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CXO下半场:谁在裸泳?
产业资讯 建国路128号 2025-09-03 17

2025年夏天,当中外CXO巨头们交出史上最亮眼的中报,股价也随之狂欢时,长期跟踪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却慢慢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药明康德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大涨24.2%,调整后净利润更是飙升44.4%,股价应声触及19个月新高。大洋彼岸的同行们也不遑多让,ICON股价在业绩超预期后暴涨超过20%,IQVIALabCorp也分别录得15%和8.4%的惊人涨幅。

然而,狂欢是短暂的。高涨过后的股价,很快便陷入了持续的震荡与盘整。

资本市场似乎得了一种“人格分裂症”:一边是实打实的创纪录业绩,另一边却是对未来挥之不去的忧虑。考虑到全球生物技术融资在2021年高点后持续收紧,早期项目融资在2025年7月更是跌至冰点;再考虑到悬而未决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高悬在中国CXO企业的头顶。大家发现,这份看似完美的成绩单,更像是对过去两年融资热潮的滞后兑现。

于是,那些见证了CXO黄金时代的人们,也纷纷发出感叹:那个闭着眼睛就能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

-01-

财报向左,股价向右

早在2025年初,当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M)上,CXO的管理者们还在描绘行业的光明前景时,市场的紧张情绪其实已在悄然酝酿。

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博弈让全球医药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从一个政治术语变成了企业的必答题。另一方面,虽然“降息”的预期已经预演了N次了,但美联储的利率直到如今仍旧在4-5的“高位区间”,全球性的融资寒冬依旧没过去,而这也持续打击CXO的核心客户群——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迫使它们勒紧裤腰带,砍掉早期研发项目。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未影响到年中业绩的集体井喷。

无论是国内的药明康德,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长24.2%,并顺势将全年指引上调至13%-17%。还是海外龙头LabCorp第二季度总收入增长9.5%,调整后每股收益(EPS)增长10.4%,双双超出预期;IQVIA第二季度收入首次突破4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并上调了全年收入和EPS预测。

这背后,是过去几年行业高歌猛进的惯性使然。

2021-2023年生物技术投资热潮中启动的项目,如今正进入关键的执行和交付阶段,变成了CXO们账上实实在在的收入。

同时,一些高景气赛道,比如GLP-1减肥药带动的多肽/寡核苷酸(TIDES)业务,成为了拉动增长的超级引擎。药明康德的TIDES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暴增141.6%,堪称印钞机。

但相较于能持续把BD故事讲下去的创新药,资本市场仍旧未完全拥抱CXO这个昔日的创新药的β。

分析师们指出,尽管业绩出色,但这些只是一些“押中热门分子”的代表性公司的专属,在整体CXO层面,市场情绪依然“紧张”。

逻辑很简单:当前的业绩是“滞后指标”,它反映的是过去的成功;而市场的波动是“领先指标”,它正在为未来的风险定价。

市场并非质疑CXO们的执行能力,而是在质疑它们未来客户管线的健康状况:无论是全球各头部CXO公司减小的资本开支,还是员工数量增速的放缓甚至变负,都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过了此前高歌猛进的阶段。

-02-

订单里的魔鬼细节

如果说财报是CXO的“面子”,那么在手订单就是“里子”。乍一看,这个“里子”也相当光鲜。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各大龙头的在手订单均处于历史高位,为未来一到两年的收入提供了极强的确定性:药明康德在手订单高达566.9亿元人民币,同比猛增37.2%。IQVIA积压订单达到321亿美元,同比增长5.1%。LabCorp (生物制药部门)积压订单为8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

这庞大的订单存量,如同巨大的压舱石,让CXO这艘巨轮在风浪中显得格外稳健。IQVIA甚至能明确预测,其积压订单中的81亿美元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转化为收入。

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要真正看清一家CXO的健康状况,必须穿透总订单额的迷雾,去审视两个更敏感的指标:净订单出货比(Net Book-to-Bill)和订单取消率。

净订单出货比,即新增订单减去取消订单后与当期确认收入的比值,是衡量业务增长的“金标准”。高于1,意味着未来的业务储备在增长;反之,则在萎缩。

以ICON为例,其第二季度毛业务赢单额高达29.7亿美元,环比增长10.6%,表现强劲。但与此同时,订单取消额也高达9.09亿美元,导致其净订单出货比仅为1.02。

这意味着,它拼尽全力拿下的新单,才刚刚勉强覆盖掉当期完成的业务。

其管理层也在财报中坦承,“短期内,净订单将继续受到订单取消率上升和决策周期延长的挑战”。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庞大的在手订单代表的是“存量”,是过去的承诺;而净订单出货比代表的是“流量”,是未来可持续的新业务。

一家公司可能坐拥金山,但如果新增的活水仅仅与流出的相当,那它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而高订单取消率则更像一个警报,暗示着那些曾经雄心勃勃的生物技术客户,可能在签下合作意向后,因为融不到下一笔钱而被迫终止项目。

市场的两极分化,已经从这些“里子”指标中悄然开始。

-03-

谁能笑到最后?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便一目了然。

在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什么样的CXO企业能笑到最后?答案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体化平台和顶尖技术壁垒,二者必居其一,兼备者则为王。

过去,药企找CXO,可能像攒一台电脑,CPU、主板、内存条需要从不同厂商采购。而现在,它们更想要一台“品牌机”,从早期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最好由一个伙伴全程搞定。这就是一体化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一站式”服务,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就是为客户提供“全家桶”。

它极大地简化了供应链,减少了在不同供应商之间交接的风险和时间成本。 药明系公司和三星生物便是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其独特的“跟随分子”(follow the molecule)战略,本质上就是利用其CRDMO平台,让客户的研发项目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无缝流转,从而实现极高的客户粘性。

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系统内就有158个分子项目从发现(R)阶段成功“内部转化”为开发(D)阶段,这就是平台力量最直观的体现。当然,这并非中国公司的专利。赛默飞世尔旗下的PPD临床研究业务,也在推广其“360° CDMO与CRO解决方案”,旨在为客户提供从分子到市场的单一合作伙伴 。

如果说一体化是“广度”的比拼,那么技术专业化就是“深度”的较量。

在一些技术壁垒极高、需求又极其旺盛的细分领域,建立起绝对的领先优势,是构建护城河的另一条关键路径。

GLP-1类药物的现象级成功,让多肽与寡核苷酸(TIDES)的生产需求一夜爆发。药明康德旗下的TIDES平台,上半年收入同比暴增141.6%,在手订单增长48.8%。公司正疯狂投资扩产,计划到2025年底将其固相多肽合成仪的总反应釜体积增加到超过10万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卖产能”,而是在销售对一个高度专业化、进入壁垒极高的技术平台的“使用权”

细胞与基因疗法(CGT)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属于当下最复杂的治疗手段,其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设施和质控体系,难以被轻易复制。

在这个领域,谁能驾驭复杂性,谁就能掌握话语权。

LabCorp为其客户提供了超过80%的FDA已批准CGT疗法的支持;而三星生物则将在2025年启用一个独立的端到端ADC工厂,抢占先机。

当临床试验的成本和复杂性与日俱增,用AI和数据来降本增效,就成了一个强大的差异化优势。

IQVIA是此中高手,它利用自己的互联智能平台和医疗级AI,开发了超过50个AI代理,以简化从文献回顾到患者识别的流程,被行业咨询公司评为CRO中唯一的“生成式AI领导者”。

除了上述两种主流路径,市场上也出现了另辟蹊径的探索者,其中的代表,当属百奥赛图。它正在尝试从根本上改变CXO的商业逻辑,从一个“卖水”的服务商,转型为直接下场“淘金”的创新源头。 百奥赛图的核心战略是其“千鼠万抗”计划(Project Integrum)。

该计划依托其专有的、可产生全人源抗体的RenMice系列小鼠平台,大规模地开发和筛选潜在的抗体药物分子,形成一个庞大的、可供对外授权的“抗体分子资产库”。

简单来说,传统的CXO是等药企提出需求(“我们想开发一个靶点X的药”),然后提供研发服务;而百奥赛图则是主动出击,利用其技术平台优势,提前将成百上千个潜在药物分子开发到一定阶段(“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针对靶点A/B/C...的候选药物”),然后将这些半成品的“分子”授权给药企进行后续开发。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从卖“服务”转向卖“资产”。这使其商业模式更接近于一家Biotech,而非传统CRO。

它的收入不再仅仅是服务费,而是变成了项目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未来的销售分成,想象空间被极大拓宽。在生物医药融资寒冬、中小Biotech弹药不足的背景下。

百奥赛图这种为药企提供“现成弹药”的模式,其国内与海外业务均保持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百奥赛图的这种转型,与当下全球生物医药行业“BD驱动”的趋势的一种契合。

-04-

写在最后

CXO行业正从一个服务驱动的模式,演变为一个平台驱动、创新驱动的复合模式。

曾经,大家比的是谁的报价更低、谁的交付更快。未来,竞争的焦点将是谁能提供更无缝的一体化平台,谁在技术最尖端的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独门绝技,或者谁能像百奥赛图一样,成为创新的源头。

那些被困在中间,既没有形成平台优势,又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公司,将最容易受到市场寒冬和地缘政治双重压力的冲击。

对于身处其中的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而言,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需要重塑:不仅要看成本,更要看这个伙伴能否提供端到端的确定性,或者能否在关键技术节点上提供世界级的专业能力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时候将目光从庞大的在手订单总额,转移到净订单增长率和订单取消率这些更具前瞻性的指标上了。因为它们才是预警未来风险的、煤矿里的金丝雀。

CXO的牌桌上,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开始。


您可能感兴趣
17家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
17家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
产业资讯 药明康德 2025-09-03 10
抗体巨头 all in 小核酸
抗体巨头 all in 小核酸
产业资讯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 2025-09-03 8
癌王biotech,被资金疯抢
癌王biotech,被资金疯抢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9-0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