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同时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另外,他也表示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1+6”改革,为未盈利企业IPO铺路
证监会此番所释放的信号无疑对未盈利企业IPO是一项利好。
吴清指出,将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具体来看,“1”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持续研发投入大、商业前景广阔的优质科创企业,在强化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作出安排。
“6”就是在科创板推出六项措施,引入自身专业投资者的制度、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在审的为盈利企业对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活动,完善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等活动;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同时,证监会也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生物医药企业排队等上市
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成为至今为止最后一家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此后至今,科创板“零受理”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A股的生物医药企业IPO稍显冷清。
也是从2023年开始,超30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包括多家已在一级市场拿下超10~20亿元融资的“明星企业”们,也让业内真正体会到IPO窗口关闭的残酷。
上交所官网显示,2023年至今,已有超30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申请。
其中,健嘉医疗、善康医药、长风药业、锦江电子、轩竹生物、艾柯医疗器械、捍宇医疗、爱科百发、华脉泰科医疗、滔略生物、华昊中天、力品药业12家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申报,但最终未能顺利上市。
如今,IPO有了明确“开闸”信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望再次畅通。而在过去一年半中因IPO受阻在产业中历练的生物医药企业们,在此次IPO开闸后也有望得到更为合理的估值。
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显示,目前有超70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人民币,其中超50家尚未递交过上市申请,或港股上市申请失效后未继续推进。
目前来看,AI赋能生命科学自动化、智能化的镁伽科技、以及晶泰科技投资孵化的剂泰医药2家“AI+医药”企业处于融资榜首,也显示出这一细分赛道在当前生物医药行业中的火热程度。新时期的生物医药二级市场,这一类企业不该缺席。
创新药方面,专注于骨关节和肌肉重症疾病药物开发的安济盛生物、王晓东院士创立的专注于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创新药公司维泰瑞隆、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公司科望医药、小核酸药物研发公司瑞博生物,总融资额都在20亿元左右,也是最有望冲刺IPO的一批Biotech。
同样,手术机器人企业精锋医疗和康诺思腾,以及拥有中国首个获批国产经股静脉入路二尖瓣夹产品的德晋医疗,总融资额在20亿元左右,是创新医疗器械的代表。这些企业若能上市,将填补沪深交易所目前在高端创新医疗器械方面的短板。
目前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总融资靠前的,还包括三家创新药CXO——金斯瑞蓬勃生物、昭衍生物、臻格生物,为CGT、抗体偶联药物、大分子生物药等提供CDMO服务,与创新药的前沿发展相辅相成。
这些不同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站在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沿,若能顺利登陆沪深交易所,不仅能够很大程度提振二级市场和投资人的信心,也有望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