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可靠的修饰技术、最极致的纯度控制、最严苛的疗效验证,去重新定义中国创新药的高度。
中国长效生长激素市场,格局已变。
当前,多款长效生长激素相继迈入上市的最后冲刺阶段,跨国制药巨头和本土企业同台竞技,10年有且仅有一款产品上市的形势被打破。
竞相获批,能提升生长激素多样性的可及。但对于创新生物制品来说,上市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疗效、质量、安全性如何?
能否惠及更多患者?
有没有充分的、属于中国患者的临床用药反馈?
三道命题,贯穿生长激素全生命周期。
对此,“后来者”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唯先行者——国产首个、全球首支聚乙二醇(PEG)化长效生长激素,经过10年的市场检验,将安全性做到了领先国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0.01%,在全球所有同类产品中最低。
这充分验证了中国药企在生物制剂领域的研发实力,但回溯其漫长旅程,每一轮考验都如同穿越荆棘丛生的无人区。
01
不做同质化:
从第一次主动选择开始
原则上,主流长效生长激素技术的原理不难理解:用不同的“金钟罩”,将生长激素修饰或保护起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去规避短效素制剂(每日一次注射治疗)漏针现象严重、依从性欠佳的问题。
但到底选什么样的“金钟罩”?这是首道难题。
全球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早期较为缓慢。罗氏基因泰克凭生长激素打响名声,其于1999年推出的贮库技术产品虽实现商业化,但因技术缺陷于2004年退市。辉瑞、诺和诺德的PEG化产品,梯瓦的融合蛋白药物等,也都因未能克服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瓶颈而终止研发。放在10多年前,全球没有任何成功先例可参照,市场大多呈观望态度。
这时候,中国药企金赛药业,在让国人有了自己的生长激素(短效)后,率先投入到了国产长效制剂的研发中。
公司创新人金磊,早年任职于基因泰克,对生长激素长效化研发的复杂性有深度理解、且有较扎实的技术积累。但技术选择,仍必须审慎且创新。
通过对多种技术方案的反复权衡,金磊团队最终锁定PEG化学修饰方向。虽然早期技术受限于PEG纯度与均一性,但该方向已验证了“每周一次给药”的临床可行性,这为金赛提供了科学支撑。
确定技术路线后,分子结构设计又成为核心挑战。金赛药业原核工艺部负责人王俊才向E药经理人表示:“并非所有‘长效’都意味着更优,必须平衡半衰期延长与安全性。”
在系统筛选直链、分支型,20kD、40kD等多种PEG构型,并深度剖析国际成功案例后,罗氏长效干扰素“派罗欣”成为重要参照——其采用 U型40kD PEG修饰,在丙肝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与疗效,给予了金赛关键启示。
在此基础上,金赛又作出了进一步优化:在生长激素氨基上选择修饰,形成高度均一的分子结构。临床试验显示,该设计使药物半衰期适度延长至32小时,可支撑每周给药,且药效优于短效制剂,U形PEG形成的空间位阻又使药物免疫原性变得极低。
能够看到,全球第一支PEG化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的诞生,实际上是创始团队基于深刻理解、在数次试验筛选优化后的必然产物。
但创新方案的落地只是起点。生长激素与PEG的纯度,杂质控制水平,影响了用药安全边界,在其背后,看不见的工艺壁垒直接造就了长效生长激素本质的性能分野。
怎么做?
02
纯度与安全性革命:没有捷径
领先者的宿命,注定是自我革命。
2014年,历经10年注册临床的金赛增,终于作为国产自研的全球首款生物药、以及长效生长激素市场的率先破局者,上市了。上市后,如何获得充分的患者和市场信任,是继技术抉择后的第二道极致难题。毕竟市场上,依旧没有成功先例可参考。
那就以终为始。
长效生长激素,首要是确保疗效与安全。
CDE发布的《生长激素制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指出,临床试验中需充分关注不良反应,如外周水肿、注射部位反应、脂肪萎缩等,尽量全面收集安全性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罗小平亦强调,儿童用药受个体差异影响,容易发生严重过敏不良反应,需进行长期的监测随访,以评估其疗效、成本效益比、疾病负担、生活质量和安全性,来了解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对患者的影响。
但安全性,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临床验证上,如果病例数量有限,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世界的安全性。“临床样本覆盖超万名新患以上,统计学上才能谈意义。必须摆出充分的科学依据,临床验证时间周期越长,疗效、安全性的反应才越客观。”王俊才强调。
而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和积极的反馈效果,背后需持续开展工艺质量风险识别与改进控制,以扎实的工艺技术作隐形支撑。核心原因,一在于儿童群体的显著个体差异性,二在于生长激素本身特性——结构复杂,制备工艺精密,其发酵、纯化和制剂工艺都会影响蛋白结构与活性,且生产过程难以完全重复,导致批次间一致性控制成为难点。
回望金赛在长效生长激素上蹚过的路,王俊才认为没有故事可言,“因为多年来我们纯粹只专心做了一件事,提升纯度,不断改进工艺,保证用药足够安全。”
生长激素部分,是金赛的强项。依托自研的分泌型表达技术,金赛的短效生长激素原液纯度已接近100%,活性高于药典标准,为长效化研发奠定了充分基础。
但PEG部分,如果仅依靠寥寥供应商,难以符合高纯度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金赛增上市后,有过几次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通过溯源调查发现,国内唯一的供应商采用PEG杂质含量比过去明显高很多,为降低成本,供应商简化了纯化工艺,将四次纯化工序压缩为一次,导致杂质残留超标,且因成本压力拒绝全面改进工艺,仅承诺阶段性供应高纯度批次。
王俊才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为保证质量供应,金赛与供应商展开了多轮技术洽谈。但对于化工中间体供应商而言,纯化工艺必须恢复多道工序,这将导致生产成本呈几何级增长。
更棘手的是,国内具备原材料PEG生产能力的企业本就凤毛麟角。研发金赛增初期,金赛研发团队便深有感触,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竟找不到一家能生产医用级PEG的企业,唯一的途径是从国外极少的生产商处购买,“价格堪比黄金”。即便后来行业有所发展,具备高纯度药用聚乙二醇工业化量产能力的国内企业,多年也始终仅有一家。这种近乎垄断的供应格局,让企业根本别无选择。
为了突破供应商极限,确保纯度,金赛最终选择投入重金,进行自主突围——自产PEG,打通从PEG原料到PEG衍生物的全流程覆盖,并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中试和生产基地,实现了全球最高纯度的PEG量产。
其间,金赛药业宁愿损失成本,也坚持在长效生长激素上进行全产业链能力的升级,力求快速突破生产质控上的三大难关:工艺复杂性、质量均一性与规模化稳定性。
尤其是对工艺的持续改进,和在设备上的敢于创新。通过首创针对PEG质控的GFC-CAD多维度联用检测体系、离子交换层析、梯度重结晶等纯化手段,金赛实现了PEG纯度100%,而供应商通常仅为≥95%的PEG纯度标准;构建全球最大的分子排阻纯化设备,在第三纯化步骤已达到终产品标准(宿主蛋白低于检测限)基础上,创新性增加分子排阻层析作为吸附层析的补充。而这一步骤,直接使每批生长激素收率损失20%,2015-2025年直接成本投入3亿元人民币。
纯度和工艺精进,终于为金赛增的安全性验证,提供了有力保障:过去十年(全球开展时间最长)15万中国患儿临床应用(同类产品里样本量最大)的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金赛长效产品严重不良反应率控制在了0.01%以下,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不妨做个对比。海外市场,目前另有三款长效生长激素获批,其中,据FDA数据,Ascendis Pharma的Skytrofa(2021年获批)出现过敏报道率为2%,辉瑞Ngenla(2023年获批)出现过敏报道率为1%。
可谓做到了极致。
03
步履不停:拓宽创新价值边界
没有稳定的投入和长远的战略坚守,很难诠释这样的“极致”。
截至目前,金赛增的用药患者已经达15万,这一规模足以印证其创新突破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放眼至全球,获批在5年及以上的长效生长激素,只有诺和诺德Sogroya(已申报,但暂未在中国上市)和金赛药业的金赛增,金赛增的上市时间又比Sogroya早了6年。
国内市场,目前仅有金赛增和另一款产品获批,两者上市间隔10年之久,也足见监管部门对儿童生长激素类产品的审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竞品现几乎仅限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金赛增还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GHD、特发性矮身材(ISS)、特纳综合征(TS)的长效生长激素,印证了监管部门和市场对其安全与质量的认可。
今年3月,金赛旗下两款核心产品——赛增(短效水剂)和金赛增均被收录于2025年版《中国药典》,这是对其基因工程药物标准化建设和药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权威认证。
多维安全性认可背后,离不开金赛药业成立近30年来在生长激素上的深耕、沉淀,和在生产工艺上的不断优化、调整与精进,也离不开金赛增的技术路径——PEG化近30年的安全应用经验,尤其在儿科领域应用经验充分。
如今作为行业的“开拓者”,金赛药业仍在坚持一场长期主义下的长期征程,聚力于三件事来进一步提升安全边界:
一件事是出海。金赛很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公司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主线有利于金赛增率先突破成长天花板,迎国际“质量与安全认证”。
一件事是以金赛增为关键着力点,在儿童健康领域走深、走远,关注儿童全面健康,打通全程化管理路径。
另一件事,则是围绕用药患者感受,持续进行剂型改良,如研发超长效、无痛、微针注射等。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从业者曾向E药经理人表示,一个技术赛道取得长足进展与突破,离不开这一正循环的形成:新药的临床突破和安全应用促进患者、医生对诊疗的信心和积极性,反过来推动药企更主动地投入到新药研发上。
生长激素亦是如此。
多年来埋头深耕这一行业的的人希望看到什么?
绝非“价格战”,也绝非任何无科学依据的概念炒作。突破创新技术壁垒,用时间和耐力去构筑安全和质量壁垒,才是生长激素企业真正的竞逐高地。而这一切的前提,又在于企业能否持有稳定的投入、资源整合能力和长期战略定力。
同时,让一款生长激素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还需依托于全程化管理路径的系统构建——通过适应证拓展来扩大受益人群,借助个体化给药工具的精准优化提升治疗效率,最后打通完整诊疗闭环。
好在,业内“先行者”正发挥着关键的示范作用——金赛增的“极致突围”,不仅不断在刷新生长激素产品的标准,更推动着这一技术赛道的价值长久升维和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