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委会及医疗器械专委会主办的第四届生物医药与器械创新投资人大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多位股权投资机构代表表示,在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中,“耐心”正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国资占比跃升为主导力量,GP(一般合伙人)与LP(有限合伙人)的互动逻辑悄然生变——从追逐短期回报转向深耕长期价值。这一现象背后,实为赋能地方产业与落地国家战略的双重逻辑。
前置筛选出“马拉松选手”,成为投资机构关键“胜负手”。资本方共识渐明: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是市场最为稀缺的“资源”,创始团队的迭代能力与平台型技术潜力成关键,持续成长却被低估的企业值得多轮追投。
耐心资本结构生变
“我们的第二支基金获得了大型投资方资金、保险资金以及民营企业资金的注入。”在过去近8年的投资周期里,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感受到了耐心资本结构的转变。在他看来,一是自身发行基金募资结构生变,二是从市场整体来看,国资背景基金的介入比例上升,民营机构比例降低,险资则在基本的规模上不断加码。
“国资逐渐成为市场中规模占比最高的出资群体。”国生资本总经理郑钰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据他观察,过去公司投资的许多项目中,大量市场化机构争相涌入,掌握了定价权和条款制定主导权,而国资机构多处于跟随状态。自2021年开始,主导权逐渐向国资机构转移。
郑钰博进一步介绍了国资被“推向台前”的市场逻辑:一方面,其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发挥长期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其能够助力国家实现特定行业的战略目标落地。但他也表示,尽管近年来国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但产业发展仅靠国资力量仍显不足,需多元资本协同支持。
毅达资本合伙人薛轶提到了环境的特殊性。他认为,在当前外部环境下,无论是通过并购方式退出,还是以IPO方式退出,资金都可能承担起耐心资本的角色。
LongRiver江远投资创始人、CEO张江补充,GP的耐心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退出环境和LP影响。但LP并非对所有项目都有耐心,核心是需要项目本身表现出色。
识别出好的马拉松选手
对资本方来说,耐心既可能表现在对投资回报时间的等待上,也可能体现在容错机制等方面。那么,什么样的项目能够直接获得资金的长期陪伴与共同成就?
“对好的马拉松选手不断追投。”国方资本合伙人韦亚光以投资某医疗器械项目为例,分享了他的陪伴经验:在投资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的成长曲线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其社会和财务指标尚未充分显现价值,即处于被低估状态,此时选择作为投资方长期持续给予支持,最终可能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他看来,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将有效资源分配给急需且能妥善利用的人,这本质上是一个筛选过程。行业内的投资人都需要有耐心,完成对优质项目和创始团队的筛选。
“选择耐心陪伴项目的核心条件是创始团队是否具备不断迭代更新以及打造平台型技术的能力。”郑钰博表示,如果企业创始人仅依据某单项科研成果进行创业,无法扩展技术的宽度和广度,这类项目并不适合作为长期耐心陪伴的对象。“不管是基于市场化投资还是政策性支持的逻辑,我们选择的项目必须是既符合商业逻辑也满足社会需求的。”
在投资中,成为耐心资本需重视哪些环节?薛轶认为,其一,要明确所投资的项目能否在预期时间内达到目标,尤其对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以理性的视角进行自我评估。
其二,企业创始人能否持续获得有力支持以发展业务,投资人需要对其进行持续观察以做出决定。“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薛轶说。
细分投资方向在哪里?
当前资方的投资重点和标准有没有发生改变?会更加青睐哪些细分赛道?
国寿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陆海表示,公司投资重点和研究方向正向银发经济转变,并且在未来两三年会持续关注该领域,但需理性评估消费力释放周期。此外,慢病管理、AI+养老等相关赛道也成布局重点。
薛轶表示,在选择产业时,更倾向于那些终端支出受公共预算影响较小的领域。重点是推动市场化行为,让业务能够可持续发展。
在郑钰博看来,研发进度全球领先的早期创新项目仍然非常值得投资。“我们可以提供多种项目和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创业者大幅降低研发成本,支持他们从早期概念验证到后续各个研发阶段,在资金资源及产业资源等多个方面都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