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一家传统流通药企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创新药投入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在一年内终止十几个管线、数亿元打水漂后,有股东提问,“你们总说创新,但研发投入到底花在哪了?”
一年近30亿的研发投入,不算是一个小数字,但对于年收入几千亿体量的巨头来说,研发费用率只有1%而已。更重要的是,直到如今也难看出有啥产出。
它可以不在乎。
而对传统中药企业来说,对创新的投入,几乎是“拿命来赌”。从十年前开始,创新在中药企业里成为潮流。多家中药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这两年来到了产品获批上市的档口,创新即将来到被验证的阶段。
仿制药企业更是将未来的命运和创新药绑定。在医保政策出手后,仿制药市场风云变幻,创新快慢,可能将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立足于行业。于是,恒瑞、天晴、齐鲁、科伦……一众传统药企业改名“仿创企业”,仿制与创新结合,以庞大身躯和biotech一同在创新的赛道上狂奔。
但烧钱甚巨且不一定有结果的创新,时时考验传统药企的决心。当巨大投入后的成果被质疑,资本市场已无法大量输血时,有的药企转型碰壁,暂时回撤,也有艰难继续之后更坚定的“孤注一掷”。
而梳理这一批意欲转型创新的传统药企,一定程度上也能看清楚那些biotech之外、中国制药行业基本盘这几年的一些变化。
-01-
大企业投入创新的豪气和“豪弃”
去年,一家医药流通企业的研发费用近30亿元,同比仍在增长。
这个数字,比起百济、恒瑞这般创新巨头,动辄近百亿的研发费用,算不上什么;但要和头部的biotech,如康方、百利天恒之类比,多出数倍。和死磕细胞疗法的传奇基本持平。
这家千亿巨头对创新药的投入一向不吝啬。
一度其临床在研管线有40条,其中有5条大三期管线。处于临床前研发的管线还不计在内。
但自2005年后,却没有一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而在此20年期间,这家企业总研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
其布局的数个领域,在市场上都已并不缺新药,甚至早就“卷”了起来。
多年投入无果,其在去年5月至今年1月陆续砍掉了十几个管线,在仅50余条管线中,“废弃率”不能称不高。
当这家企业的利润下滑时,有股东开始“心疼”投入到创新研发中的钱,“这个钱砸进研发里去,还不如拿出来给股东分红”。
这家药企的创新经历,体现了大公司决策慢、流程复杂,不符合创新药所需要的快节奏和冒险精神。
而这也折射出医药行业里一个困境:当高风险、快节奏的“创新”,遇上了以“稳”著称的国资背景公司,创新的落地到底该何去何从?
-02-
天士力:中药药企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一众做创新药的中药企业里,天士力让人印象深刻。
二十多年前就在进行“中药现代化”、“创新中药”的落地。其化学药与生物药合计收入占比一度超过20%,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也在慢慢摆脱“传统药”的标签,在朝着“创新”靠近。
它近百条在研管线,其中有40余款是1类创新药,覆盖ADC、双抗、自体CAR-T等领域。其中几个产品已完成临床试验,来到了NDA的节点。
2014年,时值创新药产业改革之际,中国创投行业也迎来首个资本释放期,天士力资本成立,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天士力如今一年的收入也不过80多亿元。
多家国内有名的biotech受益于当时的天士力资本,包括科济药业、天境生物、永泰生物等。但这些投资却一度使天士力自身陷入泥沼。
2021年,受资本环境、医保付费限制等因素影响,创新药行情开始出现变化。2022年天境生物股价的下跌导致天士力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近10亿元,出现上市20年来的首度亏损,当年净利润为-2.64亿元。
天士力急流勇退,当年就处置了天境生物和科济药业的股权,拿回部分现金,2023年才扭亏为盈,净利润10.71亿元。
投资这块并未取得太大收获,天士力也尝试资本运作,集团曾几度推进创新药子公司天士力生物上市,但进度不够快又遇上了后面的资本寒冬,因此也没吃到啥红利,不过,最后天士力在2024年8月被华润三九以62亿元收购28%的股份,这块资产也算是有了一个结局。
2024年,并入华润之后的天士力研发费用10.39亿元,较前一年同比下降21%。这是继创新药行情变化的2021年后,天士力研发投入的又一次下降。
天士力的股市也许只是个特例,虽然其同样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落地,但终究是给后面的并购增加了一些谈判筹码。而这两年,除了天士力之外,发展创新药在中药企业里也成为一股潮流。
多家中药企业,自研创新药多年,研发投入超过10%,这两年都已来到了产品获批上市的档口。如京新药业的失眠药地达西尼,销售额预期达到亿元级别;众生药业的流感药昂拉地韦片、以岭药业的术后疼痛药苯胺洛芬注射液等,都已上市或上市在即。
部分中药企业创新所能带来的回报,或许即将来到验证的阶段。
这些企业的创新研发也不是只在神经、抗炎、流感这些其熟悉的领域。在干细胞、ADC、核药、小核酸等赛道上,都能看到中药药企的身影。
包括近年大热的GLP-1,多家中药企业有布局,其中康缘药业的GLP-1/GIP/GCG三靶点药物减重适应证已进入临床二期,在国内进展靠前。
还有的中药企业,走biotech的路,多线研发,而后将产品BD出去。
2022年,在BD成为业内主流的前一年,济民可信实现了3个创新药管线的出海,其中一个合作对象是知名药企基因泰克。2024年底,济民可信旗下公司又将一个IgE单抗授权给RAPT Therapeutics。
济川药业则做收购的一方,表明要做“Biotech最好的合作伙伴”,与恒翼、天境、征祥等公司陆续展开BD合作,已有合作产品上市在即,将继续发挥济川在感冒市场的优势。
比较特殊的可能是绿谷,十多年前靠引入中药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每年收入可达十几亿元。绿谷拿这些资金投进阿兹海默症新药甘露特纳的研发中,该药于2019年在争议中上市,今年却传来续证失败、药厂停工停产及裁员的消息。
有消息称,绿谷可能会重回保健品赛道。这家公司可能会和天士力一起,成为在创新药赛道上少数率先碰壁的中药公司。但这改变不了中药企业成为创新药领域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03-
还会出现几个恒瑞?
我国创新药业,受国际主流制药业的靶向药、PD1单抗等研发潮流影响,分别在世纪之初和2010年左右迎来了两次发展热潮。除了海归们设立的biotech,做创新药的重要势力还包括各类试图实现创新转型的药企,包括医药流通企业、中药企业、仿制药企等。
创新都需要烧钱,但制药这个行业,产出不完全和烧钱的规模成正比,更何况对于大多数有着财务压力、“穿鞋”的传统公司,在一两年看不见成果之后也很难再大规模继续投入了,因此,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趋势,来定公司战略——大药企要比小公司更需要去“借势”。
对中药企业来说,虽然部分品种已面临集采和进医保目录的降价压力,但大单品会有品种保护政策,创新压力很小;品牌效应和消费者忠诚度都很高;研发上市和支付政策都有一定放宽。因此,中药企业面对的是有限度的转型压力,研发费用率较高的能达到10%。
而对仿制药企来说,集采的压力近在眼前。创新成功与否,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2021年恒瑞集采几十亿大产品碘克沙醇丢标、市值腰斩、孙飘扬重回一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上百条管线,30%的研发费用率,如今恒瑞靠创新走出了集采阴影,创新药收入已过半。BD也一改往日的保守风格,开创国内newco模式而成为创新药出海的新典范。仿制药企转型创新药企,恒瑞全力以赴,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
转型总会则各有各的包袱,恒瑞和其他仿制药企都不例外。
中生、齐鲁虽在创新药上多有布局,但目前主要还是靠大量首仿来保持收入优势,以仿制速度来弥补创新的难和慢;石药靠一款恩必普称霸脑血管药领域20年,至今销售额有70亿元,但也可能因此慢下了转型的脚步,旗下创新药子公司进行了多次资产腾挪,发展尚不成熟。
和恒瑞比较,声称“已经上岸”的科伦药业可能是一个抄了近路的:靠成立创新药子公司科伦博泰,吃到了ADC的BD红利,靠和默沙东9项ADC资产合作、118亿美元的交易总额,跻身国内biotech的第一梯队。
但科伦在转型的路上,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如果说科伦博泰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科伦旗下川宁生物的发展则是泪汗交织。抗生素中间体公司川宁生物,因环保政策升级,整体投资80亿元,是最初预算的两倍,负债一度超过50亿元。如今川宁艰苦设立下的高标准成了公司发展的护城河,营收已近60亿元,占到母公司总收入的1/4。
转型条件和压力各不相同,不是每一个传统药企都能转型成为恒瑞。
还有一些十多年前和恒瑞并排的药企,靠着历史的旧经验,继续进行以资产腾挪来维持,如今却已经和恒瑞已拉开几十倍的市值差距。
创新注定不是时时刻刻都会顺利,但将时间线拉长看,创新可能是通向发展的最正确选择。
-04-
做创新药的不会只有biotech
做创新药,biotech不会是唯一的主角。
流通企业的大手笔投入结果会如何,暂时还没有定论;中药企业有自研的经验,创新药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规模化企业在当下BD热的市场下有自己独特优势:大量管线又好又多,恒瑞管线超市在国际上已是名声斐然。
但人人都挤一线做创新药,不能借助大药企的体量和资金优势形成研发和销售的内循环,管线在半成品时期就要卖给国际药企最终销售,终究有些遗憾。
无法明确分工、实现内循环有多重原因。国内支付市场有限,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巨头,很难支持大量管线采购与后期研发销售,或是实现企业间并购。
即便是国家队华润、国药之类,瞄准的并购目标也是已经稳定实现盈利的中药企业(如和黄和上文提及的天士力),而非发展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药企。
有消息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巨头也曾想走BD引进的路线,看上一个临床前的ADC管线,但最终因金额太高作罢,后者最终被MNC以数千万美元预付款买下。
于是,在创新药上,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可能会更慢出成绩、但也更稳妥的自研路线。至于有关部门要求增加收入和利润的任务,未来大概率还是要交给并购部门。
尽管如此,在很多“传统药企”的官网上,研发创新仍被放在主营业务第一位,而后才是分销、零售等。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和转型依然是主旋律,其价值仍然值得被相信。
这是一个永恒的要去讲的故事。
不管这份价值最终会由谁来买单,不管中药或是流通业务显得有多么稳定和诱人,不管在特定资本环境、医保支付政策下显得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