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济神州在2025年半年度财报中宣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时,外界看到的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转折,更是中国Biotech用15年时间,完成从"实验室创新者"到全球肿瘤治疗领域标杆企业的战略转型。
这场跨越的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命题:一款药如何在全球市场持续领跑?一家企业怎样用研发体系突破"内卷陷阱"?中国创新药又该如何定义"全球竞争力"的新标准?
从实验室走到全球药房
如果说创新药研发是"从0到1"的科学突破,那么全球商业化就是"从1到N"的商业奇迹。
对大多数中国Biotech来说,这一步曾被视作"不可能的任务"——全球TOP20药企在创新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FDA、EMA的监管门槛像道"玻璃天花板",甚至连药品包装上的说明书,都要符合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
但泽布替尼偏要"拆墙"。
这款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从立项时就带着"全球基因":研发团队核心成员100%拥有国际药企研发经验,临床试验直接对标全球金标准,甚至在早期就规划了中美双报的注册路径。
2019年,泽布替尼成为首个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抗癌药;2021年3月即获加拿大卫生部批准;2022年9月欧盟获批速度创BTK抑制剂最快纪录。
到2025年,泽布替尼在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已突破17.3%——这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是从研发第一天就埋下的全球种子。
这种全球思维有多重要?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就像开连锁奶茶店,有人先在老家卖爆再想扩张,结果发现不同城市的口味偏好、供应链、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而百济神州从"选址"时就调研了全球主要市场的"口味",针对欧美CLL高发人群设计头对头试验,按FDA/NMPA双标准建设生产基地——所以当它带着泽布替尼走向世界时,不是试水,而是精准落子。
厚植研发能力
创新药的另一个"死亡陷阱"是:砸钱做研发≠有好产品。
全球每年有超1万款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但最终获批的不足10%。对Biotech来说,研发效率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如何用更少的钱、更短的时间,推出更多高质量药物?
百济神州的答案是"把研发做成可复制的系统"。
传统Biotech像"手工作坊",依赖个别科学家的灵感;而百济神州更像"医药界的华为",搭建了一套从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到临床开发的工业化研发体系。
比如,它的全球研发中心覆盖多个国家,临床前研发团队达1200+人;建成包含超4000个BTK抑制剂衍生物的化合物库,通过AI辅助筛选技术将先导化合物发现周期缩短;自建全球临床团队,实现从试验设计到患者入组的全流程自主运营。
这种效率体现在哪里?
看管线梯队就明白:目前百济神州有47款在研药物,其中13款进入临床后期,覆盖血液瘤、实体瘤、免疫疾病三大领域。
最受关注的BCL2抑制剂BGB-11417,在针对R/R CLL的II期研究中,联合泽布替尼的总缓解率(ORR)达99%;BTK CDAC(BGB-16673)则针对泽布替尼耐药患者,其I/II期数据显示对耐药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8%,填补了治疗空白。
这些管线不是碰运气的散点布局,而是围绕"肿瘤+免疫"核心领域,构建的阶梯式产品矩阵——就像下围棋,既有"大龙",又有"棋子",形成攻守兼备的势能。
从中国Biotech到全球Biopharma
在医药行业,Biotech和Biopharma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前者像发明家,靠1-2款创新药证明技术能力;后者像行业领导者,具备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甚至能定义全球医药的游戏规则。
百济神州的跨越,本质上是能力边界的扩张。
过去,中国Biotech常被贴上"License-out"的标签——把研发的新药卖给国际大药企,赚点"技术授权费"。
但百济神州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自己做全球商业化。
它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商业化团队,其中美国团队由前辉瑞中国高管领衔,欧洲团队深度参与当地医保谈判,中国团队则主导带量采购下的市场策略。
这种"本地化作战"的能力,让泽布替尼凭借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依然快速抢占市场。
这种能力还体现在全产业链掌控。
百济神州不仅自建符合FDA/EMA标准的全球生产基地,还布局原料药合成、制剂生产、冷链物流全环节。
其广州基地的连续流生产技术使API(原料药)成本降低,省去跨境分装环节,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
这种"垂直整合"模式让它在面对供应链波动时具备抗风险能力。
全球坐标系重构
当百济神州在2025年Q2实现4.5亿元归母净利润时,这个数字背后是更深层的产业变革。
中国创新药企首次证明,自主研发的复杂分子药物能在全球主流市场持续造血;首次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商业落地"的完整生态;更首次以"中国方案"重新定义血液肿瘤治疗标准。
这些突破不仅是单一企业的里程碑,更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产业从"技术追赶"到"生态引领"的深层跨越。
毕竟,医药的本质是跨越生命的边界,而最好的创新,注定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