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首个闯欧洲的中国原研药!翰森从 “抢仿” 到15亿美金合作,凭什么?
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07-23 14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从外资原研药垄断市场的“天价时代”,到仿制药 “红海竞争” 的内卷,再到创新药 “出海” 的全球化博弈。

翰森制药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一转型路径:其2024年创新药收入占比达77.3%,核心产品阿美替尼于2025年6月获英国MHR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原研三代EGFR-TKI。

凭借脑转移控制率(80%)优于进口药奥希替尼等临床优势,翰森制药通过“自研+License-in/License-out”构建全球化价值链条,同时引入德琪医药塞利尼索等管线,形成双向闭环生态。

这一模式揭示了中国药企从“跟随”到“领跑”的底层逻辑:以差异化临床价值突破国际竞争壁垒。

“抢仿” 破局与争议中的生存智慧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医药市场,外资原研药凭借单独定价权维持高价垄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口药售价可达数千元,而国产仿制药因专利壁垒长期缺位。

1995年,豪森药业(翰森制药前身)在连云港成立,通过聚焦外资原研药专利到期窗口期,以"抢仿"策略快速切入市场。

1997年,钟慧娟团队突破头孢氨苄缓释技术,推出"美丰",其半衰期从普通剂型的1小时延长至8小时,当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1998年突破1.2亿元。

此后十年间,豪森以"化合物专利到期即上市"的速度,在抗肿瘤、中枢神经等领域推出数十款首仿药,迅速成为国产仿制药龙头。

但快速扩张背后,其与孙飘扬执掌的恒瑞医药的高度相似性引发争议:双方产品线重叠度超60%,销售团队甚至存在人员交叉。

2010年孙飘扬首次公开提出整合意向,但因监管对同业竞争的审查未获通过。

争议期间,钟慧娟已启动创新转型:2002年布局1.1类新药吗啉硝唑研发,2014年该药获批上市,成为全球40年来首个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创新药。

从“仿” 到 “创” 的生死抉择

2019年国家集采政策落地成为行业分水岭。

翰森制药核心产品奥氮平片(欧兰宁)以降价63%中标"4+7"扩围,年销售额从15.48亿元降至不足10亿元;培美曲塞(普来乐)在扩围中失标,导致当年营收增速跌至0.9%。2022年,翰森营收93.82亿元,净利润25.84亿元,出现自2016年以来首次双降。

仿制药黄金时代落幕之际,翰森自2014年起启动创新转型。

其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迈灵达(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于2014年获批,成为全球40年来首个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创新药。2015年,钟慧娟完成公司业务整合,将仿制药资产注入翰森制药全资体系,为2019年港股上市奠定基础。

真正的考验在于创新药研发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

而阿美替尼的成功源于持续投入。

2019-2024年翰森研发投入从11.21亿元增至27.02亿元,2024年研发人员达1800人。截至2024年底,翰森已有8款创新药获批,覆盖抗肿瘤、代谢疾病等核心领域。

这种“持续投入+精准布局” 的策略,为后续转型奠定了基础。

从“买买买” 到 “卖卖卖” 的创新跃迁

单纯的自主研发难以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间窗口——一款创新药从靶点发现到上市平均需10-15年,研发成本超20亿美元。

翰森制药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引进来-吸收内化-再创新-走出去”的BD闭环生态。

“引进来” 不是技术采购,而是能力补课。

2023年与新加坡Carmot Therapeutics合作,获得EGFR/c-MET双抗ADC(HS-20117)全球权益,直接进入临床II期开发。通过联合研发,翰森掌握了DAR值优化技术,实现毒素分子定点偶联。2024年,其自主研发的HER2 ADC药物HS-20093进入临床I期,热加速6个月降解率<5%,验证了技术内化成果。

“走出去” 不是简单出海,而是价值验证。

2023年与默沙东达成ADC药物HS-20089合作,首付款1.8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15.25亿美元;同年将口服GLP-1药物HS-10535授权默沙东,首付款1.1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19亿美元。这两款药物分别凭借肝脏靶向性和双靶点协同作用获得国际认可。

这种双向流动的生态,让 BD 从 “成本中心” 变为 “利润中心”。

2024年翰森BD收入15.73亿元,占研发支出的58.2%,成为核心资金来源。通过国际合作,其常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于2024年通过FDA现场核查,为创新药出海扫清合规障碍。

中国创新药的“加速器” 与 “发动机”

翰森制药的转型印证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周期演进规律,其经验为行业提供了三大核心启示:

其一,资源配置逻辑需随行业阶段重构。

从仿制药时代的“抢仿”策略,到创新时代的“差异化布局”,再到全球化时代的“生态协同”,核心是动态调整资源优先级。

2019年集采后,翰森将研发投入占比从11.21%提升至2024年的22%,精准应对仿制药利润压缩的挑战。

其二,BD是研发效率的“加速器”,而非替代品。

翰森通过BD补强技术短板:2023年引进EGFR/c-MET双抗ADC(HS-20117),其DAR值优化技术反哺自研HER2 ADC(HS-20093);与默沙东合作的口服GLP-1药物HS-10535,通过晶型筛选技术将半衰期从12小时延长至72小时。这种“技术内化”能力形成闭环竞争力。

其三,全球化是能力的自然延伸。

阿美替尼2025年6月获英国MHRA批准,成为中国原研三代EGFR-TKI首次进入欧洲市场。翰森通过ADC技术授权获得默沙东15.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同时利用资金反哺研发投入,形成“以创新换市场、以市场养创新”的正向循环。

从翰森的轨迹可见,中国创新药的跃迁是螺旋式能力升级:从捕捉市场空白,到应对行业变革,再到驾驭全球资源。

其“BD协同研发”模式证明,唯有将战略定力、技术内化与国际化能力熔铸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的双重突破。

这,或许就是翰森制药留给行业的最珍贵启示。


您可能感兴趣
那些创新转型的药企,如今后悔了么?
那些创新转型的药企,如今后悔了么?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5-07-23 16
超低价定增,减重大佬赢麻了
超低价定增,减重大佬赢麻了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7-2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