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价格治理正在全国各地陆续铺开。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我区部分中成药价格风险治理的通知》,要求33家药企的54个中成药开展价格自查,涉及安宫牛黄丸、小柴胡颗粒、六味地黄丸等大品种。据统计,这些中成药的每日费用是该区已挂网同品种药品最小每日费用的十倍以上。其中,广东百科制药的牛黄解毒片(素片重0.3g,含培植牛黄)更是超过330倍。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中心也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第一批医药价格风险线索处置工作的通知》,治理范围涵盖103个日均治疗费用超过同种药品最低日治疗费用3倍及以上的中成药。其中,朗致集团万荣药业的双黄连注射液(每支装20ml)和血塞通注射液(每支装10ml,含三七总皂苷250mg),以及河南泰丰生物的复方丹参片(糖衣片,相当于饮片0.6g)三款中成药的价差皆超过百倍。
在业内看来,医保部门将价格治理延伸至中成药领域,是医保控费从化学药向传统中药系统性覆盖的关键一步,既体现政策连续性,也折射出中成药市场规范化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价格下行引发行业洗牌势不可挡,短期阵痛必然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势必将被淘汰。但中成药价格治理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最终将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日均费用是锚点
按照宁夏要求,这次“上榜”的相关企业需要在7月23日前开展价格自查,对照该区已挂网同品种药品最小每日费用,主动规范价格行为,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同时,同通用名其他规格和包装的药品按照药品差比价规则同步处置。
宁夏明确,在调整时间结束后仍推诿、拒绝调价的企业药品,将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药品进行黄、红标及撤网处置。其中,调整后价格为宁夏平台同种药品最低价折算日均治疗费用3倍及以上和5倍以下的进行黄标处置;5倍及以上和10倍以下的进行红标处置;10倍及以上的进行暂停挂网处置。
内蒙古的价格调整思路与宁夏一致,要求相关中成药按照不高于该区同品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3倍的原则,调整挂网价格。若企业不同意调价,这些中成药将按照最低价的3倍和5倍纳入黄标红标管理。根据内蒙古这次公布的中成药价格异常清单,或将有98个中成药将被赋予“红标”的价格治理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中心已在一周前发布《关于集中开展板蓝根颗粒药品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99家在该区挂网的板蓝根颗粒生产企业,依据“中成药日治疗费用不高于5元”的原则,进行价格治理自查,打响了单品种中成药价格治理的第一枪。
药价治理再延伸
业界普遍认为,内蒙古和宁夏此举皆是落地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价采中心”)近期下发的《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以下简称《通报》)的文件精神。
根据《通报》,初步测算显示,当前全国挂网的8.8万多种中成药,个别中成药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是该省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而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疑似高价中成药线索将被发送至各省医保局,要求各地结合挂网规则进行核实,引导相关企业主动规范价格行为,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或依本地区挂网规则采取相应措施。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药价治理从“四同药品”“三同注射剂”向单品种中成药延伸,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且节奏较为紧凑。“这些行政与市场管理行为,都建立在药价治理、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这一深刻、完整的基础之上。相比国家价采中心的风险线索通报,以内蒙古为代表的省级治理举措体现了尺度更严、高质量管理的思路。”
价格治理将推动行业向“成本控制+质量提升”转型,“中成药集采从初期温和降价转向第三批最高降幅超过90%的案例,已经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苏中药业集团呼吸产品市场负责人万仞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建设统一大市场
挂网药品价格治理被视为解决地区之间企业定价公平问题的有力抓手。仲崇明坦言,挂网治理不亚于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合理调控的一次“精准集采”。“当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下的某个产品价格水平足够低时,市场失灵或将迅速结束。”
为此,他建议企业关注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应用等趋势,警惕价格差距,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经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供大于求的现实之下,企业必须适应战略购买、规范挂网等原则和要求。未上榜的中药企业也要未雨绸缪,变被动为主动。”
基于政策趋势与市场变化,万仞认为中成药价格治理将呈现三大方向,企业应前瞻布局:
一是治理常态化与范围扩大化。当前治理率先对板蓝根等普药开展试点,已逐步覆盖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等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品种;指标愈发精细化,“日均治疗费用”成为核心,如江苏要求,超同品种最低价10倍的药品直接暂停交易。
二是支付端联动强化。医保支付价将与挂网价挂钩,如苏州将红色预警药品移出医保支付名单,企业需确保价格调整与支付标准同步。
三是企业生存模式转型。中成药制剂受中药材(尤其是关键药材)的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大,企业应该加强种植到生产的全链条管控;加速推进真实世界研究,证明其临床价值,以产品高质量、临床高价值获取市场高收益;布局电商渠道与OTC品种,实现院外市场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