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通过“最惠国”(Most Favored Nation,MFN)政策推动美国药品价格的调整。该政策的核心是要求美国药品价格与“类似发达国家”支付的最低价格挂钩,试图迫使欧洲及其他国家提高药品采购价格,以减轻美国在药品研发和生产方面的负担。特朗普声称,这一举措可能会使美国药品价格降低30%至80%。
特朗普的“最惠国”药品定价政策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20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曾发布过类似的MFN提案规则,但被法院阻止,最终被拜登政府撤销。
30天“定价”,FDA也有份参与
根据行政令,美国卫生部(HHS)需在30天内向制药商发送MFN价格目标,若未能取得“显著进展”,HHS将被要求提出规则制定计划,强制实施MFN定价。此外,行政令还要求FDA局长“审查并可能修改或撤销那些可能不安全、无效或营销不当的药品批准”,尽管命令中并未明确“显著进展”的定义以及药品批准可能受到的具体影响,但将监管工具化和武器化,与上一份行政令要求FDA扩大国外突击检查一脉相承。
行政令还涉及贸易威胁,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和商务部确保外国国家不会采取任何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行为,或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美国患者支付全球药品研发的不成比例份额,包括在外国市场压低药品价格。特朗普甚至表示,美国政府可能会限制与拒绝提高药品支出的国家的贸易。
这些措辞与前不久针对我国发起关税贸易战有些类似,然而最新的结果是,日内瓦中美联合声明互相降低关税。
诸多问题,业界质疑如何实施
行政令权威受各种因素限制,其实施细节仍存在诸多疑问,以下是行业专家和监管律师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
特朗普是否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来实施这一政策?国内降价需通过国会(美版医保国谈就曾经历尽艰辛),迫使国外降价更是无从措手。有法律专家甚至预期其结局可能与2020年版政策一样无疾而终。
行政令暗示联邦政府的多个部门可能会参与推动药品价格的降低,但具体哪些部门将参与以及它们将采取何种政策手段尚不清楚。
行政令要求HHS部长小肯尼迪在30天内设定目标价格,但并未明确哪些药品将被纳入,以及这些价格将如何确定?
要降的到底是哪个价?目前在美国销售的药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格,不同的商业保险公司、美国政府医保Medicaid和Medicare可能面临不同的价格标签。此外,患者在药房购买药品时支付的金额并不一定与药品的实际价格挂钩,字面上的降价可能徒劳无功。正因为如此,代表跨国药企的美国制药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在声明中还是一贯坚决地把矛头对准各类“中间商”,认为那才是医疗成本高企的“祸首”。
资本市场也在观望
有些意外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华尔街有些平淡,制药行业的股票价格在行政令发布后普遍上涨。投资者似乎并不认为这将对制药公司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再生元(Regeneron)的股价在周一上涨了超过9%,默克(Merck)的股价上涨了超过6%,艾伯维(AbbVie)的股价上涨了约4%。此外,被视为生物技术市场晴雨表的XBI指数基金也在周一上涨了超过4%。
Jefferies的分析师Michael Yee在周一早上的报告中也指出,制药公司对这一行政令的反应是“比预期好”,这表明市场对特朗普的计划并不感到意外。投资银行Raymond James的分析师Chris Meekins在周一给投资者的报告中表示,这一行政令“在我们看来不是一个重大事件”,并提醒人们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在药品定价问题上“只是说得多,做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