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全球首创!本土源头创新“全链条”通关美国FDA
产业资讯 药融圈 2025-07-05 37

最近,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浪潮中BD捷报频传,一次次点燃市场的热情。

在中国的创新药走向全球市场之时,借助BD这样的外部合作方式走向要求、标准更高的美国市场,对于我国刚起步没多久的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在尝试“借力”出海之时,有一批企业已经走在更前面,尝试用更独立、更原创的方式,去为国内这批新生代生科力量探索出一条新的国际化道路

迪哲医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公司旗下舒沃替尼于7月2日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除了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化道路上再下一城之外,它更是在当下语境中对“出海”一词的重塑

舒沃替尼的上市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原创新药”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并非通过交易将权益授权给合作伙伴,而是首个在分子设计的源头进行了重大创新,突破难治靶点,是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这背后意味着迪哲将完整地分享这款重磅产品的全球权益。作为一款已上市的产品,舒沃替尼已经完成了从临床到注册阶段的确证,以后无论是在BD市场,还是自己消化,都将会用一个对标全球的创新产品的定价来做模型估值

这一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对迪哲医药不随波逐流、长期坚持为真正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深耕细分赛道的回报。

而当“100%全球化权益”、“突破难治性靶点”、“对标MNC的全球临床/注册能力”这些关键词交汇在一起时,中国的创新药公司或许将真正走向全球TOP之列。

01

从阿斯利康的未竟事业到迪哲的全球首创

舒沃替尼的研发初心,源于对明星靶向药泰瑞沙(Tagrisso)在EGFR外显子20插入(EGFR exon20ins)突变这一亚型中疗效局限性的深刻认知。

作为曾经阿斯利康全球四大研发中心的重要成员,迪哲医药创始人张小林博士及其核心团队,早在AZ时便已洞察这样一个巨大的临床空白。彼时AZ曾尝试通过增加剂量等方式攻克,但未能成功。不过这一段经历算是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迪哲“立足于Global视野,为全球创新”的基因。

“作为泰瑞沙的立项团队,我们对这款产品可以说每一个原子的结构,为什么在那个地方,我们都很熟悉”,张小林博士在接受深蓝观采访时坦言,“尽管在当时没有找到什么东西行,但我们至少知道什么东西不行,这让我们后面出来做舒沃替尼时,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正是凭借这种对小分子药物“每一个原子、官能团”的透彻理解,以及对“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的清晰判断,从AZ出来后,迪哲便继续向这个“硬骨头”发起了冲击。

在舒沃替尼之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其他公司的化合物(如Spectrum的Poziotinib、武田的Mobocertinib)率先进入临床,但因效果或安全性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落地。

“我们没想到那两个化合物最终居然那么快就走向下坡路” ,张小林回忆道。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作为三代EGFR难以攻克的险峰,并没有很快的被征服,而迪哲的舒沃替尼最终凭借其优异的临床数据,最终成了第一个破局者。

离开AZ的支持、并完全基于中国biotech的资源去全球做临床开发,这是需要极大的战略持续性的。但迪哲这家自带全球化基因的创新团队,每一个管线产品从一开始便是立足海外,全球临床同步开发。这背后是源自于公司对旗下产品的确定性

而在后续面对FDA复杂的申报系统和流程,这个“从未做过全链条FDA申报”的团队从零开始摸索,组织学习,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数千份文件的递交。并且,在FDA的注册过程中,公司零发补,一次性受理并斩获FDA的优先审批,CMC环节也是一次性过,这对于一个“零经验”的团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这些工作都可以找个CRO来完成,或与MNC合作。但迪哲这种看似“费力”的坚持,其回报是构建了企业内部的“全球上市高速公路”

打造这样一支研发与注册团队不仅是一项能力模块的构建,更是公司可重复使用的核心资产,它能显著提高新药临床转化的成功率,降低未来产品参与全球竞争的沟通成本与时间风险,也间接性地提升后续管线的资产价值。

02

坚守与突围:创新药浪潮中的迪哲之道

如今,国内创新药在一个个刷新金额记录的交易下,确定性一点点提升。但时间拉回到三年前,面对近年来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寒冬和国内同质化竞争的“内卷”现象,迪哲医药要去保持其初心,对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也是一种挑战。

在融资和发展中,公司坚持选择那些真正理解并相信其源头创新理念的投资方,而非盲目追求短期热点。张小林博士透露,他们曾拒绝过一些一线知名资本,因为:“你不相信我们的理念,不相信我们做的事,自然也没耐心一起去等待长时间之后的丰收”。

战略上,迪哲有意识地选择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小分子药物设计领域,并主动避开其认为自身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赛道。张小林博士认为,“筛选驱动”的领域,国内永远有其他公司可以“比我们更好更快更便宜”,而迪哲则希望专注于“设计驱动”且技术壁垒更高的小分子药物,因此主动放弃了对ADC、细胞治疗等热门领域的追逐。

迪哲的研发理念强调“做药是工程学”,而不仅仅是科学发现。其核心思路是:

1)始于临床:首先明确“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即要解决什么具体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2)终于验证:在立项之初就想好,未来将如何设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价值,而不是去在临床实验中“碰运气”;

3)精于执行:最后才评估“我们能否做到”,并严格按照预设的药物设计指标(TTP,Target Product Profile)执行,不因情感或外部因素而妥协。

我们选拔和筛选compound,还是有自己的经验标准,所以我们每个产品从临床前走到临床阶段时,(良好的数据)都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种对科学的极致追求和严格的决策流程,使得迪哲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在研发上的重大失误,让公司的每一个选品都是优中之优。

这种坚持内部科学判断的模式,其回报是实现了更高的“资本效率”和更有效的“风险控制”。公司无需为迎合外部合作方的短期偏好而分散精力,能将资本精准地投入到科学确定性最高的项目上,这本质上是对投资人资金的更优配置

这使得迪哲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成功率更高、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项目上,从而构建起一条高质量、高价值的创新管线,而非机会主义的组合。

03

中国创新药的全球新印记

最近两年,地缘政治之下,“全球化”这个概念,多多少少有些风吹草动。而在这样一个挑战的当下,迪哲医药仍坚定地在国际舞台上镌刻自己的文化印记,去向全球传递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迪哲的全球多中心临床(MCT)启动于2018年,也是中美关系刚刚遇冷的元年。但是,其临床试验选择采用“悟空 (WUKONG)”等极具中国文化元素的名字。

张小林博士认为这是“必须的”,并表示:“我其实可以选一个‘蒙娜丽莎’,海外的PI可能会更感兴趣,但我为什么不可以用‘孙悟空’呢?我要去向世界证明,这就是中国人创新,你愿意合作就合作,不愿意合作拉倒。”这充分体现了迪哲作为中国创新力量的自豪感与走向世界的决心。

舒沃替尼的临床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国际顶级专家合作,包括舒沃替尼全球注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Pasi A. Jänne教授等,确保了研究的高质量和国际认可度。这些来自全球最顶级医疗机构的PI们,在一开始多多少少对来自中国的项目有些不信任,但深入交流后,大家都被科学的设计和实实在在的数据所折服。

FDA授予舒沃替尼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后续的“优先审评资格”,背后都是海外监管天花板对解决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践行。而如今的海外加速获批,也再一次确证了舒沃替尼临床价值和创新性。

这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首个由中国本土团队自主完成全流程研发、海外申报的First-in-Class药物,迪哲的这个“第一”,为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不必总是依赖BD“借船出海”,不必陷入同质化内卷

当然,并不是说依靠外部力量完成海外申报的产品,商业化价值就一定会打折。

但舒沃替尼海外落地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具备独立走完从源头创新、全球临床开发到自主申报上市的全链条能力。是近年来中国创新药行业整体能力跃升、全面对标全球标准的又一个力证。

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力量已经踏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04

结语

“人生没有多少机会能做出一个‘最好的东西’”,张小林博士在采访中感叹,“作为科学家,中国的环境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开发的机会,应该要好好珍惜,认真对待”

在当下的中国创新药领域,舒沃替尼便是这样一个被时代所期待的“好东西”。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舒沃替尼以及迪哲医药的真正投资价值在于,它验证了一种在中国极为稀缺的核心能力:一家本土企业足以独立支撑起一款突破难治性靶点、在源头上创新药物从0到1的全生命周期研发与申报

这种被成功验证过的、可重复的差异化且内生性创新能力,是迪哲最坚实的护城河,也是其区别于众多Biotech的根本所在。

在行业经历周期性调整、市场对“真创新”的渴求愈发强烈的今天,迪哲医药用舒沃替尼的成功,为市场提供了一个高确定性的价值锚点。这不仅承载了迪哲团队的骄傲与追求,更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脚,标志着中国医药创新正在以更自信、更扎实的步伐,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而坚持独立自主的最终回报,是将这种稀缺能力转化为企业的长期价值、并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再到MNC的决定性跨越。


您可能感兴趣
6800万美元:出售两大核心管线,停止运营
6800万美元:出售两大核心管线,停止运营
产业资讯 药融圈 2025-07-07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