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十一批,光脚企业彻底没戏了?
产业资讯 药社通 2025-08-09 8

风口过去,裸奔的人先感到冷。

集采刚启动的那几年,是光脚企业的高光时刻。规则很简单,谁价低、动作快,谁就能上桌分羹。靠着猛冲猛打,不少没有积累的小企业,在巨头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那是一个低价换市场的时代,一个拼速度、拼胆量的窗口期。但窗口总会关闭。

进入第十批,局面急转直下。集采政策开始明显收紧,对B证企业的限制被正式写入规则,质量、合规、生产能力成了必考项。低价优势越来越难转化为实际份额。门槛变高,机会变少。

而第十一批,更是从源头改了游戏规则。最终标书还没出,优化集采规则意见稿就已经出了三轮。

其中始终未变的也是最核心的一条是——“按厂牌报量”。

图源:医保局报量培训会

01

按厂牌报量?

这条规则在昨天的报量培训会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按厂牌报量,说起来很简单,但对行业影响堪称颠覆:

医院报量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后续能拿到的供应量。拿到足够报量的厂牌,虽然还要经过竞价,但市场份额已经占了先机;反之,那些报量少的品牌,即使竞价报价再低,也很难再撬动市场。

这一点,对光脚企业来说,近乎致命。

据业内人士判断,医院的报量选择大致会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仿制已经竞争相对充分的药品,医院应当倾向于优先选择“此前使用过、销售量相对大、较为信任的仿制品牌”,且为避免后续选择,大概率选择不会超过两家。

第二种,仿制竞争不充分、原研长期独占的药品,如达格列净,医院大概率不报厂牌,或仅象征性报原研。

作为医疗机构,自己选择哪家品牌,后台一清二楚。如果贸然选择一家新上市的品牌,后续一旦出现问题,是否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要么按照真实情况选择大概率能中选的仿制品牌,要么就不要按品牌报,或许是最稳妥的解法。

但无论哪种情况,光脚企业都很难上牌桌。原研可以拿集采剩余市场,仿制品牌可以靠着这些年的积累拿到医院报量,而新品牌就还是只能靠拼价,而价格太低既要声明成本,中选了还不一定能换到多少实质市场。

没有积累、没有市场、没有资源的企业,连“赌一次”的资格都快没有了。

光脚企业,压力越来越大。在集采价格已经充分压缩的背景下,靠极限报价逆袭的机会,本就不多,如今连报量门槛都变高了,想靠单品突围,难度更大。

02

大企业:开始行动了

而与此同时,那些有资源、有积累的大企业呢?

这一规则对其无疑是个利好。未来只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成为“被报量”的首选,这肯定是唯一首选的方向。

事实上,正值十一批报量期间,那些大企业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据媒体爆料,某药企为动员医疗机构十一批报量选择该品牌产品,发了一个《关于第十一批国家集采品种报量工作的推荐函》,函里明确推荐自家产品,直接写出:

“本次我司参与勾选的产品,均为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无委托生产情形),这些产品生产工艺成熟,质量体系完善,供应链保障有力,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充分满足临床需求。敬请贵院领导,放心选择xx产品。”

这个文书算是一个自荐的广告,意思也很明确,希望报量的时候能够得到额外的关照。这个文书本身没什么不当的地方,但可想而知,当一家企业开始行动,整个行业都会随之暗流涌动。

那么在这种态势下,对于小企业、新产品来说,日后要想入场,只会越来越困难,未来能抢到的未中选量只会越来越少。

以前集采市场,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这样下去,反而可能让穿着鞋的越跑越快,光脚的只剩原地打转。

“未来该怎么立项?”

“市场上很多仿制品牌的品种还要不要做?”

“是否要避开红海,专注冷门、小众、独家?”

“怎么从一开始就打品牌、建渠道、铺信任?”

立项、定价、做量,这些基本问题,企业都要重新思考了。


您可能感兴趣
十一批,光脚企业彻底没戏了?
十一批,光脚企业彻底没戏了?
产业资讯 药社通 2025-08-09 8
下一个修美乐藏不住了
下一个修美乐藏不住了
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08-0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