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创新药复苏猛增16%:AI如何让研发成本砍半?
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07-18 78

创新药行业复苏的量化特征

2025年初,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强势复苏,万得医药大类指数累计涨幅达16.98%,2月27日单日成交额达606.09亿元。

细分领域中,AI制药板块估值修复明显,创新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产业链数据显示,药明康德AI平台将候选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的概率提升至28%(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周期缩短40%。

这一态势并非偶然,而是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标志着行业在经历调整后进入质效提升的新阶段。

AI 重构药物研发全链条

恒瑞医药的"AI药物发现平台"已实现靶点发现到临床设计的流程覆盖,其PD-1单抗研发中通过AI优化抗体亲和力,使候选分子确定效率提升显著。

这一案例表明,平台整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块显著加速化合物稳定性预测。

无独有偶,信达生物与深势科技合作的"智能临床试验管理系统"在IBI363肺癌试验中,通过AI解析电子病历实现患者筛选效率提升40%。

行业层面,AI技术推动中国创新药企在FGFR抑制剂等领域的关键管线研发进度与国际差距明显收窄,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等平台与药企研发体系深度耦合形成闭环。

政策红利的传导机制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落地构建了“研发-审批-支付” 的政策三角。

在研发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 2024年4月发布的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自2023年起统一为100%,且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该政策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并非仅针对 AI 制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已有132家企业享受该政策,减免税额合计超47亿元。

审评审批提速产生的边际效益尤为显著。

2025年临床试验审评时限压缩至30日的政策实施后,CDE(药品审评中心)的平均审评周期较2024年缩短约77%。

医保支付改革形成了正向激励。

2025年新版医保目录调整中,新增创新药(尤其是 “全球新” 创新药)谈判成功率超过90%。2025年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3%,与2023年基本持平。2025年政策明确 “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时间已降至1年左右”。

这种 “适度降价换市场” 的机制,使创新药入院率从政策前的38%提升至65%,患者可及性与企业商业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地方政策的协同进一步放大了制度效能。

上海张江的“AI 制药企业专项培育计划” 通过提供算力补贴、实验场地租金减免等措施,截至2024年4月已吸引30家AI制药企业落户,形成从算法开发到湿实验验证的产业集群。这种“政策引导+市场主导” 的模式,使区域内创新药研发周期再缩短15%。

复苏背后的产业变革

创新药行业的本次复苏并非简单的周期性反弹,而是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双重驱动下的产业升级。

从历史数据看,2015-2020年的行业扩张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研发模式仍属 “试错驱动”;2021-2023年的调整期则淘汰了低效产能,倒逼产业向 “数据驱动” 转型;当前的复苏阶段,AI 技术重构研发范式,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这种变革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研发效率的质变,AI 使药物发现从 “经验科学” 转向 “预测科学”,成功率提升带来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二是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药企与 AI 技术公司的边界逐渐模糊,形成 “生态化” 创新网络;三是价值分配机制的调整,研发效率提升带来的红利开始向患者、企业、社会多方传导。

但复苏进程中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AI 模型的 “黑箱效应” 可能导致研发决策偏差,数据质量与跨机构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专利壁垒与监管差异等。这些挑战的解决程度,将决定本次复苏能否演进为持续的产业升级。

2025年的创新药行业复苏,既是技术突破的必然结果,也是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果。

当 AI 算法与实验数据在产业场景中深度融合,当审评审批的 “加速键” 与医保支付的 “调节阀” 协同发力,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从 “规模扩张” 到 “质效提升” 的关键转型。这一转型不仅重塑着行业的周期轨迹,更在重构全球医药产业的竞争格局。

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在复杂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合成生物学与 AI 的交叉融合,以及监管科学的持续进步,创新药行业或将进入 “智能驱动” 的新发展阶段。

而当下的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案例,都是这场产业变革的生动注脚。


您可能感兴趣
日本处方药有哪些注册分类?
日本处方药有哪些注册分类?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5-07-19 39
全网打捞:下一个大BD
全网打捞:下一个大BD
产业资讯 阿基米德Biotech 2025-07-19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