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2025版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在积累了数次目录调整的经验后,此次方案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改变,其中引入了商保创新药的目录准入。之前,对方案有三篇分析文章:
解析:2025医保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方案| 系列文章1
2025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与企业应对| 系列文章2
2025医保目录:调进、调出的可能性及关键点| 系列文章3
那么当目录准入进入“透明时代”,药企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准入能力?
2025年的医保与商保目录调整方案,正悄然重塑医药行业的准入逻辑。
与过去“突击申报”“押注评审”的模式不同,如今的目录调整呈现出鲜明的“常态化、制度化、透明化”特征。
政策框架稳定可预期的时间表、程序规则清晰可追溯的流程、评审标准聚焦产品价值的导向,以及专家参与机制的规范化,正在推动药企的准入工作从“应急式攻关”转向“体系化建设”。
政策“常态化”:目录准入不再是“冲刺赛”,而是“马拉松”
过去,目录调整的规则常因政策优化或试点探索频繁变动,企业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打歼灭战”。
但随着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后,在调整医保药品目录的机制上,逐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流程化、透明化”的政策方向。
这意味着:一方面,目录调整的时间窗口、申报条件、评审流程将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医保目录每年固定时段开放申报,商保目录与医保形成互补的周期性调整;
另一方面,政策对“创新药价值”“临床需求”“可及性”的核心要求不会动摇,企业无需再因规则突变而调整战略。对企业而言,稳定的预期和可控的过程,成为目录准入最大的利好。
这种变化对药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过去依赖“政策套利”的短期策略逐渐失效,企业必须建立常态化的准入准备机制:从管线研发阶段就要同步规划准入路径(如是否符合目录外药品的五类条件),上市后持续维护临床证据(如真实世界研究、药物经济学模型),而非等到申报前才“临时抱佛脚”。
例如,一款新获批的抗肿瘤药物,若想进入医保或商保目录,其研发过程中就需要积累头对头试验数据、患者报告结局等核心证据,而非上市后才补做这些工作,根本来不及。
程序“透明化”:结果可预期,企业更需“主动对齐”
程序透明是今年调整方案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医保目录的申报指南、评审标准,还是商保目录的专家组构成、支付规则,都以文件形式明确公开。
例如,医保目录的“简易续约”“重新谈判”规则细化到具体计算公式,商保目录的“价值评估维度”(如临床突破性、支付可持续性)列出明确指标。这种透明化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企业无需再通过“猜测”或“关系”判断评审倾向,只需对照公开规则自查自纠。
但“结果可预期”并不意味着“准入难度降低”。相反,透明的程序让企业的不足更易被放大——如果药品的临床数据不够扎实、支付标准缺乏依据,或在申报材料中存在逻辑漏洞,评审专家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并给出否定结论。
因此,企业需要更主动地将自身工作与程序要求“对齐”:从材料撰写到证据提交,严格遵循公开的格式与内容规范;从研发立项到上市推广,始终围绕目录准入的核心要求(如临床价值、可负担性)设计策略。
“专家+产品”:价值挖掘是核心,专家是“翻译官”
调整方案中反复强调“专家+产品”的评审逻辑——专家的专业知识是挖掘产品价值的关键,而产品的临床价值则是准入的根本。这里的“专家”不仅包括目录评审专家,更涵盖临床专家、药物经济学家、保险精算师、患者代表等多元角色。
对药企而言,过去“堆材料”“拼关系”的准入方式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用专家语言讲清产品价值”。
例如,一款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填补治疗空白”,更需要通过临床专家的解读(如“该药使患者生存期从5年延长至10年”)、药物经济学家的测算(如“每延长1年生存期的成本低于社会人均GDP的3倍”)、患者代表的证言(如“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形成多维度的价值证据链。
这种转变要求药企重新定义与专家的关系:不再是“请专家站台”,而是“与专家共同挖掘价值”。
例如,某药企在申报医保目录前,联合临床专家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用真实数据证明药品在基层医院的疗效;同时与药物经济学家合作,构建符合医保支付逻辑的成本效益模型。
这些工作不仅为申报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让专家成为企业价值的“共同传播者”。
“匹配专家”:从“广撒网”到“精准对接”
过去,企业为了提高准入成功率,往往试图覆盖所有可能的专家,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2025年的调整方案看,“匹配圈内专家,对齐医保要求”将成为重点准入路径——即企业需要根据药品的特点(如治疗领域、创新类型),精准找到最懂产品的专家,同时确保专家的意见与医保(或商保)的核心诉求一致。
例如,一款针对儿童的罕见病药物,其关键专家应是儿科临床专家(熟悉疾病诊疗现状)、儿童药学专家(了解剂型需求)、以及熟悉儿童医保政策的支付方专家(关注费用控制)。
企业需要提前调研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学术观点,甚至参与他们的学术活动,建立信任关系。只有这样,当专家参与评审时,才能准确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避免“鸡同鸭讲”。
更重要的是,“匹配专家”需要企业深入理解医保(或商保)的底层逻辑。
例如,医保更关注“保基本”下的可负担性,商保更关注“保创新”下的可持续性。
企业需要根据目标目录的定位,调整专家的选择策略:医保准入需重点对接临床使用广泛、熟悉医保基金管理的专家;商保准入则需联合对高价值创新药有研究、关注保险精算的专家。
结语:准入能力的本质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当目录调整进入透明化、常态化的新阶段,药企的准入工作不再是“能不能进”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进、进得好”的课题。
政策的稳定、程序的透明、专家的价值导向,本质上是在倒逼企业回归医药行业的本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核心,持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未来的准入竞争中,那些能早规划、重证据、懂专家、对齐规则的药企,终将成为赢家。因为目录准入的门槛或许会提高,但对真正的好药而言,门槛越高,反而越能凸显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