crossover 投资(交叉投资)和公共投资,并实现首次超额募资 8.24 亿美元。
与大多数早期风险投资有所不同,交叉轮融资通常被视作IPO前最后一轮,适用于估值体系较为模糊的前沿科技创新项目。交叉轮融资退出时间更短,同时加速推动biotech公司上市。从这角度来看,TCG成立首支交叉基金,展现其对biotech公司 IPO 的信心。此外,TCGX也将关注中国biotech公司的投资机会。
HSBC(汇丰银行)近期的报告中也提到,2024年,IPO的乐观情绪重燃和强劲的并购提升了投资步伐,交叉融资也随之恢复。
再来看TCG近期的投资动作。8月初,NILO Therapeutics完成了1.01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者为TCG、DCVC Bio、LUX。该公司正在研发自免疾病的新疗法,由哥伦比亚神经生物学教授Charles Zuker联合创立。在这之前,Charles Zuker参与创立了Kallyope和Cajal Neuroscience两家公司,也都获得TCG、Lux的支持。
JPM首支生命科学基金瞄准了谁?
6月,JPM生命科学私募资本一期基金(270 Life Sciences Private Capital Fund)完成超过5亿美元募资,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底,投资早期生物技术公司,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筹资。
今年4月,该基金领投了Enlaza Therapeutics。Enlaza是一家开发共价蛋白药物的初创公司,拥有全球首个共价生物平台War-Lock。这也是JPM生命科学资本首次投资。安进、再生元的投资部门、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等跟投并完成了1亿美元A轮融资。
除JPM之外,其他老牌风投也盯上热门领域。如ARCH Venture Partners近期领投了Metsera 2.9亿美元的A轮融资。该公司在肥胖和代谢性疾病领域雄心勃勃,期望能撼动礼来、诺和诺德在减肥药市场的地位。其实,Metsera本身就是由ARCH在2022年孵化创立,由此可见其看好肥胖及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前景。
德诚资本的全球生命科学基金拟募资7亿美元。这也是德诚第五个生命科学基金。并且德诚在今年6月独家投资了中国的一家ADC公司拓济医药,完成了超亿元pre-A轮融资。
MNC的风投身份
在前述Enlaza的A轮融资中,出现了两家MNC风投:安进和再生元。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MNC以风投的身份挖掘有潜力的初创公司。
卫材在8月领投了SEED Therapeutics的A-3轮融资,并且与SEED达成合作,开发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的分子胶降解剂。SEED 获得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款。
再生元在今年成立了风险投资基金Regeneron Ventures,并计划五年内每年投资1亿美元。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Regeneron Ventures的管理人Jay S. Markowitz曾在ARCH担任管理合伙人。
阿柏西普、度普利尤单抗两款产品的成功,让再生元从biotech跻身为big pharma。今年以来,再生元在二级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整体涨幅为27%,市值1227亿美元。半年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1%。成立风投基金,或能帮助再生元在big pharma道路上跑得更快。
除了再生元之外,GSK分拆出来的生物医药风投SR One新一期的成长机会基金,也在今年完成了超2亿美元募资。此外,艾伯维、诺华、辉瑞、强生、赛诺菲等多家MNC都有自己的风投基金。
至于160亿美元资金会溅出多少火花?时间会给出答案。从目前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以来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涨幅为4.05%,逊于纳斯达克指数10.9%的涨幅。值得关注的是,HSBC在最近期的报告中提到,生物科技公司已不再把IPO估值视作最主要的目标。
不过,近期美联储降息增加了流动性,或许将继续给生物医药公司带来更多活水。而与海外风投机构积极募资不同的是,国内近期的生物医药基金大多数来自“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