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规模比淡马锡还大,offer比高盛、大小摩还抢手。
这家隐形资本巨鳄,正是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被称为全世界最大及最神秘的国际投资机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
当新加坡长线耐心资本与中国顶尖创新药企绑定,究竟意味着什么?
据香港联交所9月2日披露的文件,GIC于8月29日以每股均价12.7133港元增持和铂医药4022.2万股普通股股份,价值约5.11亿港元。
GIC的投资风格比侧重成长系的淡马锡更稳健,全面奉行长期主义,以20年年化投资回报率为核心业绩衡量指标。GIC两次参与长江电力定增,偏爱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类资产。
GIC入股,充分验证和铂已经具备长期主义的能力,成为全球抗体药物开发的基础设施(详见《重新定义和铂:抗体新基建之王》)。和铂独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平台,是下一代复杂分子的底层建筑和核心框架,平台优势铸就稳健的财务底座,为长期盈利提供稳定预期。
01
顶级机构看中什么?
不同于最初代表新加坡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的淡马锡,GIC自成立之初,肩负着让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保值升值,维系新加坡长期国运的使命。
GIC不辱使命,依靠长期复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投资机构之一,资产规模深不可测。据国泰君安预测,GIC资产规模超7000亿美元。
GIC可谓超级版伯克希尔,投资视角极长,不局限于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波动,以20年实际回报率为业绩衡量指标,实现长期资本积累和代际财富延续。长期主义也体现于人才的长期培养,52%的员工在GIC工作超过5年,30%的员工在GIC工作超过10年。据GIC于7月25日发布的《2024/25政府投资组合管理报告》,截至今年3月底的20年,在抵消全球通货膨胀影响后,GIC取得的年化实际回报率为3.8%。
中国优质创新药资产,是GIC眼中“具长期潜力的机会”。今年7月,GIC表示,“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政府部门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清晰明确,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预期。”
今年5月,恒瑞医药港股IPO,GIC作为最大的基石投资者认购2.68亿美元;8月,GIC增持基石药业8040万股,价值约6.35亿港元,持股比例由0.00%上升至5.49%。
现在,GIC又增持和铂医药,持仓比例由1.62%升至6.37%,最新持股数目为5397.7万股。
和铂拥有全球价值稀缺的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及其延展的一系列2.0版技术平台体系,堪称全球抗体药物开发的新基建,必然成为国际大机构重点配置的对象。
今年3月,阿斯利康以1.0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认购和铂医药的9.15%新发行股份,这一交易复现2007年再生元与赛诺菲的经典合作范式,构建跨越周期的生态联盟。
Harbour Mice®,成为全市场唯一获顶尖跨国药企及顶尖国际投资机构背书的抗体+、TCE及XDC开发平台,今年以来达成BD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收获两次长期战略入股。
至此,和铂的长期主义逻辑已坚如磐石。
02
还有多少隐藏技能?
与常规创新药企不同,和铂医药不能完全按公开的管线进行估值,因为大量临床前未披露靶点的管线已进入MNC交易清单中,并且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提供的也不是具体分子,而是用于开发前沿领域复杂分子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和铂仍有预期差,仍有隐藏技能和隐藏价值有待逐步发现。
今年中报,我们看见临床中后期核心项目巴托利单抗(HBM9161)、HBM9378 (TSLP单抗)、HBM4003(CTLA-4单抗)取得可喜进展,下一代复杂分子也揭开部分神秘面纱。
据国金证券统计,过去25年(2000~2025)全球创新药BD交易首付金额Top 20的门槛,已经惊人地提升到10亿美元。三生制药/三生国健就SSGJ-707双抗在2025年6月与辉瑞发生的BD交易,以12.5亿美元首付金额,跃升其中。中国创新药下一个10亿美元级BD首付很有可能在肿瘤(二代IO)、慢病(自免、减肥代谢)、CNS(中枢神经系统)这三大板块中诞生。
二代IO
2024年全球PD-(L)1销售收入超500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900亿美元,核心药物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二代IO作为迭代方案,可弥补部分MNC的专利悬崖,或作为潜在新进者的敲门砖。
从PD-(L)1单抗到PD-(L)1/VEGF及PD-(L)1/IL-2双抗迭代的潮流势不可挡,还有创新药企在IO 2.0疗法上进一步升级迭代,前瞻布局PD-(L)1三抗。
在和铂的管线布局中,二代IO包括PD-L1 x CD40双抗(IND已在中美获批)、PD-1/VEGF/未披露靶点三抗(预计2026年获批IND)、PD-(L)1/VEGF/未披露靶点/未披露靶点多抗(早期开发)。增效减毒是根本,和铂二代IO较现有PD-(L)1单抗拥有更好的PFS/OS,具备更好的安全性,联用ADC拥有击败标准疗法的潜力。
自免双抗/三抗
据医药魔方数据库,自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7日,国内发生Licence-out交易超过100条,总金额Top15交易管线主要集中在肿瘤及代谢两大领域。国内自免优质资产(双抗/多抗)有望被MNC逐步认知,很可能是下一个BD爆发的重点领域。
相比传统的自身免疫病药物与单抗药物,双抗/多抗自免药物通常有更好的疗效,在克服耐药性、降低剂量、毒性方面也有不错表现,但成药性面临挑战,双抗/多抗自免药物在免疫原性和疗效持续时间上存在劣势。
和铂HBICE®/HBICATM双抗平台在自免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从转基因小鼠中获得的全人源序列,充分降低了免疫原性风险,且具有出色的成药性;结构简化,分子量小,有利于半衰期、组织渗透、剂型等多维度优化操作。
和铂围绕新兴靶点TSLP形成梯度布局。HBM9378 (TSLP单抗)具有3-6个月超长效给药周期,可减少注射频率,且有皮下给药优势,极大提升用药便利性,中重度哮喘全球临床II期试验启动,慢阻肺国内获批临床。HBM7575是HBM9378的升级版,属于超长效TSLP双抗同类最佳分子,预计2025年底申请IND;J9003作为新一代FIC炎症性肠炎抗体疗法预计2026年中申请IND;R2006 (CD19/CD3 双抗)╱HBM7026 (BCMA/CD19/CD3三抗),基于全人源仅重链抗体技术和优化的抗CD3抗体开发,具有更安全、免疫原性更少和细胞因子风暴风险更低的特点。
减肥代谢双抗
和铂Hu-mAtrIx AI平台成功孵化2家旗舰Biotech:Élancé制药(减肥代谢)和Resilience制药(中枢神经系统)。
Élancé的产品管线包括多个双特异抗体临床前开发项目,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在改善减重效果的同时,维持肌肉量及长期疗效,有望与现有治疗方案(如GLP-1受体激动剂、GIP受体激动剂和GCG受体激动剂)相互协同,拓展肥胖症治疗边界。
CNS药物
因血脑屏障的天然阻碍、发病机制的复杂难明、临床试验缺乏可量化可评估的疾病标志物,CNS药物研发以高失败率著称,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白等待破局者去占领。2021至2025年,制药巨头在CNS领域掀起并购风暴,注入超700亿美元资本。
和铂医药能否利用其技术平台优势成为CNS破局者,备受期待,正在开发针对CNS的新一代生物制剂,包括双特异性抗体及其他抗体和其分子类型,目标是建立更复杂的分子,以克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退化和神经炎症领域)的挑战。
稀缺的平台,宽广的管线,和铂的源头创新价值,已得到超100亿美元BD、阿斯利康及GIC入股的反复验证。
但和铂的价值并不是静止的,还在持续的自我进化,掌握新能力,进入新领域,我们可以相信,和铂将在2028年前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平台型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