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5年已过去一半。在过去的6个月中,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投融资呈现出起伏不定、冷热交替的状态。
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金额达326.11亿元,投融资事件约659件。其中,今年6月份,有超175家机构在中国医疗健康一级市场上出手,披露总金额为37.93亿元,比5月份的57.4亿元下降51.3%。
不同的是,投资机构在今年6月份更加活跃,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上实资本、启明创投、倚锋资本、长兴基金、金阖资本、合肥产投、普华资本、泰煜投资、元航资本、均为投资、中汇金等更是频频出手。
从今年6月份出手最多的机构今年以来每月出手次数看,除了时常出手的投资机构外,之前鲜少出手的资本也从今年6月份开始加入新一轮的投资浪潮中。
制图:医药魔方Invest
从投资方看,今年6月,国资和企业方(CVC)数量占比达到42.9%,相较于今年4、5月份的35%有所提升,但未到今年前三个月呈现出的“半壁江山”状态。国资和CVC在投资方占比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冷热”,也反映出国资与市场的磨合渐入佳境。
从融资轮次看,今年6月份的融资中,早期阶段如种子轮、天使轮等融资融资额占总融资额超64%,相比5月的占比有进一步的提升。可见,投资方对早期项目的投资信心也进一步回升。
从投资领域看,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一直是“吸金”主力,总计获得35.42亿元,占总金额比例超93%,这也是今年以来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融资金额占比最高的月份。
此外,相比前5个月的过亿元事件中创新药与医疗器械在数量上的平分秋色,今年6月创新药领域过亿元事件数量比医疗器械多2起。可以看出,经过半年的回暖观望,投资者对创新药领域的信心进一步回升,出手次数也逐渐增多。
制图:医药魔方Invest
什么细分赛道和方向正在吸引这些活跃的投资机构?赛道投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2025年下半年又将呈现怎样的投融资趋势?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今年6月的投融资事件中。
创新药回归主线
今年6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过亿元融资事件共12起,比5月份少3起。在这12起事件中,创新药领域占7起,医疗器械领域有5起。
创新药领域无疑是今年6月份投资最热的领域,且相比前几个月细胞疗法、小核酸药物为投资热门赛道,6月份创新药领域更热的是小分子、大分子赛道。
柏全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驱动型药物研发企业,构建了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靶点发现平台及抗体工程化技术体系,专注于突破PD-1/L1耐药、冷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等全球性临床治疗难题。
6月中旬,柏全生物宣布完成超两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上海科创基金、浦东创投跟投,原有股东上实资本、凯风创投继续追加投资。
此次融资将重点用于加速公司核心产品-全球首创CD3L1靶点抗肿瘤药物的注册临床试验进程,同步推进多个全新靶点肿瘤治疗管线的研发布局。
6月初,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天辰生物宣布完成超2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弘晖基金、原有股东方启明创投共同领投,临创蓝湾基金、贝达基金、真脉基金跟投,原有股东方三奕资本、山证创新等持续加码。
此次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核心管线——新一代抗IgE抗体LP-003的Ⅲ期临床和后续的商业化准备,以及全球首创补体双功能抗体LP-005的多个适应症的Ⅱ期临床开发,进一步巩固天辰生物在过敏与补体疾病领域的创新优势。
而由著名免疫学家刘勇军教授创立的小路生物在成立不久就迎来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使轮。
6月17日,小路生物宣布已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生创投、齐济投资领投,元禾控股、高瓴、苏创投、博荃、北京生命科学园、合肥产投等机构跟投。
据官方介绍,小路生物专注于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拥有一流的学术团队、自主的研发策略以及独特的抗体技术平台,致力于开发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药物,通过从致病机理上寻找最基础的靶点和靶点组合,打造更具疗效和更长疗效维持时间的第三代药物,努力实现全球首创、国际领先的目标。
不同于前几个月合成生物学的火热,医药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兴起,今年6月过亿元融资事件仅出现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
医疗器械精且多金
与前几个月相同的是,单笔融资额最高的事件依旧出现在医疗器械领域。而相较于前几个月的医疗器械领域大额融资频起,今年6月有所减少。医疗器械领域的逐渐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投资者出手的稳定。
6月中下旬,联影智能宣布已成功完成A轮融资,总规模10亿元人民币。这一笔融资也直接刷新了近年AI医疗赛道纪录。
本轮融资由易方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国投资管共同领投,上海联和、盛石资本、保览投资、苏创投、均为创投、清松资本、张家港创投、联影集团、联影医疗等机构共同出资完成。
成立于2017年的联影智能是联影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是该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重要战略布局。
联影智能作为一家专注于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领先的AI技术深度融入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医疗数据管理、疾病预测、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和临床科研等多个关键环节,为医疗行业提供多场景、多疾病、全流程、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深耕积淀,该公司已成功推出100多款医疗AI产品,其中数十款产品已获得NMPA三类证及二类证、美国FDA认证和欧盟CE认证,在国内外市场均获得广泛认可。
单笔融资金额紧随联影智能之后的是博迈医疗,同样来自医疗器械领域。
6月中下旬,博迈医疗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数亿元,由IDG资本领投,奇点资本、未来资产及融汇资本共同参投。这也是继2020年高瓴创投领投的数亿元C轮融资后,该公司获得的又一重要资本加持。
博迈医疗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高性能经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和治疗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全球销售,是一家技术行业领先的医疗器械平台型跨国集团公司。核心团队是中国最早从事高端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的团队,是全球少有的几个顶尖的冠脉球囊导管技术团队之一。
博迈医疗的核心产品线主要集中在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具体包括心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血管通路以及介入配件等多个领域。其技术领域以球囊扩张导管为核心,覆盖了多种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如冠脉球囊导管、高压非顺应性球囊、半顺应性球囊等,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等复杂心血管疾病治疗中。
其产品线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多个产品系列和数百张产品注册证,是中国最大的血管介入球囊导管生产企业之一,致力于实现国产品牌在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
从联影智能和博迈医疗的大额融资中可以看出,硬科技、国际化和进口替代依旧是大多数投资者筛选医疗器械领域项目的重要标准。与AI的有效结合,或将成为医疗器械领域新的突破口。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内医疗投融资回暖中仍带“寒意”,但不论是投资信心还是实际出手,资本对于创新药的支持都越来越多;而对医疗器械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资金向更头部企业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