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决胜基层“最后一公里”?这实际是生态构建者如何实现共生共赢的范式构建题。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技术进步成熟与市场需求喷发而形成的三重叠加效应,正让中国县域市场、基层医疗发展迎来转折点。
面对基层市场扩容,药械企业也正迈入打通基层通路、提升品牌黏性、建立渠道优势的关键时期,以及与县域医疗系统深度融合、场景化落地的全新窗口期。
不过,在国谈、集采、DRG/DIP等政策,数字化浪潮,合规反腐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药企县域突围,也在结构性变化迎来了诸多挑战。
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应对这一决定未来十年格局的增量市场?集齐医疗机构、工业企业、医药商业、互联网医疗等多方的新生态,如何构建,怎样协同?
5月16日举行的“基层市场创新发展论坛”,热烈探讨了这一主题。会上,法伯科技首席商务官陆鹏,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数字营销负责人范静,扬子江药业ESG负责人王尊龙,振东健康营销总裁王锐,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院长傅巍,分别就县域市场机遇、全链路解决方案、合规风控、医药消费、中医药下沉基层主题发言。
此外,国药太极市场中心总经理胡蕾,海正药业医院销售总部全国关键客户部总监周善林,科伦药业县域市场事业部全国总监李庆鹏,天士力战略客户部总监顾宁,增长动力战略咨询公司CEO方立松,围坐一起,共论“构建基层市场协同发展的新范式”这一颇受产业关注的话题。
震荡、增长、重构
“过去7年,整个县域市场一直处在震荡波动期。”与会嘉宾表示。其间,又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疫情前,县域及医疗市场始终保持领先的增长态势。疫情冲击叠加集采政策落地后,高增长趋势被打破。
而进入后疫情时代,市场开始慢慢回暖。2023年全国药品销售额达到了1.87万亿元,徐徐复苏回暖的背后,整个医药市场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集采、医保谈判、DRG/DIP支付改革、合规反腐、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2024年,县域市场药品销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两个城市渠道,但受药品平均价格降低影响,县域市场药品整体规模同比增速落后于其他院内渠道。
但恰如与会嘉宾强调的,从近两年起,中国县域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诸多发展性机遇。
支付端的改革值得关注。医保覆盖到乡镇卫生室,药械服务组合式下沉正在重新切分市场“蛋糕”。
不同属性的药品,在基层市场中也适逢不同的机遇表现,其中,慢病领域药物在近年来的增长明显迅速。
而在设备、器械上,与会嘉宾分享,2023年中央财政已拨付超600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其中,设备采购占比超40%。政策强驱动下,县域医疗设备市场正以“基础设备更新+智慧医疗新建”双轮驱动而迅速扩容。
不过,对于县域市场发展来说,政策红利的释放,无疑是最大的强心剂。
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短缺药品保供稳价等系列重大部署,正逐步激发这一广阔市场的发展潜力。
尤值得一提的是“38号文”的出台。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直指基层药品联动管理中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弱,药品配备种类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药品供应不稳定、时常断供等问题。对应地,该文件在政策高度上指出了明确方向。
不过,这一政策的颁布,结合不断完善的医联(共)体政策,对药企模式,产品准入端,供应链端等多环节产生影响,与之产生的渠道集中化、价格与成本压力、基层适配性、配送网络压力等挑战该如何克服,成为扎根基层市场的关键。
此外,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县级公立医院也面临着转型压力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与会嘉宾谈到的,患者流失,信任危机,运营成本攀升,人才短缺……亟待找到转型的方向和机会。
可以看到,当政策红利与市场压力形成对冲,县域医疗市场正站在历史性拐点,机遇与系统性压力并存。而生态构建者决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政策适配力+生态协同力”的双重能力。
锚定、升维、共生
如何决胜基层“最后一公里”?这实际是生态构建者如何实现共生共赢的范式构建题。
关键是要明确四个关键点:
其一,健康产业的底层逻辑不会改变,即没有适宜药品、技术和设备,基层医疗卫生的预防、诊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难以开展。
其二,基层医疗服务价值链条正在重塑,即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协同”。
其三,“合规4.0时代”,合规风控必然是发展布局基层医疗市场的生命线。
其四,生态协同。打破传统界限,构建起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
从用药基础保障,服务价值转型,风险管控到生态重构,四点环环相扣,唯有彼此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与政策导向和基层市场需求之间的深度耦合。
首先用药保障上,无论是肿瘤防治,还是慢病防控,前沿阵地现在都在基层。但目前,基层用药差异明显,省际间、区域间比较离散、极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上仍面临系列问题。
对应地,政策高度上明确了方向:如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建立健全基层药品联动配备使用机制;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等。
产业端也要积极行动。与会嘉宾强调,药企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推动药物可及性,从实际需求出发,研发适合基层使用的、价格合理、疗效确切的创新药物,让基层地区患者有药可用、有药可选。
其中,中医药在基层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
4月25日,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提升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能力,发挥中医药作用。
与会嘉宾呼吁,要发挥中药的优势作用,一边,提升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应用于基层的力度(如推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另一边,加速传承创新,并结合数智化建设,服务基层,将“医疗堡垒”筑到基层。
紧接着是医疗服务创新。
《“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将县域医疗数字化列为核心抓手,这标志着县域医疗正步入以数字技术驱动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这对于药企和要转型的基层医疗机构,同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对这一点,药企要以数据为纽带,将自身角色从药品供应商转变为健康管理服务商,在县域市场形成“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数字化闭环生态。
与此同时,要擅于聚焦和挖掘新机会。
随着老百姓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提升,皮肤、脱发、口腔、眼科慢病管理等消费医疗需求,正在爆发。
对应地,结合数字化发展浪潮,打造针对基层市场的适配性方案:破除认知差,构建全渠道产品网络;根据下沉市场支付能力,分级设计不同的“服务包”;充分利用新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的诊疗服务体系,构建基层医疗的新生态。
另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还可以聚焦中医药食同源产品、糖尿病特医食品、家庭健康检测设备等增长点。”与会嘉宾表示。
总结嘉宾们的观点,即要积极拥抱医药消费化时代,助力构建基层医疗服务新生态。
接着,在新生态构筑过程中,生态构建者于内要注意合规,于外要重视生态协同的重要性。
“当下,产业已迈入合规4.0时代。”与会嘉宾提到。需以战略视角重构代理商管理、商业模式与县域布局,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实现可持续性的增长。如对于药企来说,要从“制度合规”转向“战略合规”,与医学、市场、财务等深度协同,形成一体化风控网络,确保上下游全链条合规,将合规制度穿透至基层业务终端。
而递进到最后一个层面——生态协同,其终极价值在于创造“1+1>2”的系统效应。
“我们现在需要联合,不要恶性竞争,共同聚焦精力和资源,赋能基层。唯有打破壁垒,共建生态,才能赋予基层医疗生态的可持续性。”
工业企业与医院协同,企业与企业之间协同,与上下游协同,而共同核心只有一个,即以患者为中心。
药企在做县域市场整体布局的战略规划时,除了关注国家政策,还跟产品定位和生命周期有关,围绕药物下沉,纵向既要贯通产业链资源,横向也要整合医疗服务要素。
生态中,再以互联网医疗为例。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已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可直面患者端、医生端、企业端多方面问题,如药品获取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药品仓储成本高,药品储存储或获取或蕴含一些合规风险;患者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医生诊疗工具相对缺乏……
按现有头部互联网医疗的布局,他们可重构智能供应链,数字化赋能医疗资源,建设患者服务生态等,从而助力基层医疗生态创新价值构建,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进入到精细化阶段。
总体来看,当药品可及性、服务可得性、支付可持续性通过协同网络实现有机统一时,基层医疗才能进一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