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484亿美元!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狂飙,但FDA认证仍是“生死线”
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07-30 31

2025年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周期转折点上——从"仿创结合"向"全球引领"的跃迁已现端倪。

生物类似药在集采浪潮中完成市场重构,细胞治疗凭借技术突破突破支付天花板,两大赛道的爆发式增长,不仅重塑着行业格局,更勾勒出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清晰路径。

集采催化下的"量价重构"革命

如果说创新药是医药产业的"皇冠",生物类似药则是这顶皇冠上最锋利的"切工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600亿美元,而中国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三重底层逻辑的共振。

需求端,中国肿瘤患者基数全球第一,其中约30%需使用生物药,但原研药价格普遍在1.5万元/支以上,自费压力巨大。

供给端,生物药专利悬崖集中到来,国内企业通过完整的三期临床试验验证相似性快速突破工艺壁垒。

政策端,广东、安徽等省级联盟集采试点的"分层竞价"模式,既倒逼企业优化成本,又避免"价格战"摧毁行业利润空间。

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组合拳,在复星医药的汉利康身上得到验证。

2023年集采落地后,其价格从原研药2,500元/支降至1,150元/支,凭借价格优势快速渗透,在部分区域市占率提升至25%-30%。

更关键的是,集采带来的医院强制采购配额彻底激活市场。

2025年上半年,汉利康在全国医院的准入率从58%提升至82%,患者年治疗费用从12万元降至8万元,覆盖患者数增长2.3倍。

集采不是终点,而是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人礼”。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当价格壁垒被打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生产工艺和临床证据。"这解释了为何头部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国内TOP5生物类似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均超过25%,远超行业平均18%的水平。

从"实验室奇迹"到"商业化样本"的跨越

如果说生物类似药解决的是"可及性"问题,那么细胞治疗正在改写"治愈可能性"的边界。

2025年Q2,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CAR-T疗法)销售额约1.2亿元(推测值),同比增长约50%。这一增长得益于"三线治疗适应症深化+商保覆盖扩大"的商业化策略。

瑞基奥仑赛已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线治疗和滤泡性淋巴瘤三线治疗,覆盖患者群体较单适应症扩大2.5倍。同时,通过与平安健康、泰康在线等险企合作,将患者自付比例从100%降至50%-70%,并探索二线治疗的临床进展。

而在大洋彼岸,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则演绎了"中国创新药全球化"的新剧本。

这款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产品,在关键的CARTITUDE-4试验中,完全缓解率(CR)达到77%,总缓解率(ORR)为85%。

凭借亮眼的临床数据,西达基奥仑赛在海外市场快速放量: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90%,美国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5%提升至10%,成为首个进入美国骨髓瘤二线治疗指南的中国CAR-T产品。

细胞治疗的商业化成功,本质是'临床价值×支付可及性×市场教育'的三重乘积。

此外,传奇生物建立了"学术推广+患者管理"的全链条体系。

与全球超过200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多发性骨髓瘤全程管理培训,累计覆盖超2000名血液科医生;通过"CARVYKTI患者援助计划"提供用药指导、副作用管理及基因检测补贴,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60%。

中国创新药的"第二增长曲线"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转变。

在技术层面上,生物类似药的工艺开发能力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基因编辑和表观遗传调控技术仍由欧美主导。

在产业层面上,从"仿制药为主"向差异化竞争格局转型,生物类似药头部企业加速布局,细胞治疗领域创新药企崭露头角。

在全球化层面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活跃,总金额约484亿美元,生物类似药和细胞治疗贡献显著,但整体占比仍低于ADC和双抗领域。

但繁荣背后亦有隐忧:生物类似药面临原研药复杂专利壁垒,需通过专利无效宣告和差异化开发突破;细胞治疗受限于病毒载体生产工艺标准化不足,国内企业正加速产能建设。

这些问题,恰恰构成了下一阶段行业升级的方向。

当我们谈论"行业周期"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创新的生态迭代——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生物类似药的集采突围与细胞治疗的商业化奇迹,正是这个生态中最具生命力的注脚。

未来已来。下一个十年,中国创新药或将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全球医药产业变革的"发动机"。

而我们,正站在这场变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