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的天平正在倾斜,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已然成为了全球制药巨头不可或缺的创新来源与战略伙伴。
仅今年上半年,全球制药巨头就已向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投入485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去年全年448亿美元的总和。IQVIA针对“中国对外医药合作”交易的专项分析揭示了这一惊人增长。
上半年达成61项交易,按当前节奏,全年交易数将大幅超过去年100项的纪录。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力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它们正在通过巨额投资获取“高效且具成本优势的创新来源”。
上半年61项合作,美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医药跨境合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据IQVIA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外医药合作交易已达61项,如若保持这一速度,将轻松超越2023年全年100项的纪录。
美国公司在这波合作浪潮中表现尤为积极。在61项交易中,37项由美国公司参与,占比高达61%,远高于2023年全年的37%。这一数据也在清晰表明,尽管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美国药企对中国创新力的认可与需求仍在持续提升。
另外,大型交易频繁涌现更加证明了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的信心。上半年共有16单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与2024全年持平;其中5单更超过3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仅3单。
“先轻后重”模式成为主流
IQVIA报告中指出,交易结构模式正趋于“先轻后重”。这种新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与跨国药企合作的重要特征。
中国药企通常在本土完成早期研究并拿到初步临床数据,而跨国药企则是等待项目风险降低后再追加投入。这种分段式合作模式有效平衡了创新与风险,让跨国药企能够以更加可控的方式接入中国创新链。
这种模式其实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也是有利的,可以在项目早期证明其科学价值与临床潜力,从而在后续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条款和更高的估值。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成为了中外医药合作的新基调。
根据IQVIA预计,如果这一势头延续,2025年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的交易数量将轻松超越去年全年签署的100项纪录。这种结构化创新合作模式正在为全球医药创新提供新动能。
肿瘤治疗持续领跑
自免与炎症领域快速升温
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仍然是最大热门,自免及炎症领域也在持续升温。这反映了全球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与药物研发方向的一致性。
IQVIA报告特别提到了辉瑞5月与三生制药的交易,称之为“上半年之最”。在这笔交易中,辉瑞先付12.5亿美元现金及1亿美元股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8亿美元,从而获得PD-1/VEGF双抗SSGJ-707的全球权益。
该药物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及妇科肿瘤,代表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最前沿方向。双特异性抗体技术正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口。
阿斯利康同样出手阔绰,上半年与和铂医药签署多项协议,总价值46.8亿美元,聚焦免疫及肿瘤多特异性抗体。大规模投资显示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物管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隐藏的竞争和警告
虽然地缘政治阴云不散,但根据IQVIA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跨境合作依旧活跃,并且在“短期内仍有望持续繁荣”。医药创新的全球化本质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张力正在显现。
前FDA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前不久在《JAMA》撰文发出警告,声称美国已濒临失去生物医学领先地位。“如果我们不能遏制生物医学创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就可能失去一项难以重新夺回的战略技术优势。”
戈特利布目前在美国企业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他的观点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战略界对生物医学竞争态势的担忧。
医药创新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前沿。中国通过多年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投入,已经开始在生物医学创新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总结
上半年37项中美医药合作交易,61%的占比,16单金额逾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医药创新格局的重塑。
中国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型正处于收获成果的阶段,跨国药企通过合作获取“高效且具成本优势的创新来源”,而中国公司则获得国际背书与持续现金流。
医药创新的全球化与合作共赢仍然战胜了地缘政治的割裂与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