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又一家“药明系”发布了业绩预告。
药明生物在公告中预计,上半年收益将增长约16%;毛利率将同比提升约3.6%;利润及归属于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同比分别增长约54%和56%;以及经调整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外汇损益及股权投资损益后,公司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纯利将增长约11%。
此番业绩大涨,药明生物归结为多方面原因,总结来看,就是在“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的指引下,扩大服务范围和产能,并提升运营效率,叠加投资及孵化投资组合,共同实现业绩跃升。
利好消息带动下,今日,药明生物的股价波动上行,收盘时股价已涨3.83%,报29.85港元/股。
随着药明生物加入“盈喜阵营”,“药明系”三家CXO上半年均交出高分答卷,这也成为CXO行业全面回暖的信号。市场也已迅速给出反馈——近段时间,A股和港股的CXO概念皆持续走强,截至7月23日,A股CRO概念上涨0.43%,港股更劲升4.91%。
“跟随分子”战略升级,启动增长新引擎
药明生物发布2024年时曾预计,2025年整体收入将增长12%~15%,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17%~20%,并强调,公司过去几年从超高速增长走向高速增长,2024年吸收消化新冠因素后,2025年将恢复到加速增长的态势。
从上半年收益和净利增幅来看,药明生物今年达到这一目标胜券在握。究其原因,是其独特的“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再次升级——
今年年初的JPM大会上,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明确表示:“过去十年,通过实施‘跟随分子’战略,药明生物药物开发业务(D)收入大幅提升。未来,凭借行业领先的生物药发现关键技术平台和大型商业化生产项目的成功经验,研究服务业务(R)和商业化生产(M)将成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事实上,凭借WuXiBody™平台和专利TCE技术平台,药明生物不仅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主要推手,更在近年来直接达成交易,从轰轰烈烈的BD潮中分得了一杯羹,也因此锁定了未来几年的收入和利润。
被默沙东收购的同润生物CN201,证明了药明生物从药物开发(D)延伸到药物发现和研究(R)的能力:这一分子不仅通过WuXiUP™(超高效连续生物工艺)解决了其复杂的CMC挑战,而且是由药明生物专利TCE技术平台和WuXiBody™平台发现的。
据悉,WuXiBody™平台几乎可将所有抗体序列用以构建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可以降低免疫原性风险及延长其体内半衰期,还兼具独特的灵活性,可以构建各种不同的价数。
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在T细胞衔接子(TCE)领域,2023年至今,药明生物已与GSK、Medigene、Candid Therapeutics等达成BD交易,总交易额超25亿美元,涵盖双/多特异性TCE抗体以及更前沿的通用型TCR介导的TCE疗法。
而且,药明生物的研发能力也不局限于TCE领域:通过在单抗领域的精深知识与经验,药明生物也开始将业务延伸到ADC领域,在深度赋能映恩生物等明星企业开发创新药品后,更在去年12月直接下场,联手多禧生物与Aadi Bioscience达成交易,将与多禧生物共享4400万美元首付款、超8亿元里程碑款及个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
据药明生物披露,其研究(R)技术平台在2024年赋能了七个分子发现服务的全球项目,有权获得总额约为1.4亿美元的近期付款,潜在总交易金额超过23亿美元,已赋能超过50个项目能够收取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助力长期收入和利润。
技术、产能双突破,助力“赢得分子”
在基于CDMO业务基石向早期药物发现延伸时,药明生物也在开拓商业化生产这一收入更丰厚的环节。
近年来,药明生物应用一次性技术(SUT)成功实现超300批次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成本优势和灵活性,使得药明生物对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阶段项目具有极大吸引力。
2024年,药明生物手握66个临床3期项目和21个非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完成了16个PPQ项目,预计2025年将基于现有合同完成24个PPQ项目,达到历史新高,也巩固了增长前景。
具体来说,年初JPM大会上,陈智胜博士透露,药明生物已在自身免疫、ADC和双抗领域拿下数个重磅药物的商业化生产,预计有26个项目将每年贡献5,000万美元至2亿+美元的商业化生产收入,包括多个PD-1/PD-L1单抗、维昇药业隆培促生长素、北海康成戈谢病酶替代疗法等。
而就在三天前,药明生物宣布,其位于中国无锡的两个原液厂和三个制剂厂,以零关键发现项和零数据完整性问题,成功通过美国FDA的药品上市批准前检查(PLI)。其中,药明生物首个商业化预充针(PFS)灌装生产厂首次通过监管检查。这为创新药的商业化生产和出海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药明生物为配合商业化生产业务的“全球双厂”,也将在2025年提供直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
一方面,爱尔兰基地所有三个生产厂都获得了爱尔兰健康产品监督管理局(HPRA)的GMP认证,并完成了多个16000升规模PPQ生产,已于2024年开始商业化生产,预计将于2025年产生利润。
另一方面,药明生物继续扩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基地,上游配备6个6000升反应器连接至单一下游生产线,实现高产出和高度自动化,这也将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应用一次性技术建设的生产基地之一。
药明生物称,美国的基地建成后,将与新泽西州克兰伯里基地、波士顿研究服务中心强强联合,助力药明生物在美国提供从研究、开发、临床生产到小规模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端到端能力。这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吸金”能力。
“药明系”盈喜背后, CRO全面回暖
截至目前,“药明系”、博腾股份、康龙化成5家行业龙头均在中期业绩预告中宣告“回归增长”,收入均增长16%~20%,主营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药明合联更是收入大增60%,净利润也增长三成到一倍不等,博腾股份更实现扭亏。
可以说,CXO板块经历了过去几年下游传导的寒冬,如今已呈现出强劲的回暖迹象。多家证券纷纷在近期研报中指出,“复苏”将是下半年CXO板块的主线。
东吴证券分析称,一方面,在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下,创新产业链景气度提升,国内投融资有望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在美元降息、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下,伴随创新研发需求结构升级,国内CXO综合竞争优势持续存在。CXO 产业趋势改善,公司有望逐步兑现业绩拐点向上。
下游带动的回暖,直接体现在各家“接单”量的猛增上:
截至2024年末,博腾股份未完成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近30%,康龙化成实验室服务/CMC服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5%/35%,药明合联未完成订单总额更同比大增71%;
至2025年第一季度,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7.1%,凯莱英新兴业务收入也同比增长超80%。
头部CXO的复苏,是创新药产业信心回归的直接信号。产业链整体的复苏、重启,结合科创板第五套重启、港股创新药估值显著修复等利好,国内创新药投融资也有望“解冻”,开启一轮新的上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