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林建宁:根据南方所测算,今年医药营收增长1.6%终端增长2.3%
产业资讯 医药经济报 2025-05-17 39

“当前,我国医药经济仍处于增速调整期,回稳势头显现。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医药经济呈现向好态势,预测2025年将加快构建医药新发展格局,全链创新潜力可期。”5月13日,在广州举行的第36届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林建宁对2024-2025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梳理,并引导与会嘉宾共同思考,展望新变局下医药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林建宁在会上发布《当前我国医药经济运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新旧动能转换破局成势

鉴往知来,林建宁首先回顾了近年医药经济的运行情况,其表示,医药经济调整期已历时三年,主要表现出增速小幅振荡、投资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比例失衡等特征。“从表面上,是看受限于全球经济疫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某些政策引发的药价水平下降,但深层次的逻辑,揭示出医药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正加速转换,中国医药经济不断被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98.5亿元,与2023年持平;利润总额3420.7亿元,比2023年下降1.1%;出口交货值2153.3亿元,比2023年增长7.3%。

2025年一季度,上述三大指标继续变动: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5989.1亿元,同比下降2.2%;利润总额845.2亿元,同比微涨0.7%,已出现止跌回升势头;1-2月出口交货值347.9亿元,同比增长12.7%。

从需求端看,四大终端分化裂变。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初步测算,2024年,医院市场药品销售额为11985亿元,同比下降4.4%;线下零售市场药品销售额为4934亿元,同比增长3.6%。林建宁提醒,零售市场药品销售额数据测算样本构成偏向于大药店,如果加上小药店数据共同分析,可能线下药品零售终端也会呈现负增长。

“据统计,2024年中国药店总数为683666家,数量创下新高但增速放缓,同比增长2.5%,比2023年增速下降3.6个百分点。2024年中国药店连锁率57.0%,连锁药店增长率1.1%,比2023年增速下降5.9个百分点,显示药店集中度提升并不明显,竞争密度加剧。”

2024年A股上市连锁药店经营情况分化更显著。在营收上,大参林以265亿元营收居于A股上市药品零售企业首位,达嘉维康和华人健康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净利润上,益丰药房以15.29亿元净利润位居榜首,同比增长8.26%;在门店数上,国大药房闭店近千家,暂退‘万店俱乐部’,大参林门店扩张数量最高,同比增加2479间。”林建宁在会场分享了上述统计数据,体现了头部药店圈也在上演阵营分化。

线上药品销售数据仍呈现稳步增长。2024年,南方所初步测算网上药品市场销售额为3834亿元,同比增长10.8%。但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显示出网上售药业态逐步成熟,发展速度回调,更趋稳健。至于基层医疗市场,随着集采药“三进”政策的逐步下沉显效,第三终端药价水平下调,叠加线上购药的分流效应,2024年,初步测算基层医疗市场药品销售额为1817亿元,同比下降1.9%。

林建宁在回顾了2024年终端格局之后,进一步指出:

可喜的是,近年国内创新药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24年,共有22个新生物制品获批,高含金量的创新成绩令人“注目”;全年批准上市1类创新药48个品种,再创新高。有报告显示,2015-2024年,中国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达3575个,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对此,他指出,数据的绝对值有待验证,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是全球药物研发的活力源泉。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新药投资退潮后,依然面临着融资困境,IPO规则从严,一些企业以并购作为退出路径,高质量创新还需要产业界的定力。

林建宁小结了近段时间医药经济主要特点时表示,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仍显乏力,有待提振,终端销售额下滑,零售出现关店潮。虽然融资困难状况未有好转,但医药创新活力不减是一抹亮色,凸显新旧动能转换这一发展主题词。“医药经济调整期要忍耐改革阵痛期,方能破茧成蝶。”

新旧场景更迭增量浮现

新场景一:政策引流活化投资端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令产业界对2025年更加积极的政策基调的预期越来越强烈。林建宁认为,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将给医药产业带来诸多利好,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的反应上

一是市盈率明显回升。2024年9月5日,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滚动市盈率PE为24倍,跌至当年度低位。在相关股市刺激政策后,截至2024年11月6日,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滚动市盈率PE已回升至30倍。

二是并购重组被激活。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旨在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并购重组市场,推动产业整合、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聚焦六大方向,强调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支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领域突破。

三是营商环境更优化。《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审批办事效率、优化政务服务方式、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持续营造了良好的营商氛围。

林建宁展望,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下一阶段,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市场迎来活跃期,大型收购案例将频现,行业整合加速。“资本市场活跃、投资、营商环境改善等系列政策对医药产业转型高质量创新有重要促进意义,医药重组整合力度加大,大型企业集团强者愈强。同时,地方隐性债务的化解有利于解决医药领域的三角债问题。”

新场景二:医改组合拳重塑销售端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业界反响热烈,新兴的医药健康消费产品与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包括银发市场、生育保障、美丽经济等成为潜在增长点,但就传统的药品消费而言,产生较大影响的依然是医保支付政策。林建宁分析指出:进入2025年,医保改革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医保部门正通过医保谈判、集采降价、实施DRG和DIP、门店统筹、医药反腐、打击骗保围标、开展治理药价专项行动等政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严监管必然带来终端环境收紧,药品零售行业加速优胜劣汰

新场景三:创新及国际化提效研发端

林建宁指出,一方面,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链全线贯通的预期更加明确。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广东、北京等多地积极响应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国内头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厉兵秣马,积累了经验教训,也积蓄了竞争力,有望成为新一程“出海”的“排头兵”与“生力军”。他举例说,在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中,2023年上榜4家中国企业中,有3家2024年依然在榜,分别是中国生物制药(第38名)、上海医药(第42名)、恒瑞医药(第48名)。

林建宁进一步点出,“头对头”比拼正成为国产创新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关键,同时,研发同质化、靶点过于集中的现象也值得警惕。例如在PD-1/L1药物上,国内获批上市的PD-1/L1单抗多达17个,早已进入“红海”竞争;而近期GLP-1药物因减肥适应症而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在研的此类药物已经超过40款。“医药创新发展迅速但内卷倾向加重,未来‘出海’赛道也会更加拥挤。”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竞争中让中国创新药跑出“加速度”,跑进“决赛圈”?如何在全球研发投入报酬递减期中收获更有价值的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注重提升全链创新效能,还有待政策从审批到上市全链条赋能效果逐步显现。

新旧节点展望未来趋势

进入报告尾声,林建宁指出,2025年的医药经济预测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变量。最明显的是,当前外贸形势风云变幻,在“中国式出海”的新征程上,总有一些逆流妄图阻碍中国创新药的崛起,“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关税壁垒”甚嚣尘上,尤其考验我们开放式创新的定力与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内企业要密切关注海外市场的政策变化。林建宁重点以美国药品市场举例,有以下几个关注点:

当前美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将会降低处方药价格。2022年8月签署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法案)首次授权联邦医保(Medicare)对高价处方药进行价格谈判,2024年8月公布结果,10种药物价格降幅已达50%~79%,2026-2028年将可能还有三轮谈判接踵而至。林建宁指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它对药价的打压将会引发“蝴蝶效应”,出海型企业应有所应对。林建宁也提示,美国也是我国原料药及制剂出口的重要市场,今年1-2月对美出口占我国药品出口的17.7%。我国原料药企业应关注美国最惠国待遇提案的动向,未雨绸缪。美国是全球创新的重要目标市场,最惠国待遇提案也将降低创新药的市场预期。

此外,他指出,此前,美国方面已禁止任何与多样性、公平和包容性(DEI)相关的美国联邦拨款,并计划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每年470亿美元的拨款削减约40%。随后,NIH宣布将削减其每年向研究人员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拨款。在医药研发已经高度全球互联的场景下,这些举动会间接影响到我国乃至全球医药基础研究的进展。

不过,危中亦有机。林建宁认为其中存在三个机会:一是倒逼我国创新型企业海外布局加快,从而崛起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二是高端药械国产替代提速,高仿药械机会突出;三是有利于吸引重视中国市场的国际大企业来华设厂,引发新一轮管线布局重整。

最后,根据南方所医药经济预测模型,林建宁在定量预测中指出:在大经济面增长不低于2024年,以及国际形势不发生进一步恶化的大前提下,预计2025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1.6%,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增长2.3%,其中线下终端销售额增长1.9%

“无论是电影《哪吒2》的全球爆火,DeepSeek凭借GPT-4性能横空出世,还是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开启,都体现出我国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与国际化视野。”林建宁在总结时类比指出,“2025年,中国医药经济将呈现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中国自主创新浪潮挡不住,二是民营企业已成创新的‘生力军’,三是创新浪潮更新迭代已来临,四是靠流量拉动的商业逻辑正在改变。中国医药的‘DeepSeek’时刻也将曙光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