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岸迈生物的IPO之战正式打响,招股书公开,大家都注视着这个曾经就已经声名远扬的优质biotech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这家以双抗著称的公司,已经完成了一次不错的newco式BD,接下来它的平台成色又如何,管线是否有好货,会给港股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惊喜。
这或许是本文章值得拆解的话题。
01
技术平台——猛虎的利爪
岸迈的技术平台,是它这只猛虎的利爪。岸迈生物孵化了许多条TCE相关的管线,而要生蛋必须要先有鸡。因此它的技术平台,是拆解这家公司的第一步。而首先,就要聊到TCE双抗整个技术的问题了。
首先是双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是链错配的问题:单抗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能够组成单一稳定结构;而双抗需要表达两种不同的重链和两种不同的轻链,此过程涉及到排列组合的组装可能性,四条链可能形成16种构型。这就对生产产品的均一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也正因为此,目前双抗开发成功率并不高,根据JAMA杂志显示,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成功率仅有8%。
然后是TCE类双抗的问题:目前TCE双抗虽然取得了非常多出彩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局限性。
其一就是疗效有限,这点在实体瘤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对于实体瘤而言,它包含诸多类型的抑制细胞,例如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共同削弱了效应T细胞的功能,降低了TCE的有效性。第二个局限性是血液瘤和实体瘤不同,肿瘤相关抗原在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TCE用上去,CRS非常有可能发生。当然,这也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TCE在此基础之上,是有它的壁垒所在。例如寻找适当的CD3结合剂,需要在亲和力和适应症之间做到微妙的平衡;例如靶点组合与价数,不同的靶点组合需要不同的靶点与价数(例如1×2和2×2)。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位点距离的优化,如果CD3与靶点结合位点之间的距离过短,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免疫参与;如果距离过长,可能会削弱突触的形成,降低免疫疗效。
而岸迈生物的平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其几个平台之间互补联用,打出最漂亮的组合拳。
首先是FIT-Ig平台,它产生的全长抗体结构域的对称排列消除了对Fc突变,单链可变片段,linker或肽linker的需要,产生了具有四个独立活性抗原位点的四价双抗。它以即插即用的方式生成保留Fc功能的双抗,使得其能够应对广泛的适应症,并优化治疗设计以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制造性。
然后是MAT-Fab平台,它与FIT-Ig平台互补,主要用于生成二价抗体,增加对肿瘤抗原的亲和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脱靶结合。这种设计对于需要控制亲和力的靶点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管线EMB-07上。
最后是开发TCE双抗的经验。举个例子,岸迈开发出了具有通用CDR结合区的专有CD3结合域库,嵌入了人源化序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抗药抗体(ADA)出现的可能性,并确保它们能与非人灵长类T细胞结合以进行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毒性研究,结合亲和力范围从两位数微摩尔到个位数纳摩尔不等。FIT-Ig和MAT-Fab中的T细胞和抗原结合域的临近排列(称为顺式构型)可以在降低CD3亲和力阈值的情况下实现强效的T细胞活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特异性CD3结合,从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风险。重要的是,这种构型引入了Fc沉默功能,这对保护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毒性至关重要。
平台上的巧思,大抵如此。
02
first in class
岸迈生物的first in class是EMB-01,靶向EGFR和c-MET两个靶点,在该靶点上,前面强生的同靶点双抗已经在肺癌领域上大放异彩,头对头击败了奥希替尼,而EMB-01则选择在另外的适应症上深耕——胃肠道癌。
在癌症发病率全球排名上,结直肠癌位列第三,而胃癌位列第五。两种癌症患者人数加起来已经超过了排名第一的肺癌。消化道癌症适应症的市场,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如图所示,根据沙利文咨询机构的测算,中国结直肠癌市场2024年达到了31亿美元,而全球则达到了155亿美元。到十年后的2034年,中国结直肠癌市场将翻一倍不止,达到75亿美元,而全球市场则将达到312亿美元。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非常不好,IV期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仅为11%。
而EMB-01双抗的出现,也许对结直肠癌群体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福音。它目前在相同适应症上排名处在全球排名第二的层面,目前正在进行二期临床,仅次于强生的埃万妥单抗。
最为关注的数据方面,2022年该管线出了临床I期的结果,在38例可评估疗效的 NSCLC 患者中,2例获得部分缓解,也许是因为该数据的原因,导致岸迈生物放弃在NSCLC适应症上深耕,而选择另辟蹊径。
那么在CRC适应症上该药的疗效又如何呢?今年AACR上公布了初步的二期结果。在44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29例为左侧RAS/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3(1-7),但未接受过呋喹替尼/瑞戈非尼/TAS-102治疗。在这29例患者中,7例(24.1%)获得部分缓解。在29例既往接受过抗EGFR治疗但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中,18例ORR为22.2%。
这个数据对于结肠癌而言实为相当不错,完全有开展三期试验的基础。
03
TCE管线——谁与争锋?
岸迈生物的TCE管线确实是一绝,这可以说是行业内公认的。
其中EMB-06管线已经进行了newco式的BD,首付款60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6.35亿美元。
临床前上,EMB-06具有顺式构型的四价结合域和优化的抗CD3臂。临床前研究表明,EMB-06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最少,同时保持强大的抗肿瘤活性。
该管线在RRMM适应症上的数据在2024年的ASH大会上已经有披露,患者基线上,既往治疗中位线数为3线,在38名可评估患者中,ORR为 39%(15/38)。比较令人惊喜的是,在12名接受剂量≥120 mg治疗的患者中,ORR为92%,包括1名严格完全缓解 (sCR)、3名完全缓解、5名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VGPR) 和2名部分缓解,120mg组的数据非常惊艳。安全性上,40%的三级以上TRAE,在TCE双抗中算中规中矩,27.5%患者出现严重TRAE,主要是感染性肺炎。此外,在 60 mg 队列中观察到1例剂量限制性毒性 (DLT),表现为肺炎、心力衰竭、肌酐升高和肝功能不全,这是之后需要注意的点。
除此之外,目前最有希望BD的就是另一款TCE双抗——EMB-07了,它是ROR1×CD3双抗,ROR1是一种癌胚蛋白,在某些侵袭性DLBCL适应症上选择性表达。该靶点可以说在上一次ASH大会上出尽了风头,因为它的ADC。目前虽然它还没读出临床I期数据,但可以说已经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EMB-07也被预期在2026年初完成I期研究,到时候如果数据不错,也许就会是BD的黄金时间了。
结语:岸迈生物虽然目前还很早期,还没有三期数据的验证,但从它前沿的平台就能看到猛虎露出的爪牙,将来一飞冲天的希望,尤其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