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基因疗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尤其以 AAV(腺相关病毒)载体为主的基因疗法,凭借精准的递送能力和潜在的「一次性治愈」效果,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热门研究方向。
彼时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FDA 对新疗法的鼓励政策、递送技术的「成熟」带来的诸多东风,让基因疗法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据相关数据,仅 2020 年前三季度,基因治疗领域融资金额就达到了 1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4%。
早期基因疗法在血友病等罕见遗传病治疗中取得的成功,证明了其革命性潜力,众多企业因此纷纷涌入这一领域,期望从中分一杯羹。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基因疗法的研发投入、生产成本等挑战中寻求平衡,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正在成为众多制药企业正在面临的众多深层次问题。
行业震荡中的理性审视
自去年以来,基因治疗领域接连遭遇「利空」消息,整个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辉瑞、罗氏、Vertex、强生等制药巨头纷纷在基因治疗领域折戟,相继终止相关项目的开发。与此同时,总市值曾高达 300 亿美元,被誉为明星企业的蓝鸟生物,如今却以仅 1 亿美元卖身私募巨头。被视为行业风向标的 MNC 的集体撤退,让市场情绪逐渐跌入冰点。
然而,只要我们还保有理性和科学性,就不难发现,市场寒冬的表象下,其技术价值从未真正熄灭。资本泡沫的破裂也绝非是技术路线的失败,而是从狂热逐步向理性发展的回归转折。
基因疗法在治疗单基因遗传病方面展现出的潜在「一次性治愈」优势显而易见。打破资本泡沫的并非是对基因疗法的不看好,更多的是对现有技术难题突破周期的估算,如病毒载体免疫原性、生产工艺的复杂以及长期安全性问题等。
MNC 退场的本质其实是技术成熟度与资本耐心赛跑的阶段性结果,是面对当下技术发展至瓶颈期难以攻坚的理性抉择。辉瑞血友病疗法 Beqvez 上市不到一年即退市也并非完全否定 AAV 技术,当定价 350 万美元遭遇「患者无支付意愿」的尴尬,更多的是折射出整个行业对于生产成本控制、适应症选择及创新支付模式的集体认知滞后。
从武田制药在 2023 年在全球范围内停止 AAV 基因疗法的自主研发,在中国却仍选择与信念医药合作开发血友病 B 基因疗法可以看出,MNC 的「清算」实则是技术迭代期的战略收缩,而真正的技术突破依然需要依赖 Biotech 企业在递送系统优化、基因编辑工具开发等关键领域的持续攻坚。武田与信念所选择的「本土药企创新研发+成熟的跨国公司商业化团队」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能够进一步加速创新技术产生商业价值转化,也许将有望成为未来基因疗法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基因治疗的发展从开始的「乐观与热情」逐步转向「失望与怀疑」,最终走向「理性与价值回归」,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从最初的追捧,到 AAV 基因疗法深陷商业化瓶颈(高昂成本、支付体系崩塌),面对衣壳免疫原性、载荷限制、工艺成本等硬骨头,诸多 MNC 只能无奈断腕止损。
临床与市场价值的锚定——
突破瓶颈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行业短期震荡引发的质疑让 AAV 基因疗法蒙上了阴霾,但其蕴含的核心技术价值从未因资本退潮而消减。从「一次性治愈」的潜在临床优势到不断推进的技术突破,再到政策端对突破性疗法的持续倾斜,以 AAV 载体为代表的基因疗法仍是医学领域最具变革性的方向之一。革命性的「一次性治愈」愿景始终是驱动整个基因治疗行业前行的灯塔。
「一次性治愈」的范式革新
基因疗法的不可替代性首先体现在其临床潜力上。与传统药物需长期甚至终生给药不同,基因疗法通过单次给药即有望实现长期、稳定甚至治愈性的疗效,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了部分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模式。
以诺华的 Zolgensma 为例,其获批适应症为脊髓型肌萎缩症(SMA)。与需要终生用药的诺西那生纳(Nusinersen)和利司扑兰(Risdiplam)不同,Zolgensma 只需一次静脉注射便可达到长期治疗效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临床数据显示,用药后 24 个月时, 100% 患者能够脱离气管插管生存,75% 的患者可以不依赖辅助坐至少 30 秒,与未治疗患者相比,疗效非常显著。
同样,针对 A 型血友病的 Roctavian 和针对 B 型血友病的 Hemgenix 等基因疗法,已在严格的临床试验中证明,单次治疗即可显著减少甚至消除患者对外源性凝血因子或长期输血的依赖。这些患者获益的切实数据,是「一次性治愈」模式在多种适应症上取得的初步成功,充分证明了基因疗法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政策与市场下的双向驱动
尽管 MNC 战略收缩引发关注,但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仍在逐步扩张。以 AAV 基因疗法为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9 款基于 AAV 的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覆盖血友病、SMA 等多种适应症。据预测,到 2029 年全球 AAV 基因治疗药物市场销售额将增长至超 200 亿美元。
尽管仍存在高昂定价和支付体系的挑战,但 Zolgensma 等产品的商业表现证明了市场对真正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的革命性疗法的认可。凭借对 SMA 的显著疗效,Zolgensma 在 2021 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13.51 亿美元,超过了利司扑兰(11.73 亿美元),且近年来每年销售额均保持在 10 亿美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监管机构对基因疗法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强化。美国 FDA 设立的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和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资格;欧盟设立的优先药物资格(PRIME);中国 CDE 的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等为基因疗法等创新疗法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审批通道,近期 CDE 发布的 AMCP 的征求意见稿,也显示了监管的规范化。
同时,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对这类遗传病革命性疗法的重视,使得基因疗法在治疗这些疾病上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孤儿药认定及市场独占期政策)。
技术的突破与适应症的拓展
需要承认的是,基因疗法当前确实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但这些问题本质上只是技术迭代过程中的阶段性障碍。
递送载体方面,以 AAV 为代表的病毒载体仍是主流。已有研究表明,AAV 载体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造来提升其疗效与安全性。基于 AAV 的衣壳序列和基因组(包括启动子、外源基因、增强子和 ITRs 等)的工程化改造策略相继开发,研究人员通过衣壳设计(合理设计、定向进化、计算设计)等方法持续优化载体的性能。
通过遗传突变技术,对 AAV 衣壳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残基进行修改,可以显著改变其转导效率和靶向性等特性。例如,磷酸化 rAAV2 衣壳表面的酪氨酸残基能够增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基因递送效率,甚至达到感染光感受器细胞的效果。
传统 AAV 载体在穿过血脑屏障并高效递送治疗性药物方面表现不佳,如何高效且安全地递送始终是个巨大的挑战。 STAC-BBB 衣壳是 Sangamo 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 AAV 衣壳,相较于传统 AAV9 衣壳,该衣壳驱动的转基因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效率提升了 700 倍。
通过 Sangamo 专有的 ZFN 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衣壳蛋白序列,STAC-BBB 衣壳可实现精准靶向特定致病基因,不仅提高了递送效率问题,还提升了安全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亨廷顿病等 CNS 疾病的「理想载体」,Sangamo 也因此受到礼来、罗氏和安斯泰来等 MNC 的看好。
以脂质纳米颗粒(LNP)、外泌体、VLP 等为代表的新型递送载体基因疗法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LNP 凭借低免疫原性与规模化潜力,在基于 CRISPR 的疗法中极具应用前景。2025 年 2 月,费城儿童医院团队利用 LNP 包裹的 CRISPR 碱基编辑器,为一名患有罕见遗传病婴儿实施了个性化基因编辑治疗,并成功纠正致病的特定基因突变。这是基因疗法首次在人类患者中实现定制化临床应用,标志着非病毒载体在体内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在适应症拓展方面,从单基因遗传病到复杂多基因疾病,从罕见病到常见肿瘤,基因治疗的使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即使面临挑战,基因疗法「一劳永逸」的潜在特性,也使得其在多种复杂疾病中具备探索价值和解决刚性需求的潜力。
因此,不管是从技术突破还是适应症拓展来看,将部分 MNC 的战略调整视为基因疗法「不行了」的信号都是片面的。技术瓶颈的存在恰恰反映了其开发难度与潜在价值的对等性,而非技术路线的根本性失败。
历史经验表明,革命性技术的价值从不是由短期资本热度定义,而是由其能否持续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决定。当递送系统优化、基因编辑工具整合、AI 与多组学融合等解决方案加速落地,基因疗法将站在下一轮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信念医药的破局范式
与中国 Biotech 的创新突围
国内 Biotech 在基因疗法领域正迎来历史性机遇,这一进程因 MNC 的战略调整与本土创新突破的共振而加速。信念医药首款血友病 B 基因疗法 BBM-H901 的获批上市,是我国基因治疗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跨越。
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 AAV 基因疗法,BBM-H901 在技术、临床价值与商业化路径上均展现出潜在优势。技术层面,其采用工程化改造的嗜肝性 AAV 载体,实现凝血因子 IX 基因的高效靶向递送与长期稳定表达。临床数据显示,该疗法安全性良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年化出血率,极大减少 B 型血友病患者对外源性 FIX 产品替代治疗的需求。
具体而言,第 33 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大会(ISTH)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长期随访期间,90% 的受试者 FIX 持续稳定较高表达,实现 0 出血,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 FIX 产品的替代治疗;100% 患者 0 靶关节,治疗负担显著减轻。
作为国内首家走上血友病基因疗法商业化之路的企业,信念医药的探索具有行业范式意义。基因治疗的海外同类产品价格在 350 万美元左右,而信念医药虽未公布具体价格,但明确表示将「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这一表态背后,既彰显本土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也预留了支付模式创新的空间。正如 CAR-T 疗法在医保谈判、商业保险、分期付款等多元支付方案方面的探索突破,市场也期待 BBM-H901 的定价策略能为中国基因疗法探索可持续的支付模式。
信念医药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预期,更源于其自主开发的 AAV 衣壳发现平台 Capsidx®。该平台已开发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衣壳,并与拜耳等跨国药企达成技术反向授权合作,这种「技术出海」模式有望通过授权收入分摊研发成本。与武田中国的战略合作则优化了商业化能力的整合升级,通过全球商业化分工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这种「技术+商业」的双轮驱动策略,为本土创新药企商业化突围提供了新范式。
国内首款基因治疗产品的突破绝非「盛宴尾声的入席」,而是本土创新从跟随转向并跑的里程碑。据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国内 AAV 基因疗法研发呈现爆发态势,超 50 款 AAV 基因疗法 IND 申报获批,适应症覆盖血友病、神经疾病、罕见病等多个领域。国产疗法凭借临床效率、成本优势及政策协同,正开辟差异化创新路径。随着 MNC 退出 AAV 基因疗法领域,国内 Biotech 有望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打开全球市场,填补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 AAV 基因疗法研发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根据科应全球创新数据平台发布的《2025 年基因治疗领域全球科研引力排行榜 Top 50》所示,中国科研机构在基因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同样,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管理的临床研究注册平台 clinicaltrials.gov 上信息查询,有超 200 项基因治疗相关的试验正在开展,其中有近 90 项登记地址为中国。由此可见,我国基因治疗领域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基因治疗已经紧跟国际发达国家脚步,甚至个别细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穿越低谷,未来可期
当前基因治疗领域正经历从「资本狂热」到「产业理性」的价值重构期。这一转型过程既需要持续的技术突破以攻克诸多瓶颈,也依赖于产业生态与监管体系的协同创新。
信念医药的商业化突破,既通过自主衣壳优化、综合成本生产工艺树立了中国技术标杆,更通过差异化商业策略(武田合作+多层次保障+多元支付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商业化路径。目前产品虽尚未公布最终定价,但可借鉴 CAR-T 疗法的创新支付模式(如患者援助、疗效保障等)来提升可及性,市场对此充满期待,我们也静待官方的详细解读。
全球资本退潮带来的短期阵痛,恰是我国基因治疗产业夯实底层技术,进行创新迭代的良好契机。基因疗法「一次性治愈」的独特临床价值始终是行业锚点,而 Biotech 基于差异化技术的创新探索将成为破局关键。当产业合力突破技术痛点并建立可持续的支付体系,基因治疗行业终将走向成熟,摘下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