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赛诺菲波立达突然停供中国,跨国药企撤离潮背后的“腾笼换鸟”
产业资讯 MedTrend医趋势 2025-08-07 11

7月1日,一封关于“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的告知函”在业界流传。8月4日,赛诺菲向媒体确认,长效降脂药阿利西尤单抗在中国已停供。此事早有先兆——2024年底,赛诺菲内部邮件宣布包括普药事业部心血管和糖尿病两大部门架构调整,心血管部门停止推广波立达和旨立达;旨立达已转交上药推广,而波立达则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此外,与此前其他撤出中国的原研药不同,阿利西尤单抗的核心专利权在美国和中国的到期日均为2028年。因此,该药物目前尚未过专利期,市场上也尚无相应生物类似药。

作为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PCSK9抑制剂,波立达为何会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根据告知函透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更多国产PCSK9抑制剂被纳入了医保报销治疗方案,使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

其二,受到全球原料供应形势紧张的影响,波立达在中国市场也正面临供应方面的挑战。参考此前,赛诺菲的流感疫苗因疫苗效价问题暂停中国市场供应近10个月后,2025年6月正式卷土回归。

那么,是否当全球供应链紧张的问题解决之后,波立达还会回归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原因是,此停供不同于彼停供。赛诺菲2024年底收购箕星的肥厚型心肌病药物aficamten,牵手Arrowhead引入siRNA降脂药plozasiran,两款产品均处于上市冲刺期。退出波立达可将销售、医学、政府事务资源一次性让渡给这两款潜在“重磅炸弹”,实现“老产品止损+新产品抢跑”的组合拳。而以赛诺菲为代表,跨国公司在华产品线的选择,正在经历腾笼换鸟的过程。

01

战国七雄

根据法伯全渠道数据,2023年中国医疗机构PCSK9抑制剂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元,占整体降脂药市场的7.8%,仅次于其他调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类药物,尤其在城市医院的销售贡献更为显著。

截至目前,中国市场已累计批准7款PCSK9抑制剂药物。

从“告知函”及近期行业动态来看,波立达退出中国市场是市场竞争、供应链压力、企业战略升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国产替代与价格压力。

将创新药"纳入医保"依然是大多数厂商在中国医院实现产品放量的主要途径。

安进的(瑞百安)于2018年率先获得批准,纳入医保前每针的价格约为1300元。2021年,该药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价格降至283元/支,其年用药费用因此降至万元以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尤其在院内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赛诺菲/再生元的(波立达),在纳入医保前的售价约为1150元/针。2021年同样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价格为290.7元/支,降价后患者负担显著减轻,年用药费用亦降至万元以内,与依洛尤单抗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

法伯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上述两款PCSK9抑制剂产品放量速度显著加快,2021至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223.1%和699.5%。此外,波立达在县域医院的份额占据优势。

而随着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信必乐)的获批上市,2024年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中,PCSK9抑制剂的竞争愈发激烈,并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托莱西单抗(信必乐),作为首个国产PCSK9抑制剂,在纳入医保前其定价约为1388元/支,年治疗费用接近3.6万元;其给药周期设有2周、4周、6周三种灵活方案,最长可6周用药一次,在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24年成功纳入医保后,价格降至低于300元/支,年治疗费用低于3600元(按4周/次),仅为瑞百安和波立达的一半左右。

从竞争格局来看,2025年《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必将纳入更多国产PCSK9抑制剂,比如康方、君实、恒瑞等。这类国产药物凭借价格优势和本土化供应链,将迅速占领胆固醇管理的医保报销市场。

相较之下,波立达作为原研药,其定价难以与国产产品相匹敌。而从创新机制来看,诺华全球首款siRNA超长效降脂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通过小干扰RNA(siRNA)技术,精准靶向肝脏细胞内的PCSK9 mRNA,从源头阻断PCSK9蛋白的合成,且一年仅需2针。

其次,是全球供应链挑战,原料供应不稳定。

“告知函”明确提到 “受全球原料供应形势紧张的影响,波立达在中国市场正面临供应方面的挑战”。

PCSK9抑制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其生产流程与传统化学药API截然不同,主要特点包括: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质量控制严苛。

其原料药供应呈现高度集中化、技术封闭性特点。而原研企业比如赛诺菲等原料药主要由依赖自有生物药生产基地供应,核心工艺严格保密,极少对外授权。若全球供应链(如关键原料生产、物流运输)出现波动,会直接导致波立达的产能不稳定,难以持续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最终影响其在华的商业可行性。

再次,企业战略升级,聚焦创新管线与新领域。

此举并非意味着赛诺菲退出中国心血管市场。赛诺菲表示,正在“优化心血管市场的策略及心血管管线”

一方面,赛诺菲收购了箕星药业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及商业化aficamten(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的权益。该药物针对更细分的心血管领域,具备更高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赛诺菲引入了维亚臻的在研同类首创RNA干扰(RNAi)治疗候选药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Plozasiran)的大中华区权利。

维亚臻是一家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小核酸药物治疗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四种Arrowhead公司在研心血管代谢候选药物。

通过“老产品退市+新产品补位”的策略,赛诺菲优化了在华心血管产品线,聚焦于更具增长潜力的创新领域。

而加速aficamten等创新产品的商业化上市,亦意味着赛诺菲将集中核心资源(包括资金、团队及渠道)投向新产品,相应减少对波立达的投入,并最终停止其推广。

早在2023年底,赛诺菲就陆续传出了一系列心血管产品线在内的裁员消息。

2023年12月15日,赛诺菲中国和上药控股宣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重点疾病领域进行全渠道、全国范围内的合作;赛诺菲的多款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的产品,将基于上药控股的营销服务体系进行推广。

2024年底,赛诺菲内部邮件宣布包括普药事业部心血管和糖尿病两大部门架构调整,心血管部门停止推广波立达和旨立达,最后工作日定在2025年1月31日。

目前,旨立达已转交上药推广,波立达则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从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表现的角度审视,波立达的市场空间遭到了进一步的压缩。对于赛诺菲来说,停止波立达的推广不仅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还能集中资源,全力推动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落地。

这一举措同时也反映出跨国药企在华的“创新药换血”战略趋势。

02

消失的原研药们

MNC下阶段比拼在创新

近年来,“原研药”(特别是已过专利期者)退出中国市场的现象愈发普遍。那些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产品在集中采购中成功中标,对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市场份额的冲击不容忽视。

“集采无新药,新药不集采”;集采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在相同质量条件下实现价格最优。针对未入选品牌的高昂价格,各地医保局积极与企业协商,力求实现适度降价,以缩小与中选价格的差距,从而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据法伯院内渠道数据统计,分析前八批集采品种可知,2023年外资企业的总销售额较集采前下降了近60%。

据医保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在我国再注册,其中不乏过去临床常用的知名药品。如,GSK的乙肝药阿德福韦酯片(贺维力)、礼来的盐酸托莫西汀胶囊(治疗多动症)以及抑郁症药物“百忧解”分散片等。辉瑞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抗感染)撤网。

而这背后,跨国药企在中国的角色已然发生了显著转变。

随着中国药企创新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MNC必须将更多资源投向创新领域以保持竞争力;原研药的盈利能力逐渐减弱,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实现盈利,或许将成为这些MNC新的增长路径

以降脂类药物为例,从早期的他汀类药物,到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药物,再到新型PCSK9抑制剂,以及目前的siRNA药物(一年注射两次)等,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其中,寡核苷酸疗法(包括siRNA药物)因其长效性,可显著简化患者的血脂管理流程,已成为当前降脂类药物的新趋势。目前,全球已有20多款临床在研产品。

例如,赛诺菲最新布局的siRNA疗法plozasiran,今年1月Arrowhead已向FDA提交了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此外,该产品在中国也已提交上市申请,并纳入优先审评。

除了已获批的诺华外,其他有力竞争者还包括礼来的siRNA疗法lepodisiran,其2期研究数据显示,在血清Lp(a)浓度较高的患者中,该产品能有效降低Lp(a)浓度,效果维持至少1年。同期,安进在《JAMA Cardiology》发表了其靶向载脂蛋白(a) [ApoA]的siRNA疗法olpasiran的2期临床数据,显示每12周给药一次,高剂量组在治疗36周时Lp(a)降低超过90%,效果持续至48周。

再比如,此前有消息称,诺华中国区的眼前节产品已初步确定剥离,将由上药接手;同时,两个重磅眼后节产品——雷珠单抗和布西珠单抗也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5年,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前,外资药企就选择出售边缘原研药资产,或与中国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2015年1月,诺华与康哲药业签署战略协议,向后者出售旗下两款原研药“兰美抒片”和“溴隐亭片”在中国市场的资产,成为首宗本土药企收购外资药企在华原研药的案例

2025年5月26日,上药控股与诺华中国区正式签署多款眼科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更多患者能够及时使用优质药物。上药控股也借此机会开始开拓眼科细分市场。

而与此同时,5月27日,诺华宣布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单抗倍优适®(布西珠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适应症。

作为全球首个用于眼科的人源化单链抗体(scFv)药物,倍优适®凭借其超小分子(26kDa)、高浓度创新优势,精准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相比于上一代产品实现强效控制积液、延长治疗间隔等治疗突破。

不破不立,或许率先转向下一代竞争的MNC能够更有效地抢占先机。

而对于创新药上市首发定价,最新政策也迎来利好。

7月31日,央视新闻报道,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这是自去年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征求意见之后,国家医保局首次公开“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已在政策层面建立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在上述报道中表示,“我们支持高水平的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实际上就是比较满意的一个价格水平”,并提出“对于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