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全球授权协议,授予后者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的海外权益,协议包含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总金额达60.5亿美元,不仅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授权金额纪录,更推动全球医药界对“中国创新” 形成新的认知。
2025年上半年,据药时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领域已达成超50笔全球合作,总额达484.48亿美元。
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中国创新药行业从 “跟跑” 到 “定义规则” 的阶段性跨越,亦是中国从 “制药大国” 向 “制药强国” 迈进的有力印证。
从蛰伏到爆发的底层逻辑
中国创新药的出海热潮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周期积累到临界点的必然爆发。若以 2015 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起点,这个周期的破局藏着三组关键数据的逻辑闭环。
第一组是研发效率的量变。
2015年改革前,中国新药审核平均需2.5年,而2025年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等机制,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压缩至平均30个工作日。
效率提升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全球热门靶点的药品数量占比从2018年的不足20%,跃升至2024年的超40%,其中CLDN18.2、GPRC5D 等18个靶点的药品数量全球占比超过50%。
第二组是成本优势的质变。
跨国药企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而中国药企凭借供应链成熟度和人才储备,将研发成本控制在欧美水平的30%-50%。
这种“性价比创新”在 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尤为显著——全球193项 ADC 管线研究中,中国占48.4%,科伦博泰的SKB264(TROP2 ADC)在 ASCO 2025年会上公布的 III 期数据,成为全球同类最优(BIC)候选药物。
第三组是市场需求的催化。
跨国巨头正面临 "专利悬崖" 危机:全球有大量药品专利集中到期,急需补充管线。
这种需求与中国创新药的供给形成精准咬合,信达生物与罗氏的 DLL3 靶向 ADC 授权、联邦制药与诺和诺德的 GLP-1 合作,本质上是全球医药产业链的资源再配置。
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2025年创业板第三套标准的启动,让未盈利创新药企获得更顺畅的融资渠道;医保 "1+3+n" 保障体系的完善,从支付端为创新药托底。这种 "研发-审批-支付-融资" 的正向循环,构成了行业爆发的制度基础。
领域迁移与模式创新的深层变革
2025 年的创新药出海,不再是肿瘤领域的独角戏。
数据显示,肿瘤管线交易占比从2023年的72%降至2024年的61%,而代谢内分泌、自身免疫领域占比升至25%。这种领域迁移的背后,是市场逻辑的重构 —— 从 "扎堆肿瘤" 到 "细分蓝海" 的战略转向。
在代谢领域,先为达生物的 XW004(及胰淀素受体激动剂 AmylinRA)以 24.7 亿美元授权 Verdiva Bio,恒瑞医药的 Lpa 抑制剂 HRS-5346 以19.7亿美元与默沙东合作,印证了 GLP-1 类药物的全球热度。
交易模式的创新更具颠覆性。
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联合将 TSLP 抗体 HBM9378/SKB378 授权给新成立的 Windward Bio AG,既获得总计最高9.7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又通过股权绑定分享后续收益。这种 NewCo 模式让中小型药企突破国际化资源瓶颈,康诺亚更通过持有 Timberlyne 25.79%股权,从技术输出方变为 国际股东。
这种变革背后,是中国药企角色的转变:从 "技术追随者" 到 "规则参与者"。
信达生物的 "多区域授权" 策略,将 IBI3009 在不同地区的权益拆分授予,最大化产品价值,这种精细化运营思维,已与国际顶尖药企同步。
热潮背后的清醒认知
繁华之下,隐忧仍在。
BioNTech 将普米斯研发的 PD-L1/VEGF 双抗从 5500 万美元估值炒至111亿美元,引发 "中国资产被贱卖" 的争议。这暴露了两个现实:一是中国药企在早期估值谈判中的话语权不足,二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的认知存在滞后性。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同样不容忽视。
美国作为中国创新药最大出海市场,其政策波动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但深层看,BD 交易本质是知识产权跨境授权,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保护,与货物贸易逆差无关。
更长远的挑战在于创新深度。
当前交易集中在 ADC、GLP-1 等成熟赛道,真正原创的 FIC(首创新药)占比仍需提升。东吴证券预测,到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 2.3万亿人民币,但这需要双抗 ADC、siRNA、通用型 CAR-T 等下一代技术的持续突破。
2025年 ASCO 年会上,来自中国的73项口头报告中,ADC 和双抗领域的研究占比显著 ——184项 ADC 管线相关研究中中国占48.4%,34项双抗研究中中国贡献约49%,这些数据藏着未来的答案。
当科伦博泰的研究成果让全场起立鼓掌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款药物,更是一个医药创新生态的崛起。
从注脚到主线的历史进程
回望2025年上半年这50笔交易、484亿美元,它们更像一组密码,解码着中国医药产业的进化逻辑。从实验室里的分子结构,到全球市场的商业协议,中国创新药走过的不仅是技术突破之路,更是产业自信的重塑之路。
未来十年,当人们书写全球医药创新史时,2025年或许会被标记为东方转折点。
在这里,性价比创新与原创突破交织,政策智慧与市场力量共振,最终让中国创新药从历史的注脚,成为时代的主线。
这不是终点,而是真正远航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