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行业、资本政策基本到位,第二波创新药潮全面到来。如果说上一波浪潮的产品是诞生了很多BIC产品,那么这一波浪潮的产物必然是FIC式的颠覆式创新产品。
昨天盘后,特朗普又乱说话了,称药品关税即将到来。但中国创新药的基本盘仍在,请坚持。
今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同时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行业全面的大利好无疑。A股再次对未盈利医药企业开闸,至此创新药的行业政策、资本政策全部到位,第二波创新药潮全面到来。如果说上一波浪潮的产品是诞生了很多BIC产品,那么这一波浪潮的产物必然是FIC式的颠覆式创新产品。
如今,IPO政策再开闸门,估计A股要进入IPO疯狂排队审批阶段了。而哪些企业更容易去递交IPO呢?
01
源头活水来了
吴清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具体来看:
“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同时在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做出专门安排。
点评:此次重启并非简单恢复,而是升级为 “技术含金量+商业化前景”双重评估体系。从技术维度来看,强调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及阶段成果(如专利转化率、研发投入强度);从商业维度来看,要求验证市场化路径(例如药企需晚期临床进展、半导体企业需与头部厂商的订单合作)。此举可规避“伪创新”企业套利。
“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
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等活动;
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
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点评:这些措施给创新药行业带来了多方利好。比如由资深机构投资者参与估值可以解决生物医药企业因研发周期长、前期亏损导致的估值难题,但需要警惕资金分流至AI、商业航天等领域。该措施与港股18A要求的基石投资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IPO预先审阅机制可加速像恒润达生、必贝特等长期排队企业的上市进程。而再融资制度优化对已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很重要,如迪哲医药刚完成18.5亿元再融资。老股东增资扩股政策可为在审企业提供"过桥资金",避免研发中断。风险管理工具的丰富可帮助投资者应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高波动性。
同时,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总体来看,科创板新政对生物医药行业既是“及时雨”也是“催化剂”——短期看,在Biotech或者初创公司普遍钱荒的背景下,打开闸门,直接缓解资金焦虑;长期看,“再融资优化+风险管理工具”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然而,企业需警惕扩容后的竞争红海,以“硬技术+强BD”双轮驱动,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正循环。
02
哪些企业有机会
港股先行一步。
早在去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流程时间表。并于今年启动“科企专线”加速审核,审核周期缩短至平均187天(自然日),较传统IPO提速40%。
与此同时,允许企业以非公开形式递交招股书,避免研发机密泄露(如靶点设计、临床方案),仅通过聆讯后强制披露。
这些措施都为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吸引大家选择港股作为IPO的首选路径。
标志性事件就是恒瑞医药于5月23日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实现A+H股两地上市。另一面,多家企业从科创板撤回后3个月内转战港股,如轩竹生物(2024年5月终止科创板IPO,2025年6月递表港股)、长风药业(2024年6月终止科创板,2025年6月递表港股)、中慧生物、宝济药业等。
据统计,2025年开年至今,已经有26家医疗健康公司,其中近20家生物科技公司扎堆冲刺港股IPO,恒瑞医药、劲方医药、迈威生物、真实生物等企业纷纷递交招股书。
这些变化都基于科创板IPO“封锁”的背景:2024年A股医药生物IPO仅5家,同比降幅近80%;2025年前5个月仅3家成功上市。
如今,IPO政策再开闸门,估计A股要进入IPO疯狂排队审批阶段了。而哪些企业更容易去递交IPO呢?
一方面,是在科创板终止IPO的公司。2023年至今,已有超30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申请。其中,健嘉医疗、善康医药、长风药业、锦江电子、轩竹生物、艾柯医疗器械、捍宇医疗、爱科百发、华脉泰科医疗、滔略生物、华昊中天、力品药业12家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申报,但最终未能顺利上市。
另一方面,是融资金额较多但是未有上市进程的公司。截至2025年5月,超70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其中超50家尚未递交上市申请或港股上市进程停滞。
此外还有递交A股其他板块想要上市但未能如期上市的公司,总共100多家。
Biotech们有了直接融资渠道,BD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早期BD,毕竟没有人愿意卖青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新药资产被早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