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全球制药巨头艾伯维宣布以21亿美元现金全资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一家仅成立四年、核心项目刚进入I期临床的初创公司。
在生物医药投资趋冷的当下,这项交易刷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公司并购规模纪录,成为2025年最重磅的收购事件之一。
资本市场为之震动。更罕见之处在于:一款尚未验证临床疗效的早期管线,为何能赢得传统药企的顶级溢价?
当传统CAR-T还在与制造瓶颈斗争时,艾伯维的21亿美元押注宣告了细胞治疗第三波浪潮的来临。
这场收购的涟漪正在扩散:中国药企加速布局封闭式自动化细胞产线,监管机构筹备新型审评框架,支付体系探索分期付款模式……一个由体内编程技术重构的细胞治疗生态,正随21亿美元的落槌声浮出地平线。
TONACEA
01
悬崖边的巨头
曾经依靠“药王”修美乐(Humira)登顶全球制药业巅峰的艾伯维,如今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2024年,修美乐销售额同比暴跌37.6%,肿瘤王牌药物伊布替尼也因二代竞品挤压而增长乏力。
专利悬崖的阴影笼罩着这家北芝加哥制药巨头。
过去两年间,艾伯维已投入超过200亿美元进行战略收购:87亿美元收购神经科学公司Cerevel、101亿美元拿下癌症药物制造商ImmunoGen、14亿美元收购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技术公司Aliada。
这些交易勾勒出艾伯维的战略版图——在传统优势领域之外开辟新的增长极。
免疫学始终是艾伯维的核心战场。尽管修美乐风光不再,其后续产品Skyrizi和Rinvoq正快速崛起,预计到2027年合并销售额将超过310亿美元。但艾伯维需要的不只是迭代产品,而是能够颠覆游戏规则的革命性技术。
Capstan的体内CAR-T平台,恰逢其时地出现在艾伯维的视野中。
传统CAR-T疗法如同“手工定制高级礼服”——提取患者T细胞、体外基因编辑、扩增回输,每一步都伴随高昂成本与失败风险。全美仅200余家医疗机构能开展此类治疗,数十万美元的定价更将多数患者拒之门外。
而Capstan的tLNP平台,则像一台“体内3D打印机”:通过靶向脂质纳米颗粒装载mRNA指令,直接注射入人体,在循环T细胞中瞬时表达CAR蛋白,精准清除致病B细胞
当传统药企巨头手握资本,而Biotech握有颠覆性技术时,“收购”成为最高效的进化路径。Capstan的溢价退出,预示着一个新信号:体内细胞治疗已从科幻走向临床。
成立仅四年的Capstan凭什么获得如此高额收购?答案藏在三个关键维度中。
Capstan堪称“学术天团创业”的典范。创始团队包括:CAR-T先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arl June、Bruce Levine(全球首款CAR-T疗法Kymriah发明者);mRNA泰斗: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Moderna技术奠基人);靶向递送专家:宾大医学院院长Jonathan Epstein。
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为技术可靠性提供了背书,其科学顾问团队几乎涵盖了细胞治疗与核酸药物领域的顶尖智慧。
Capstan的核心资产是其专有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平台,通过三重创新解决体内递送痛点:
• 肝脏去靶向:采用新型离子化脂质L829,减少非特异性递送,降低肝毒性
• 细胞精准靶向:抗体修饰的tLNP选择性作用于CD8+ T细胞,避免误伤其他免疫细胞
• mRNA优化设计:非翻译区(UTR)和密码子优化大幅提升CAR表达效率
该平台能够递送RNA有效载荷(如mRNA),在体内工程改造特定细胞类型,无需体外操作。
6月19日,Capstan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重磅论文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人源化小鼠注射后1小时内B细胞耗竭达50%,3小时接近完全清除。同时,在食蟹猴模型中,恢复的B细胞中初始型占比超80%,致病性记忆B细胞大幅减少,RNA递送后CAR表达仅持续数天,大幅降低细胞因子风暴和继发癌症风险。
这些数据为CPTX2309的I期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该药物已在澳大利亚启动健康志愿者试验,并完成首批受试者给药。
TONACEA
02
深层考量
收购Capstan背后,是艾伯维在免疫学领域的战略纵深布局。
艾伯维急需在自身免疫和肿瘤领域注入革命性技术,而CPTX2309完美契合这一战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等B细胞介导疾病,技术平台可快速拓展至癌症治疗。
这种双重适应症布局使艾伯维能够最大化技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艾伯维此前已与Umoja就开发慢病毒载体平台的体内CAR-T疗法达成合作(潜在总额14.4亿美元)。此次收购Capstan,表明艾伯维同时押注mRNA-LNP和病毒载体两条技术路线。
这种“双轨并行”策略降低了个别技术失败的风险,确保艾伯维在体内CAR-T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据高盛预测,体内CAR-T技术有望在2034年撬动1900亿美元市场。艾伯维的21亿美元投入,瞄准的是未来十年细胞治疗市场的制高点。
通过收购Capstan,艾伯维不仅获得了一项技术,更是获得了定义行业标准的可能性。
艾伯维的收购绝非孤例,一场围绕体内CAR-T的军备竞赛已然打响。
• 2024年1月:艾伯维与Umoja就开发体内CAR-T达成合作(14.4亿美元)
• 2024年2月:安斯泰来与Kelonia达成合作(超8.75亿美元)
• 2024年11月:诺华“牵手”Vyriad开发体内CAR-T
• 2025年3月:阿斯利康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慢病毒载体体内CAR-T)
• 2025年6月: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Capstan(mRNA-tLNP路线)
主流药企的集体入局表明产业界对体内CAR-T前景的共识。艾伯维的收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更多针对该技术平台的交易。
特别是在自身免疫领域,传统疗法多为控制症状,而体内CAR-T可能实现“一次治疗,长期缓解”甚至治愈。艾伯维收购Capstan的涟漪效应将重塑整个细胞治疗产业。艾伯维的收购标志着产业正式进入“第三波浪潮”,产业风向已然明朗。
随着CPTX2309临床进程推进,自身免疫疾病的“治愈性疗法”或将迎来破晓时刻。
— 写意评语 —
艾伯维的21亿美元赌注,赌的不仅是单一技术,更是细胞治疗从“细胞工程”向“体内编程”的范式转变。
当阿斯利康、诺华、强生纷纷入局,这场竞赛的哨声正式吹响。高盛预测的1900亿美元市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巨头必争的现实战场。
未来十年,当患者走进医院接受几小时完成的CAR-T治疗时,人们终将理解2025年这个初夏,21亿美元背后的远见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