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按语:医保与卫健联手发文,对于基层来说可执行性及可获得感都增加许多!
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卫健委发出《关于印发医保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两大部门联手发文,政策助推下,或将在基层医疗市场改变患者流、医保支付及药品使用格局,企业应及时关注并研判下一步的策略。
该通知共有8点举措,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医保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及诊疗行为方面,通知原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这里,仅从药企视角理解和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及可能性。
药企需重点关注的三大政策内容,包括基层药品供应保障、处方调剂机制、以及基层医保待遇的倾斜。
在提高基层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措施3)方面:
统一目录准入:医共体掌握目录制定权,药企需通过药物经济学证明产品价值,争夺慢性病/常见病药品下沉机会。
供应链响应能力:"智慧共享药房"要求48小时内完成药品调配(原政策提及解决"配送慢"痛点),商业配送公司或许需建立区域仓储网络。
在完善处方调配服务机制)(措施5)方面:
12周长处方规则:慢病患者单次处方量增至3个月(如二甲双胍、缬沙坦),要求药企调整生产计划,避免断供风险。
包装规格灵活性:药师可调整同通用名药品包装(如7片装改为28片装),药企需开发多规格产品线适配基层需求。
在基层医保待遇倾斜(措施2)方面
支付比例杠杆:基层报销比例比三级医院高15-20%(政策原文"拉开支付比例"),将显著提升基药使用量,药企需重新评估定价策略。
那么,上述政策对基层医疗市场有哪些核心影响?
首先,药企需要注意医疗资源结构性的转移,具体表现在患者流向改变、医共体主导地位的强化带来的药品目录采购配送等统一、以及监管倒逼企业营销行为合规。
患者流向改变: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政策二)通过降低基层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将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常见病患者从二三级医院导向基层,基层门诊量预计将提升30%以上。
医共体主导地位强化:总额付费机制推动医共体成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者,通过"结余留用"激励其主动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基层医疗机构从"被动执行者"转向"主动管理者"。
其次,是药品供应链发生重构,具体表现在采购模式的集中化、药学服务的标准化
采购模式集中化:"三统一"模式(统一目录、采购、调配)使医共体掌握药品采购主导权,基层药品目录与二三级医院趋同,慢病用药(如胰岛素、降压药)基层渗透率将大幅提高。
药学服务标准化:"智慧共享药房"和审方中心建设,要求药品配送响应速度提升50%以上,且需配套专业药学支持,缺乏服务能力的药企面临淘汰。
此外,支付与监管机制倒逼行业合规
控费压力传导:总额预付与"合理超支分担"促使医共体严控药品支出,性价比不高的药品可能被替换。
智能监管升级:动态更新的医保规则库对药品适应症、用量进行实时监控,超范围使用等行为将直接触发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