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合肥某酒店会议厅空无一人 —— 原定今日召开的 "安徽生物药品联盟集中采购政策交流研讨会" 疑似紧急叫停。
这场由安徽省医药商业协会牵头的闭门会议,本计划就生物药集采规则适配性、创新药豁免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却在会前48小时陷入舆论漩涡。
行业人士戏称:"这可能是史上最神秘的医药政策研讨会。"
1 企业竞合的多维战场
这场未竟的研讨会暴露出生物药领域的深层矛盾。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24年中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达2600亿元,同比增长13%,贝伐珠单抗以80亿元销售额领跑。业内测算,若按胰岛素集采平均50%降幅推算,仅贝伐珠单抗一个品种,年医保支出可能减少40亿元。这种 "零和博弈" 直接触及医保基金与药企利润的平衡点。
会议文件显示,贝伐珠单抗等10亿级品种或将纳入集采,专利保护期规则首次被提上议程。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药豁免标准" 的表述引发热议:PD-1 等高价创新药是否将暂避集采锋芒?
这一政策动向与国家医保局《2024 年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 "质量分层 + 供应能力" 双轨评审思路形成呼应。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其中创新药研发投入约1800亿元,但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已突破25%,形成 "创新投入 - 支付压力" 的双向拉扯。
头部企业早已展开战略布局。复宏汉霖在2024年广东利妥昔单抗集采中以1298元 / 瓶的价格拟备选(降幅 48%),实际生产成本已降至进口产品的1/3;信达生物则通过专利布局构筑护城河,其 PD-1 单抗与礼来达成的全球合作协议,首付款达2亿美元,里程碑金额超10亿美元。
这种市场竞争正在加速行业洗牌,生物类似药领域或将迎来 "核爆级" 调整。目前国内已有28家企业布局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其中12家已进入 III 期临床。
2 政策震荡下的产业共振
当集采政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生物药产业生态正在发生链式反应。
三生国健、百奥泰等企业财报显示,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 40%。这种高投入模式在政策压力下显得尤为脆弱 —— 若集采规则延续 "最低价中标" 逻辑,中小企业将面临研发管线断供的生存危机。以某单抗企业为例,其临床阶段管线平均投入超5亿元,一旦中标价格跌破成本线,后续研发将难以为继。
技术路线的分化趋势已现端倪。
信达生物 CTO 在内部会议中指出,"安徽方案" 若实施专利分级降价,可能迫使企业加速战略转向。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ADC 药物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
恒瑞医药已布局7个 ADC 项目,荣昌生物的 RC48 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实现市场突围。但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某头部药企研发总监坦言:"转向 ADC 可能需要重构整个生产体系,这对中小玩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资本市场的敏感反应印证了行业焦虑。
消息传出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两日累计跌幅达4.2%,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企业市值蒸发超50亿港元。机构持仓数据显示,外资正加速减持生物类似药企业,转而增持具备全球管线布局的创新药企。这种资本流向的变化,实际上是对行业转型方向的提前押注。
3 迷雾中的破局之道
监管层面的创新探索正在重构博弈规则。
国家医保局《生物药集中采购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透露,将借鉴 "胰岛素模式",建立 "质量分层 + 供应能力" 双轨评审体系。在胰岛素专项集采中,中选产品平均降价 48%,但通过质量分层确保不同治疗需求均有覆盖。生物药领域的评审标准或将细化至糖基化修饰、杂质控制等核心指标,同时引入动态供应能力评估,防止因低价导致的断供风险。
企业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分化。
复宏汉霖启动的 "双轮驱动" 战略颇具代表性:其生物类似药板块通过宜兴生产基地产能扩张,将利妥昔单抗单位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 1/3;创新药 PD-1 则加速海外商业化,已在12个新兴市场获得注册批件,2024年海外销售额突破3.2亿美元。
而信达生物则另辟蹊径,通过 "专利池 + 海外授权" 策略构建护城河,其 PD-1 单抗与礼来达成的全球合作协议,首付款即达2亿美元。
国际经验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镜鉴。
欧盟通过 "专利期补偿" 机制平衡创新与可及性:当生物类似药获批时,原研药可申请延长2-3年专利保护期,作为创新补偿。德国2024年数据显示,实施专利期补偿后,单抗药物价格年均下降8%,但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增长12%。这种动态平衡机制,或许能为安徽方案提供新思路。
4 生物医药破茧之战
这场 "消失的会议" 背后,是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的阵痛与希望。
当贝伐珠单抗的千亿市场遭遇集采大棒,当创新药豁免机制触碰行业奶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博弈,更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 "仿制红海" 迈向 "创新蓝海" 的必答题。
正如某药企高管所言:"这不是寒冬,而是适者生存的进化淘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