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超484.4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50笔
产业资讯 药时代 2025-07-03 72

据药时代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度(截止到6月30日),中国创新药领域的BD出海交易事件已超过50起,其中披露的合作总金额合计高达484.48亿美元

2025H1中国创新药出海汇总(按已披露总金额进行排序,数据来自于公开资料)

01

ADC出海炙手可热

从细分领域来看,ADC(抗体偶联药物)依然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热门赛道。无论在交易数量还是潜在金额方面,ADC均表现亮眼:交易数量位居首位,超过9笔;潜在交易总额更是以172.72亿美元遥遥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吸引力。

目前,ADC的发展前景愈发明朗。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 Enhertu 被视为“ADC行业加速回暖的最强催化剂”。在其成功带动下,ADC赛道迅速升温,多款产品在多个适应症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9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其中7款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另有12款针对实体瘤(包括乳腺癌、胃癌、尿路上皮癌等)。据各企业公开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ADC领域总销售额已突破百亿美元。仅Enhertu 一款,其全年销售额就达到34.8亿美元。如此强劲的临床表现与商业潜力,使ADC被业界普遍看好,有望继PD-1之后再次引领肿瘤治疗的迭代升级,成为未来肿瘤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之一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场如火如荼的ADC出海热潮背后,离不开中国在ADC前沿研究上的持续投入与积累。依托工程师红利和高度集中的研发资源,中国已在多个ADC产品上实现国际领先。据药融云数据库统计,目前国内参与ADC研发的企业已超过百家。在全球处于活跃状态的ADC研发企业及产品数量排名Top10中,中国药企占据7席,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相较于海外同行,中国企业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整体性价比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产ADC形成了出海热潮。

02

早期阶段占比过半

从在研阶段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资产仍以早期阶段为主(临床前、I期、II期),占比超过50%。这一趋势反映了当前中国药企的现实处境:在资本寒冬下,现金流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自主完成全球开发,即便拥有数据优异的早期资产,融资仍是关键难题。因此,通过技术授权或产品授权的方式,借助国际企业或平台实现“借船出海”,已成为一种高效的全球化路径。

对跨国制药巨头(MNC)而言,选择早期资产也更具战略意义。III期之后的资产虽然价值更高,但后期投入巨大,失败风险也随之增加。相比之下,早期资产虽价值较低,但试错成本可控,适合“多买多试”的策略。此外,越来越多的MNC开始认可中国Biotech企业具备开发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药物的能力,并愿意引进这些项目,在一些差异化靶点上积极布局,从而缓解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危机。

03

交易背后的价值评估问题

据Stifel Financial的近期报告显示,2024年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中,近三分之一的外部创新项目源自中国Biotech企业,远高于2020-2022年间10%-12%的比例。欧美药企在中国“扫货”的频率和金额不断刷新纪录,这显示了中国创新药在质量及竞争力方面都得到了欧美药企的认可。通过License-out、NewCo等模式,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实现了现金流平衡,初步具备了自我造血能力,创新药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定义。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理性看待一些交易背后的价值评估问题,部分中国创新药的海外授权或许尚未充分体现其真正的市场潜力

2025年6月2日,BioNTech与BMS就PD-L1/VEGF双抗BNT327达成111亿美元的交易,交易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其令人咂舌的估值金额,让不少业内人士意难平。据悉,该药物最初由普米斯研发,曾用代号PM8002。2023年11月,BioNTech仅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超过1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获得了该药在全球(大中华区除外)的独家权益。不到两年时间,其估值飙升至111亿美元,翻了七倍以上。巨大的落差引发了“中国资产被贱卖”、“BioNTech是倒爷”等言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尽管在出海过程中仍存在价值评估不充分、早期资产被低估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创新药企正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步从“参与者”向“定义者”转变

04

结语

2025年上半年的亮眼成绩,不仅体现了中国Biotech企业在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上的飞跃,也标志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医药研发能力的深度认可。

此外,2025年6月18日,随着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在创业板正式启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同时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A股正式开闸,国内药企融资环境得以改善,面对出海也将更显从容

未来,随着更多企业走向全球化布局、加强源头创新、提升谈判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创新药的价值将真正实现“全球定价”。这场充满挑战的远征,终将筛选出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战略定力和技术壁垒的优秀企业,推动中国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