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创新药企活下去,要做好这两件事 | 2024CHDC •会议掠影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 2024-12-11 106

“资本寒冬”至今,国内创新药企为了生存做出了很多努力,也诞生出很多新模式,而支撑这些模式的“支点”始终在于产品。

对于药企生存而言,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个是做出更好的产品;另一个是停掉不够好的产品。“姜华说道。

产品研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药企的生死。据外媒Fierce Biotech统计,在今年倒闭的国外Biotech公司中,临床试验的失败是导致公司倒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几乎占据了1/3。

药企如何活下去、活得更好?当今语境下,如何布局管线?未来哪些变化值得关注?这些问题在“2024·CHDC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暨第四届医药魔方开放日”上被热烈讨论。

乐普生物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隋滋野、益杰立科和联合创始人CEO张宝弘、和誉生物商务拓展负责人姜华、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资深总监胡畏、医药魔方新药数据首席分析师赵洺良针对这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两条腿走路”

在生存这个问题上,不论多小心都不为过。

被上述嘉宾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两条腿走路”。显然,在“寒冬”下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作为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聚焦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乐普生物从研发到商业化都做了精准的计划。

在研发端,乐普生物采用“聚焦精简”策略,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将创新靶点、平台进行区分,从而决定立项优先级。

在临床研发端,乐普生物同样采用“聚焦”策略,将注意力聚焦在一至两个适应症的开发上,不会铺太多适应症。等到产品有较好的概念验证数据基础后,再考虑联用、IIT研究等策略,在不增加太多投入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数据产出,物尽其用。

在商业化上,乐普生物选择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向内求,快速将中后期管线推向市场,支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向外寻,找更多海外BD机会,借力拓展海外市场。

张宝弘同样表示,BD十分重要,很考验公司创始团队和高管的眼光。“BD给药企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预判性。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有很多,但从BD的角度出发,需要预测未来3~5年什么是行业最需要的产品,什么是MNC延续生命周期需要的产品。这个需要深入研究,跨国大药企的战略在未来几年里也可能产生变化。”

胡畏表示,一个药企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有危机意识。即使是跨国大药企也时刻保持着“危机感”,“要注重资金利用率,在招人和扩张等方面需要格外谨慎。

此外,胡畏表示,当下药企想拓展业务需要基于自己的优势。“例如,每个跨国药企都有自己的优势疾病领域,就会考虑一些药物“跨界”到这些优势疾病领域来。”在研发方面,跨国药企都是“两条腿走路”,以内部创新为基础,结合外部创新发展。

面对生存问题,姜华认为药企首先要具备的是勇气。“越来越多的FIC项目被布局在和誉生物的管线中,而比布局更重要的是,拥有敢于停掉竞争优势不大项目的勇气。

“现在初创药企生存压力很大,但是如果能挺得住,未来5~10年我们国家也将会出现一批像美国东西海岸那样的创新药企业家。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都是精兵良将。”张宝弘展望道。

站在未来看现在

当“低垂的果实”被摘完后,药企始终要思考如何获得更高处“果实”。Me-too、Me-better、甚至BIC(Best-in-Class,同类最佳)的竞争“告一段落”时,FIC(First-in-Class,首创新药)越来越多出现在药企的管线中。

如何选择、挖掘要解决的临床需求,是药企行动的第一步。在姜华看来,针对临床需求满足的立项,需要结合商业情况去思考。“立项并不是说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作为Biotech就敢冲进去做。如果说做到最后发现很难做出来,或者投入产出比很差,就很难从中退出来了,所以这些必须在立项时就考虑到。”

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是创新药产业走过这十几年后得出的结论。临床需求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立项前一定要考虑到现有的用药是怎样的,接下来5年又有什么新药会进入临床,你的药在几年之后上市了,那时的临床需求又是怎样的。”

胡畏以一连串的问题回答了药企立项时需要关注的重点。“针对GLP-1的研究最初是为解决糖尿病问题,现在发展到减重了。因为减重与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关,所以这也是一个临床需求。整体的减重伴随着肌肉的减少,这又衍生出新的临床需求——增肌。所以临床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胡畏以GLP-1在临床运用上的发展史为例,展示了临床需求的变化。张宝弘表示,在“寒冬”来临之后,资金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迫使企业必须理性的思考临床需求这个问题。

张宝弘认为,药企需要基于自己的专长和战略重点去思考要解决什么临床需求。“虽然现在是寒冬,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如果把自己定位弄清楚,看准了一个方向努力,还是有很多机会。”隋滋野则表示,临床需求不仅仅是对医疗的需求,更是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从追求健康、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很多需求和市场。

在不确定中期待确定

市场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之变革,在“寒冬”依旧春未暖之际,药企更需时刻关注变化,以做好应对。

在隋滋野看来,未来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值得关注和期待:

第一是政策端,国家对创新药一直很支持,未来可能会有行业利好的政策变化或落地;从监管角度看,审评审批会越来越和国际接轨。

第二是支付端,单一的医保支付未来可能会转向多元化支付,包括商保、多种支付形式的组合。医保可能会逐渐转化为基础保障,在多元支付结构下有效市场得以被构建,对创新药来说会有中长期利好。

第三是资本端,针对药企上市未来可能会有一些“破冰”行动,二级市场会有序开放,逐渐走向成熟。

姜华则表示,通过2005年到2025年这20年的积累,我国创新药已经储备了很多力量,未来会有质的飞跃。

让好的政策真正落地,让创新药产业真正获益,是产业界急需做的事。从研发端角度看,未来会有更多FIC被研发出来,并且价值会被全球看到,所以只要产品具有全球竞争性就一定有更多机会。

出海是必然趋势,也是共识。”胡畏说道。从国内市场看,由于进院难和支付难,创新药需要寻求海外市场,释放更多价值;从供需关系看,Biotech公司有很强的出海意愿,而MNC也需要通过外部创新来应对“专利悬崖”。这是基于供需关系的一种共赢。

张宝弘表示,从研发成本端看,中国的研发成本相较于全球研发体系更低、效率也更高。创新药企如果能把握好这种优势,有机会在研发竞争中胜出。MNC对于创新的需求一直都在,如果创新药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很有机会变现。

但张宝弘也同样表示,这其中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例如对创新药产业全链条利好政策的支持,将创新药定价、投融资渠道、创新产学研等环节打通形成闭环,从而支撑起整个链条。“未来5年我们不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而是在不确定中期待确定。”张宝弘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