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传出医药巨头诺华(Novartis)与抗体偶联寡核苷酸(AOC)领域先驱企业 Avidity Biosciences (RNA.US)启动潜在收购洽谈,旨在通过扩充管线强化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核心布局。市场迅速对此消息做出反应:Avidity 股价在周三大涨 26.14% 至 48.26 美元,市值攀升至 58.17 亿美元。
作为 AOC 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Avidity 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成熟的技术平台与临近商业化的 AOC 管线矩阵。 历经多年技术验证后,公司即将进入成果收获期,计划未来 12 个月内提交三款 AOC 疗法的上市申请。
此前,其技术价值已获行业包括巨头在内认可:2019 年,礼来就 Avidity 专有 AOC 技术平台达成高达 4.4 亿美元的合作;2023 年,百时美施贵宝再度携手 Avidity,就 AOC 技术开发多款针对心血管靶点的创新药,潜在总价值高达 23 亿美元; 2024 年,Avidity 再获多家大型投资公司参投的 4 亿美元私募融资,多重资本动作印证行业对其 AOC 技术的长期看好。
AOC 价值凸显
国际领跑与国内追赶并行
AOC 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解决小核酸药物递送难题:其借鉴抗体偶联药物(ADC)的设计理念,通过将寡核苷酸(siRNA、PMO、ASO 等)与抗体偶联,实现小核酸在肝细胞以外的肌肉、神经等广泛组织中的精准靶向递送,打破传统小核酸药物的组织局限性。
▲AOC 结构示意图
这一技术潜力推动市场快速扩张,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 360i Research 报告,AOC 市场规模预计将以 8.89% 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到 2030 年将达到 52.6 亿美元。
作为 AOC 领域的技术标杆,Avidity 聚焦肌肉递送技术平台持续迭代,通过优化靶向端(覆盖抗体、环肽、脂质等载体)与 siRNA 修饰端,显著提升递送效率并延长基因沉默持续时间。 临床数据显示,其新一代肌肉靶向 AOC 已实现突破性疗效,为多组织拓展奠定基础。 目前,Avidity 已有 3 款管线进入3 期临床阶段,商业化进程领跑行。
上市计划时间最近的是 Del-zota,一款针对 DMD 外显子 44 的 AOC 疗法,公司计划最晚于今年底前向 FDA 提交加速批准申请,预计明年上市。
根据之前公布的Ⅰ/Ⅱ期临床 EXPLORE44 顶线数据,Del-zota 抗肌萎缩蛋白生成平均达正常水平的 25%(最高 58%),肌酸激酶水平较基线下降超 80%,骨骼肌递送效率显著提升。
据该公司称,这一效果在目前正在开发的外显子 44 号突变 DMD 疗法中前所未有。如果监管顺利,Del-zota 将是首款上市的 AOC 药物。
今 7 月,Avidity 已经启动了 Del-desiran 针对 1 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DM1)的 Ⅲ 期临床试验 HARBOR 已完成患者入组,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 Ⅲ 期临床的 AOC。公司预计于 2026 年第二季度公布其顶线数据,并在 2026 年下半年开始提交上市申请。
最后一款上市计划的 AOC 为 Del-brax,其靶向 DUX4,被开发用于治疗肱肌营养不良 (FSHD)。此前,FDA 已确认将其 FORTITUDE 临床数据作为加速批准的依据,该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工作已于 2025 年 3 月完成,预计在 2026 年第二季度发布初步顶线数据,并于 2026 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
国际赛道中,AOC 技术的临床价值持续验证。另一家 AOC 龙头 Dyne Therapeutics 也报告了史无前例的临床数据(DYNE-251),并且也披露了其两款 AOC 的上市计划(加速批准申请),一个是在 2026 年初向 FDA 提交 BLA —DYNE-251,一个是在 2026 年底向提交—DYNE-101。目前,Tallac Therapeutics、Gennao Bio 等国际 Biotech 聚焦实体瘤等适应症,形成多维度研发格局。
国内企业目前处于追赶阶段,迦进生物是国内 AOC 先驱企业。其核心管线
CGB1001针对 DM1,是一款 ARC 平台 + DMPK siRNA的抗体-siRNA偶联药物,有机会成为国内首款针对DM1的疾病修饰疗法。
ARC平台基于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高亲和力,高选择性 TfR1 专利抗体,对标Avidity 的 13E4 抗体,主要用于靶向肌肉递送小核酸药物。此外,正在开发中的管线 CGB1003(ARC 平台 + MSTN/ACVR2 siRNA 用于增肌)及 CGB1004(ARC 平台 + DUX4 siRNA 用于 FSHD)等创新药管线,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 3 月,佑嘉生物与阳光诺和达成开发 AOC 药物合作,旨在将抗体的靶向递送能力与 siRNA 的基因沉默效应相结合,并以精准调控脂肪代谢与肌肉合成关键靶点。
去年 10 月,成都先导与盛世君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融合双方拥有的万亿级 DNA 编码化合物库 (DEL)、完整的小核酸药物发现生产平台和三千亿级生物药物分子库,共同对外提供 AOC 的研发服务,加速 AOC 疗法开发进程。
随着 2026-2027 年首批 AOC 药物预计上市,该技术将正式从临床验证进入商业化阶段,为遗传性肌肉疾病等难治性疾病提供全新治疗范式。
在这一进程中,上游供应链的技术支持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在今年年初,国内行业先锋、核酸领域的深耕者--兆维科技,也在小核酸赛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位于上海奉贤的小核酸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从临床到商业化的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该生产基地拥有包括多台OligoPilot™ 和 OligoProcess™10-1800 mmol 寡核苷酸合成仪在内的先进设备,共设计有 48 条柔性产线,具备「吨级」的小核酸原料药生产能力,能够实现从克级到吨级、从小试到全球上市的一站式无缝放大,且生产工艺可实现 API 纯度达 98%。再配合其全面的数字化体系,可协助客户企业在 IND 申报过程中做到「放行速度快、放大不折腾,审计不担心」,全面加速药物开发进程!
偶联与递送双维度构建核心壁垒
当下,AOC 研发的核心突破集中于偶联技术优化与递送系统创新两大维度,二者共同支撑其超越传统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潜力。
一方面,抗体与寡核苷酸的高保真偶联是 AOC 开发的首要挑战,早期随机偶联因产物异质性高、活性波动大制约临床转化。 近年来两大技术方向实现关键突破:
位点特异性偶联:通过工程化抗体(引入非天然氨基酸)或点击化学技术,实现定点、定量偶联(药物抗体比率 DAR 可控)。 例如迦进生物采用的定点偶联工艺,将产物收率从传统随机偶联的 20%-30% 提升至 70% 以上,同时显著优化药物均一性与抗原结合力,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无连接子偶联:直接修饰抗体结构以避免外源性连接子引入,从源头降低免疫原性风险。作为首个无 linker 的 AOC,Gennao Bio 的 GMAB-7001 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不仅长期提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并且可穿透中枢神经系统,将颅内肿瘤负担降低 50%,并防止脊柱转移。
另一方面,寡核苷酸在胞内释放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内吞路径优化和内体逃逸设计逐步解决。
高内吞抗体靶向:选择高内吞效率的抗体靶点(如转铁蛋白受体 TfR1)是递送基础。 Avidity、Dyne 等头部企业均采用此策略,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 AOC 便通过靶向 TfR1 递送 siRNA,初步数据显示可显著降低 DM1 患者肌肉中病理性 RNA 水平,验证了肌肉组织靶向的可行性。
智能连接子赋能胞内释放:引入pH敏感型或蛋白酶可切割连接子,促进溶酶体释放。
Gennao Bio 则另辟蹊径,开发了其专有非病毒 GMAB 平台,使用新型细胞穿透抗体可特异性将核酸载荷递送至目标细胞,无需依赖传统内吞途径。
未来趋势:
技术迭代驱动从罕见病向多领域跨越
AOC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进阶之路虽仍面临挑战,但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正为其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三大技术趋势将成为突破瓶颈的核心方向:
1. 下一代递送系统:通过纳米颗粒偶联、外泌体载体等创新,进一步提升组织穿透性; 2. 多模态 AOC: 整合诊断成像探针与治疗功能(如 siRNA 联合免疫激动剂);3. 新靶点拓展:聚焦非内化抗原的双抗 AOC 设计。
这些技术突破将推动 AOC 成为继 ADC 之后下一代抗体偶联技术的主流形态,逐步向肿瘤、CNS 疾病等更大市场空间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