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创新药持续火热!港股18A再迎融资窗口期
产业资讯 新康界 2025-06-21 526

煎熬四年市场寒冬期,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融资窗口期再开。

从2025年开始,港股18A上市和再融资数量呈现双增长趋势,一扫之前大面积破发、募资惨淡、年IPO数量持续下滑的冰点态势。其中,5家医药企业通过18A赴港上市(脑动极光、维昇药业、映恩生物、觅瑞生物和派格生物),已超去年全年总量,同时多家港股18A上市企业通过配售等方式募集到资金(科伦博泰生物、博安生物、荣昌生物、微创机器人、基石药业)。

为何资本此时看好创新药企业?在泡沫破碎之后,创新药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锤炼出一身造血能力,是市场预期回暖的重要原因。而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创新药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1

资本再次垂青创新药

在2021年6月,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触及8395点的历史高点,也是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享受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追捧的侧面代表。从再融资时间和数量来看,港股18A公司在2021年完成配售次数最多,完成10宗配售;港股18A公司配售募集资金最多,在2020年通过增发配股累计再融资275亿港元。

但现实的冷水很快泼醒了火热的市场,港股18A上市企业中,实现扭亏转盈的仍是少数,而成功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推向市场并实现商业化销售的,数量也少,进而市场情绪开始降温,多家企业也终止早期项目。从发行数量来看,18A上市家数从最顶峰的2021年20家,一路衰减到2024年的4家。

幸而四年后,创新药重新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让市场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创新药板块。像港股创新药二级市场持续火热,超80%的企业股价呈上涨趋势,拉动了一级市场投资回暖,港股IPO上市数量和再融资次数增加。

作为行业领军者,恒瑞医药的再次上市,更侧面印证当下的市场温度。5月,恒瑞医药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以每股44.05港元的定价发行,共募集资金约98.9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医药IPO项目。

创新药受资本青睐的背后是创新药企终于迎来商业化收获期。随着产品接连获批和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和New-CO(联合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创新药企逐步实现现金流收支平衡,拥有了造血能力,创新药的价值也正被重新发现。

尤其是在多个细分领域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中国创新药企多次击败了全球领先药物,如康方生物击败K药,极大地增强了行业信心和资本关注。

通过香港国际化金融窗口,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对接全球产业链、吸引海外合作伙伴。如和铂医药是实现最多国际BD输出的Biotech,潜在里程碑收入超100亿美元,走出了独特的商业化道路,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各种利好消息也为市场情绪添了一把柴。自去年9月美联储降息,国际资本回流到新兴市场,港股受到资金催化,利好创新药投融资环境,给创新药带来估值修复空间。同时,国家将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直指硬科技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创新药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02

药创新药企谁能拿到融资

融资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医药行业有个著名的“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过10年,还存在着不小的失败性。这意味着创新药的投资与回报存在较大不平衡,创新药企持续面临着现金流吃紧的问题。

现在资本青睐怎样的创新药企?药企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出满足临床需求、富有差异性的药物。要么专注FIC,做全新靶点或机制,引领源头创新,要么聚焦BIC,发挥低成本、高效率的独特优势。总而言之,市场买单,资本就会买单

今年在港股18A上市的映恩生物,是为数不多持续输出ADC新价值的公司。映恩生物成功构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BAC(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MAC(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UPAC(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四个新一代ADC技术平台。

在强劲的技术实力加持下,映恩生物投后估值较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增幅超3倍,国际配售逾14倍。

作为港股市场2025第一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创新药企业,维昇药业受到了投资者高度关注。其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具备BIC竞争优势,在所有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达到了优效性。目前,隆培促生长素已完成中国3期临床试验,其上市许可申请(BLA)于2024年3月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预期2025年内获批。

事实上,港股18A板块的融资回暖,是中国创新药企历经淬炼后价值重构的必然结果。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暴涨116%、估值较IPO前激增307%的案例,印证了市场对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与全球化布局能力企业的强烈信心。这类企业凭借ADC、双抗等前沿技术突破,通过License-out与国际巨头达成超大额资金合作,在临床阶段已实现现金流造血,彻底扭转了“未盈利即无价值”的旧有逻辑。

资本市场的热情回归,将推动中国创新药企将更快穿越“死亡峡谷”。更多港股18A企业有望复刻康方生物、复宏汉霖的路径:通过头部产品的商业化放量或里程碑授权收入实现盈利,进而“摘B”(港交所18A规则的“摘B”标准: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

结语:

通过18A上市的创新药企,代表了行业内一部分处于发展早期的企业。港股18A受到资本追捧,正反映了市场对创新药行业的高度关注和信心,也预示着该行业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市值缩水,Biotech市值飙升的背后。
跨国药企市值缩水,Biotech市值飙升的背后。
产业资讯 医药财经 2025-08-08 44
2026年PDUFA、GDUFA和DMF费用均上涨
2026年PDUFA、GDUFA和DMF费用均上涨
产业资讯 识林 2025-08-08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