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CRO的局部复苏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5-07-25 219

相比如今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的火热,CXO板块显得有些平淡。

数据的对比更为直接——湘财证券研究所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创新药组合涨幅41.8%,CXO组合涨幅 10.6%,创新药组合涨幅远高于CXO组合。

这似乎有些不符合逻辑。

中国创新药成果的取得,离不开CXO 的助力。而在创新药企取得成果之后,复苏传导至CRO,往往存在时间差。

但拐点或许已经出现。

行业龙头药明康德的业绩预告是一个预示。在其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预计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207.99亿元,同比增长约20.64%,已经连续 2 个季度收入增速维持在 20%以上。博腾股份的业绩预告也传达出积极信号,预计中报收入平稳增长,利润端提前实现扭亏。

龙头企业的业绩率先企稳回升,提振了市场对CXO公司的信心,带动了整个CXO板块的一波涨势。

来自一线的反馈同样验证了订单回暖趋势。在头部CRO企业工作的陈实(化名)明确感受到,2025年项目数量相较去年增多,化药依然占据主流,其次是ADC。值得注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的研发项目在今年变得尤为活跃。差不多半年之后,这些新的订单将反应在财报上。

这一次,CRO是真的复苏了吗?

-01-

回不去的过去

2019-2020年,是国内生物医药融资环境最火热的时期,CXO企业位于新药研发的最前端,能够在药企研发投入阶段就获得确定性订单,并率先在财务业绩上体现增长。再加上新冠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紧急需求短期内显著放大了行业需求,CXO指数在整个生物医药领域内都尤为亮眼,大幅跑赢化药等板块。

然而,盛宴难永续。

进入2021年下半年之后,创新药估值泡沫开始破灭,医药生物板块整体承压下行,CXO也难以独善其身,进入回落期。旨在限制中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的《生物安全法案》一度对中国CXO行业也构成了外部挑战。所幸《生物安全法案》最终未能纳入2025财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让中国CXO暂时喘息。

过去多年的积累,中国CXO已深深嵌在世界生物制药的供应链中。

2025年第一季度,几家主要CRO的总营收增速较2024年Q4有所提升,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睿智医药的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速,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的营收降幅收窄。

其中几家CRO的海外业务有所增长,药明康德一季度美国收入占比达66%,增速(+28.4%)显著高于中国客户(-1.3%)。康龙化成一季度欧洲收入增速(+26.57%)超过北美(+16.81%)及中国(+13.15%)。美迪西境外新签订单增加20%,主要受益于波士顿研发中心投入运营及海外BD团队扩张。

但CXO依然如履薄冰,因为压在中国CXO头上的乌云并没有散去,中美关系趋紧,市场依然担心以美国地区业务为主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国内公司未来业务会受到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

反观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是“有条件的回暖”。陈实称,投资人的态度已变得更加审慎务实,不再满足于PPT上的故事,而是更加强调以扎实的临床数据、潜在的BD价值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国内创新药企的逻辑从自主商业化变成to MNC后,就变成了BD的风往哪吹,钱就流向哪里。这种不安全感自然也会从biotech传导到CXO行业。

所以比起2021年前的全民盛宴,这更像是一场局部的复苏。

-02-

当BD成为CRO源动力

中国创新药企的内卷愈演愈烈,一旦一个热门靶点出现在 BD 雷达上,往往有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中国公司蜂拥而上,通过CRO的快速交付能力压缩研发周期,用速度换窗口。

这种BD驱动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赛道潮汐”特征。

近几年,GLP-1 减肥药横扫全球,拥有代谢疾病 NHP(非人灵长类)资源的CRO(如鼎泰)业务火爆。BD的风吹到自免领域,在这一赛道深耕十余年的澎立生物热度快速提升。澎立生物覆盖了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炎症性肠病等临床中几乎所有常见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模型,正好对应 MNC 在自免领域的扫货清单。澎立冲刺科创板未果后,今年6 月被奥浦迈以 14.51 亿元——约 30 倍 2024 年净利润的对价收购。最近,中枢神经系统(CNS)小分子药物成为新的热点,康龙化成的相关业务也随之增长。

因此,CRO的“复苏”必须加上苛刻的定语:仅限于头部 CRO 中押对最新 BD 风向的部门,以及拥有独家适应症优势或技术平台的小而美 CRO,其余同质化的CRO依旧吃不饱。

一位BD从业人士江树(化名)表示,MNC对新管线的需求虽持续存在,但出现领域切换快、地域选择不稳定的趋势,可能从中国转向其他地区。一旦 ADC、双抗、自免抗体等热门资产被MNC“扫完货”,或者FDA对某一信号表现出态度转向,VC会立即随之转换方向。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更深层的风险在于信任:MNC 虽然离不开中国 CRO 的成本和速度,但是中美关系的波动导致MNC更倾向选择海外 CRO,担心中国CRO技术外泄和仿造风险。于是“拆分订单”成为新常态——同样一个项目,化学合成、药效评价、毒理分别拆分给不同的CXO,以降低任何一家中国 CRO 窥视全貌的可能。

复苏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下一波BD热点何时出现、中国公司能否继续留在 MNC的“可接受供应商名单”里。

-03-

CRO也要小而美

过去Biotech曾试图覆盖所有领域,但这并不可持续。长期来看,无论是Biotech还是CRO,专注于自身最擅长、最有资源禀赋的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对行业整体健康发展更为有利。

“对于已经做大的CRO巨头而言,要求其改变大而全的模式并不现实。但即使规模庞大,也未必需要坚持提供全链条服务,可以考察一下自己哪方面最好,或者每年捕捉一两个创新赛道提前布局,比如神经和肾脏疾病领域的相关技术。”江树讲到。

传统的学术界背景创业者可能偏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巨头CRO,然而,拥有工业界经验的创业者则更为谨慎,倾向于根据具体需求寻找最专业的服务商。这为细分领域的CRO创造了机会,但也使得“小而美”的赛道日益内卷。

一个新兴趋势是,越来越多拥有特定领域,比如某个难成药靶点有深厚经验的Biotech团队,在成功将其领先管线BD出去后,会利用核心团队和技术积累转型为专注于该细分领域的小而美CRO,直接承接相关研发服务订单。

在美国,经历Biotech裁员的华人研发人才也开始利用自身专长创立小型CRO,他们有时会将部分实验工作放在中国进行,但对于涉及核心或敏感资产的研发环节则可能选择避开中国。

甚至,一些华人在海外创办的CRO在宣传业务能力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强调自己的“纯CRO”属性,即不涉足药物研发本身,尤其是不做仿造,并将其定位为一项差异化优势。这类似于餐饮小店宣称“不使用预制菜,坚持现炒”,来强调自己会避免与客户产生潜在利益冲突。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对MNC策略的被动追随,正在使CRO行业陷入深度内卷化困境,这种感觉总是不好受的。

也许,行业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和对确定性的追逐,根源在于源头创新能力和长远预判能力的不足,大部分CRO从业者仍然缺乏这种能力,跟biotech公司一样,需要更多深耕创新药研发的策略型人才共同参与、前瞻布局。


您可能感兴趣
七月,24 款新药在中国申报上市
七月,24 款新药在中国申报上市
产业资讯 Insight数据库 2025-08-08 11
器械弹性龙头,彻底反转
器械弹性龙头,彻底反转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8-01 11
小核酸的风还能刮多久?
小核酸的风还能刮多久?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08-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