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艾伯维的第二增长引擎
产业资讯 药智网 2025-09-02 7

近日,艾伯维宣布将以最高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ilgamesh Pharmaceuticals的核心资产Bretisilocin(GM-2505)。该药物是一种兼具5-HT2A受体激动剂和5-HT释放剂型的新型化合物,目前正处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2期临床阶段。

从偏头痛药物到帕金森新药,再到如今的抗抑郁新药,艾伯维正通过多项收购与研发合作,积极构建其神经科学治疗版图。

01

新型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长期面临“治疗手段滞后于临床需求”的困境。传统一线治疗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虽应用广泛,却存在缺陷,比如起效极慢,通常需要2-4周才能显现初步疗效。虽然迷幻化合物尤其是5-HT2A受体激动剂已显示出快速起效的抗抑郁效果,但是存在致幻时间过长的问题,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和管理便利性。

Bretisilocin作为新一代迷幻化合物,是一款5-HT2A受体激动兼5-HT释放剂,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5-HT2A受体激动剂,Bretisilocin能迅速激活前额叶皮层中的神经可塑性通路,促进神经元连接重建,从而实现快速起效;另一方面作为5-HT释放剂,它可持续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维持长期治疗效果。这种“快速起效+持久获益”的组合,正是当前抑郁症治疗领域最迫切需要的特性。

近期公布的2a期临床顶线数据进一步验证了Bretisilocin的治疗潜力,结果显示,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单次服用10毫克Bretisilocin后第14天,MADRS抑郁评分较基线降低21.6分,显著优于低剂量阳性对照组(下降12.1分,p=0.003)。药物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02

为何押注CNS

事实上,收购Bretisilocin并非艾伯维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CNS)的“一时冲动”,而是其近几年持续加码CNS领域的战略延续。

从2019年豪掷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Allergan),到2021年以300亿美元收购Neurocrine Biosciences补充神经管线,再到2023年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艾伯维在CNS领域的投入已累计超千亿美元。这种“大手笔”背后,是艾伯维应对行业挑战、寻求增长突破的必然选择。

具体而言,艾伯维的布局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其一,CNS领域巨大的市场需求与疾病负担。以抑郁症为例,据WHO 2023年统计,全球约有2.8亿患者,成年人患病率约5%。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全球CNS患者基数庞大,多数疾病缺乏根治手段,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需求刚性极强。据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全球抗抑郁药市场预计从2022年的145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5%,仍处于稳步扩张阶段。

其二,高回报潜力的驱动。CNS药物研发失败率高,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失败率高达99.6%,因此被行业称为“研发黑洞”。但“稀缺性”恰恰造就了“高回报”的行业逻辑,一旦成功上市,往往回报也可观。例如强生的抗抑郁鼻喷雾剂Esketamine,具有起效快的特点,突破了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瓶颈,其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7.34亿美元,同比增长48.1%。

其三,专利悬崖压力。如果说市场潜力与高回报是“拉力”,那么核心产品的“专利悬崖”则是艾伯维布局CNS的“推力”。作为艾伯维曾经的营收支柱,自免药物Humira(阿达木单抗)巅峰时期年销售额超210亿美元,一度占据全球处方药销售额榜首,但2023年专利到期后,生物类似药的“围剿”让其销售额断崖式下滑——2025年上半年,Humira销售额仅为23.01亿美元,同比降幅达54.7%,昔日“药王”的光环不再。

尽管艾伯维通过自免领域的两款新药Skyrizi和Rinvoq弥补了部分缺口,但单一治疗领域的过度依赖使公司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也可能直接影响公司整体营收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艾伯维的当务之急,而CNS领域的高增长潜力,恰好成为其战略转型的最佳选择。

正如艾伯维现任CEO Robert A.Michael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豪言:“我们期待明年成为业内最大的神经科学公司!”

03

构建CNS帝国

曾被视作“研发黑洞”的CNS领域,近年来在精神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研究中逐渐迎来突破。诸如强生的Esketamine、百时美施贵宝的KarXT等创新机制药物成功上市,重新点燃了大药厂对该领域的热情。

艾伯维也不例外,通过“精准收购填补空白+自研推进管线纵深”的组合拳,逐步搭建起覆盖抑郁症、偏头痛、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适应症的产品矩阵。

早在2019年,艾伯维以6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艾尔建,获得多款神经科学产品,如偏头痛药物BOTOX、Ubrelvy和抗抑郁药Vraylar,这些产品如今已成为艾伯维CNS业务的核心支柱。重磅药物Vraylar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I型抑郁和重度抑郁三大适应症的获批,驱使其销售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加13.5%至16.65亿美元;兼具“医美+CNS”双重属性的药物BOTOX收入17.94亿美元,增长14.9%;口服CGRP受体拮抗剂Ubrelvy销售额达5.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艾伯维还有一款偏头痛药物Qulipta,该药物于2021年9月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专门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而开发的口服速释片,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为4.6亿美元,增速达63.6%。Ubrelvy与预防类CGRP药物Qulipta形成组合,共同撑起艾伯维偏头痛赛道的营收。

若说收购艾尔建是艾伯维在CNS领域“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那么后续的战略布局则显示了艾伯维在CNS领域长期押注的决心。2021年以300亿美元收购Neurocrine Biosciences,2024年再以14亿美元将Aliada Therapeutics收入麾下,借此将覆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多条核心管线纳入囊中。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持续夯实了艾伯维的CNS管线厚度,更推动其向“难治性CNS疾病”的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此前,艾伯维曾因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难度过高退出该领域,而收购Aliada Therapeutics这一举动被业内视为艾伯维“重返阿尔茨海默病赛道”的关键动作。此次收购,艾伯维不仅获得了Modular Delivery(MODEL)平台,该平台能够设计穿越血脑屏障的治疗药物,还获得了基于该平台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AD)候选药物ALIA-1758,这是一款通过TfR将靶向焦谷氨酸化淀粉样蛋白(3pE-Aβ)抗体运输穿越BBB的在研AD疗法

要知道,98%以上的小分子药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药物都无法穿透血脑屏障,艾伯维收购Aliada,这一技术无疑为艾伯维在AD、帕金森病等脑部疾病的研发中构建了“技术壁垒”。

在帕金森病领域,艾伯维也有新进展。

2024年10月,FDA批准其Vyalev(foslevodopa/foscarbidopa)上市,这是首款用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24小时左旋多巴皮下输注疗法。该药物通过便携泵持续给药,可将左旋多巴血药浓度维持在稳定水平。2025年上半年,Vyalev的销售额达1.61亿美元,增速超过100%,成为艾伯维CNS板块增速最快的药物。

艾伯维的另一款帕金森药物Duodopa,上市已超过20年,称得上是“老药”了。因受“新药”Vyalev的冲击,Duodopa上半年销售额下滑15.2%至1.93亿美元。这种“新老交替”的态势,不仅验证了艾伯维自研管线的竞争力,也为其帕金森病领域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此次艾伯维以12亿美元收购Bretisilocin,堪称其CNS治疗管线矩阵的关键拼图。这一收购不仅为艾伯维的管线新增了一款兼具“快速起效”与“持久疗效”双重优势的抗抑郁候选药物,更显著强化了其在抗抑郁治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强生Esketamine(NMDA受体机制)等制药巨头的其他机制的抗抑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当然,艾伯维的CNS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收购Cerevel所得的精神分裂症药物Emraclidine在2期研究中未达到主要终点,这一挫折也促使公司在早期临床策略上更加审慎。在2025年JPM大会上,艾伯维坦言将在早期项目中更加注重数据验证和风险平衡。

04

结语

CNS领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血脑屏障限制等因素,成为药物研发的高风险地带。然而,巨大的医疗需求与市场潜力仍吸引着艾伯维等巨头持续加码。

此次收购Bretisilocin,不仅是其抗抑郁管线的重要补充,更是向外界释放出坚定布局精神疾病领域的信号。

2025年上半年,艾伯维CNS板块营收达49.65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17.26%,同比增速20.3%,显著高于自免板块的12.6%,是艾伯维增长比较稳健的业务板块。按照这一增速,CNS板块有望在2025年全年突破100亿美元营收,正式成为艾伯维继自免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您可能感兴趣
1个月卖出5.2亿元,创新药新星升起
1个月卖出5.2亿元,创新药新星升起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Invest 2025-09-02 6
全能型中国Biopharma,站上新台阶
全能型中国Biopharma,站上新台阶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09-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