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一单赚百亿元,这家中国药企站在谁的肩上?
产业资讯 财经大健康 2025-05-23 12

跨国药企对潜在“全球药王”的争夺,正变成押注中国药企的眼光之争

图/视觉中国

截至2025年5月21日收盘,三生国健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三日涨幅72.78%;子公司三生制药三天涨了63.66%。

一切都是因为,美国辉瑞制药斥资近100亿元首付款,买下三生制药还未上市的一款抗肿瘤药物。它的靶点,与康方生物的明星药依沃西一样,都是PD-1/VEGF。依沃西曾被高盛预测年销售峰值可达530亿美元,是2024年全球销冠PD-1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的一倍。

三生与辉瑞这桩交易,创下中国药物对外授权首付款最高纪录,却出现了一名意想不到的“受害者”。

交易信息公开当日,康方生物一度跌超5%。有投资者担心,辉瑞此举,意味着依沃西在海外少了一个潜在买家,却多了一个强力竞争者。毕竟,依沃西在美国还没获批,而辉瑞是2024年全球销售额排名第四的跨国药企,商业化实力远在康方生物合作方Summit Therapeutic之上。

PD-1/VEGF,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抗癌药靶点之一,包括默沙东、BioNTech在内的一批跨国公司,都选择与中国创新药企合作开发,真金白银拿出的首付款也越来越高。

那么,康方生物和三生制药,哪家研发的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更好,选择的合作商哪个更具竞争力?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和眼光,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药王”的竞争格局?

No.1

拿K药做靶子,走康方蹚过的路

辉瑞将向三生国健、三生制药两家支付总计12.5亿美元首付款,并以1亿美元对价购买三生制药的股票,总计约合97.3亿元人民币;后续还有至高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其中资产权属,三生国健占30%,三生制药占70%。

消息公布前后,三生国健连续三天涨约20%封死涨停板;三生制药股价也在三天内,涨到2025年初的近四倍。

如同康方生物的故事重现。

2022年12月6日,康方生物宣布以5亿美元首付款、50亿美元总价将依沃西海外权益授予Summit,股价一个月后涨到半年前的三倍多。

这一次,三生系的涨势更猛。因为它的首付款更高、合作伙伴更有说服力,而PD-1/VEGF的可行性和潜在商业价值,则已由依沃西验证。康方生物曾于2025年3月公开依沃西在对K药的头对头试验数据,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1.1个月,意味着一半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或者存活的时间会超过这个时间;而K药的数据,是5.82个月。

三生制药也发起“K药”头对头试验。5月20日,三生制药在临床研究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注册了PD-1/VEGF双抗SSGJ-707的一项III期临床试验,针对的还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样的大适应症。此前,康方生物几次重大的股价涨跌,都与依沃西针对K药的头对头试验直接挂钩。

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几周前。4月25日,依沃西治疗NSCLC头对头试验中期数据披露,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改善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一天之内,Summit股价暴跌36%,康方生物盘中跌16.53%。

三生制药的未来之路,可能比康方生物更平顺些。至少,同靶点的依沃西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已证实它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改善,远胜K药。

并且,根据东吴证券研究所对SSGJ-707II期临床与依沃西进行的各项关键指标对比,无论单药还是化疗,安全性、ORR表现,SSGJ-707均好些。而ORR,正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决定是否批准抗肿瘤药物上市的“金标准”。

不过,一位医疗投资研究人士告诉《财经》,现在还很难说三生制药的PD-1/VEGF一定优于康方生物的,因为从II期到III期还有很大变数。

三生制药公布的两项II期临床入组病人数分别为24人、28人,此次启动的III期临床,计划入组人数为420名。康方生物公布的数据源自入组398人的III临床。

投资分析人士的普遍观点是,康方生物股价会在短期内受到抑制,但长期来看,辉瑞愿意支付高额首付款,亦是跨国药企认可PD-1/VEGF商业价值、认可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的再次证明,不但利好三生制药,也利好康方生物及更多中国创新药企。

“事实上,我们近期对中国市场加仓了。”一位国际医药投资人士向《财经》透露。

No.2

选谁合作?中国药企的“卖方时刻”

哪家中国药企更有可能打败K药,成就下一代抗肿瘤药物的“全球药王”?

2022年12月之前,甚至一年之前,很难想象它会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话题。但现在,这就是中国医药投资圈最火热的议题。

已有至少四家跨国药企,买下了中国研发的PD-1/VEGF双抗的海外权益,另两家分别是默沙东和BioNTech。

2023年11月,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将其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授予BioNTech,获得5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超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销售提成。因为首付款不高,并未受到太大关注。

一年后,BioNTech决定,以8亿美元预付款、最高9.5亿美元总价直接收购普米斯100%股权。BioNTech曾与辉瑞合作开发新冠疫苗,并因此在2022年成为全球销售额排名前20的药企。

2024年,默沙东以5.88亿美元的首付款、33亿美元总金额,买下礼新医药在研PD-1/VEGF的海外权益。这是2024年营收排名全球第三的跨国药企,比辉瑞还高一位。

从两年前数千万美元首付款就愿授出药物权益,到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交易首付款屡创新高,中国的创新药企作为“卖方”,逐渐有了与国际巨头“讨价还价”的能力。创新药的投资者们,也对它们选择的合作方“挑剔”起来。

“我也听到很多,大家说康方你怎么跟相对而言是个小公司而不是个大公司合作?”在4月的电话会上,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夏瑜表示,“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关键是你能不能跟对方一起形成合力。”

小公司的好,在于Summit只有依沃西这一个“未来爆款”。Summit更像一个中间商,它的商业逻辑就是买下一款全球最新(first-in-class)药物,快速推进全球临床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然后,以一个最好的价格卖给大药企。

在一些医药投资者眼中,辉瑞未必是最好的买家,反而曾有不少巨资收购药物却最终研发失败的案例。

2023年,辉瑞斥资430亿元收购ADC研发企业Seagen,却又在2024年宣布停止建设其耗资数亿美元的工厂。而辉瑞此前连续十年投入的基因疗法,也在2025年基本终止,包括已研发失败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疗法、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疗法,在研的和已经上市的两类血友病基因疗法等,很多都是辉瑞收购而来。

“辉瑞的BD(药物权益收购)更像‘远洋捕捞’,只要押中一个,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爆款,相应地它的成功率可能就没那么高。”前述国际医药投资人士表示。

另一医药行业人士对《财经》分析,相对辉瑞曾为上述失败付出的,以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买下一款“潜在重磅”,对这样年营收超600亿美元的跨国药企而言,不算什么大事。“默沙东和礼新合作,辉瑞和三生合作,或者辉瑞默沙东以后和Summit合作,或者其他公司和Summit合作,都是一种对PD-1/VEGF的卡位”。

如果PD-1/VEGF双抗真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抗肿瘤王者”,几家海外合作方将各自切到多大的蛋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美国的临床进度,以及对适应症的选择。

“目前看,康方和三生的产品,都在主推大适应证肺癌,这是K药打败O药(全球上市最早的PD-1/PD-L1药物)主要因素,所以它们留给后来者的机会不会太大。这两家中,依沃西是已经获批的,确定性更强,在美国的临床进展也比三生快至少两年。”前述国际医药投资人士分析。

三生制药刚刚启动的海外临床,预计于2026年7月完成主要终点数据。而Summit此前宣布,将在2025年年中完成主要研究目标。类似这样的创新药,通常都是“赢家通吃”,即最早上市的产品可能会占据70%市场,所以依沃西还是拥有一个提前抢占市场的窗口期。

依沃西需要在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窗口期之前,找到真正的全球商业化合作伙伴,因为Summit并不具备这个商业化能力。

如果PD-1/VEGF真像高盛预测的那样能够实现超500亿美元的大市场,某种程度上,这场争斗正演变成对跨国药企押注中国产品“眼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