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6月1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启动专项审查,凡涉及将美国公民活细胞送往中国等国家进行基因工程操作、再输注回美国患者的临床试验将被立即终止。这一措施被视为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对华限制的最新动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NSCEB)4月发布的报告在指责中国 “威胁美国生物技术主导地位” 的同时,呼吁国会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0亿美元扶持本土生物制造—— 这种政策逻辑的矛盾性,正是中美生物医药博弈的核心缩影。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数据在此形成鲜明对照:2016-2021年市值增长2.7倍至1.28万亿美元,临床试验数量全球占比从3%跃升至约10%,而美国79%的药企在部分关键环节仍依赖中国 CDMO 服务。
FDA 的审查令不仅暴露了美国在供应链上的双重标准,更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当技术民族主义试图切断全球协作时,产业链互锁的现实正让 “脱钩” 政策陷入自我反噬。
双标政策的制度性根源
美国 NSCEB 报告提出的六大战略中,“激活私营部门创新” 与 “强化国防应用” 暴露了政策逻辑的深层矛盾。
从数据实证看,美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提供 527亿美元产业补贴(含110亿半导体专项),2023年生物医药财政经费达3000 亿美元,风险投资占全球约55%,却将中国《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扶持定性为 “威胁美国生物技术主导地位”;报告更建议军方与初创企业合作建立预商业化生产设施,将生物技术军事应用纳入演习框架,这种“国防优先” 模式与中国 CDMO 企业服务全球 90% Top 20 药企的开放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政策工具的不对称性,本质上反映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深层逻辑困境。
根据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一国技术领先地位受挑战时,常通过“保护主义 + 产业政策” 维护霸权,却面临三重矛盾。
中国供应全球48%的原料药(API),美国若脱钩需承担一次性成本约120亿美元及每年额外开支80亿美元;NSCEB 报告承认,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中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美国同期从45%降至28%,过度限制国际合作或削弱自身创新能力;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问题上主导反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与其宣扬的“道德制高点” 形成伦理悖论,导致国际公信力受损。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破局之道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通过“差异化创新+全球化布局” 实现突破。
康方生物 PD-1/VEGF 双抗依沃西在全球 III 期试验中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显著优于默沙东 K 药,2022年与 Summit 达成50亿美元授权交易;百济神州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由中国主导全球临床并获 FDA 批准,其 TIGIT 抑制剂项目因 III 期试验失败已终止与诺华的合作。
这些企业的突围路径,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系统性竞争优势。
政策层面,2017年加入 ICH 后,中国引入46个 ICH 技术指导原则,临床试验审评周期从60个工作日拟进一步缩短至30个工作日。
成本优势上,中国早期临床试验成本仅为美国1/10,CDMO 单位综合成本为欧美30-60%,甘李药业通过技术转移帮助巴西实现胰岛素本土化生产。
人才与资本端,2025年中国 STEM 博士产出预计达7.7万名,2024年生物医药国际授权交易总额达5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逻辑
美国 NSCEB 报告提出的 “盟友合作” 策略面临现实制约。
欧盟生物制剂产能占全球30%,技术迭代速度面临中国挑战,即便联合盟友也难短期替代中国 CDMO 产能;中国药企通过 “NewCo 模式”实现技术资产化,正在改写国际合作规则。
然而,美国若坚持技术脱钩,不仅难以实现供应链重构,还将付出多重战略代价。
中国创新药通过授权交易降低美国用药成本,脱钩或加重美国医保负担;中国在双抗、ADC 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形成特定领域优势,美国企业需通过收购追赶;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 生物医药合作网络正吸引新兴市场,与42国建立联合实验室。
超越零和博弈的产业未来
中美生物医药竞争本质是两种创新范式的碰撞:美国试图以“技术民族主义” 维护霸权,中国则依托 “开放创新+产业链协同” 实现超越。
对中国而言,需在技术自主(聚焦双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制度创新(深化监管改革)、全球治理(联合新兴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历史证明,技术霸权终将让位于创新生态 —— 当美国仍在纠结 “如何遏制中国” 时,中国企业已用行动证明: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共生,才是推动人类健康进步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