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深入推进,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成为深化医改的关键环节,在第11批国采工作中确立的“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为采购规则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建设、特别是招采子系统、医保结算数据积累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构建基于药品真实世界数据、药品价格量化评估框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思考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医保大数据,构建“成本-疗效-预算-动态调整”四维度的综合性药品价格评估体系,推动药品集采工作从“唯低价是取”向“价值导向、科学定价”转变,最终实现集采制度的持续优化和医保基金的战略性购买。
一、构建需求导向的成本智能测算系统
通过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招采子系统,精准锚定药品的合理生产成本,保障供应可持续性,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可及性与便利性。采集企业申报的生产成本数据(原料、辅料、包装、人工、能耗、管理等),实时接入大宗原料药价格指数,动态监测原料、辅料成本波动。探索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优化包装,合理应用同品种差比价关系,推动包装标准化、合理化。体现“照顾老、呵护少”,老年患者的包装,倡导单剂型包装、14天常用量包装为主,简化用药流程,严格限制需二次包装或多剂型组合包装,提升用药安全与依从性。鼓励开发使用儿童友好型包装,如安全瓶盖、便于分剂量、趣味设计等。在成本测算模型中,充分考虑并合理分摊药品配送到“边远、山区等特殊地区”的额外物流成本,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公平可及。在价格方面,实现成本构成的“透明化”,为价格谈判提供坚实基线,防止恶意低价竞争导致质量风险或供应中断,切实满足不同人群(尤其老人、妇女、儿童)的用药便利需求。
二、构建价值导向的疗效量化验证系统
科学评估集采中选药品的真实临床价值,确保医保基金购买的是“有效”的治疗,实现“物有所值”。通过真实世界证据(RWE)挖掘,利用医保大数据的医保结算数据、电子病历数据,分析集采品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表现。一是临床疗效,如疾病控制率、治愈率、症状缓解程度、关键生物标志物改善;二是用药安全性,重点关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报告率、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换药率;三是同通用名、同适应症下其他药品(包括参比制剂、其他仿制药)在同剂量反应关系、不良反应谱、疗效稳定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构建核心评价指标,做好价值指标计算,如单位临床获益成本、年治疗成本(集采中选品种价格和实际用量),通过数据模型估算或结合临床研究数据,综合考量质量调整生命年增益、治疗持续率/依从性(基于用药时长和频次数据计算)等核心健康产出指标。实现疗效评估的“可量化”,引导价格向真正具有临床优势、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药品倾斜,支撑基于价值的医保支付。
三、构建基金可持续导向的预算推演系统
利用医保结算大数据,对目标药品及其同中选品种和非中选品种进行深入剖析,精准预测药品集采落地或纳入医保后对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平衡创新可及与基金可持续性。一是用药分析,实际用药适应症、人群规模、年龄结构、用药剂量、频次、疗程;二是复诊模式,相关检查检验需求变化;三是不良反应,导致的额外医疗资源消耗,如住院、抢救、合并用药的费用;四是基金年支出,患者自付比例、自费负担变化。探索多场景动态推演,建立测算模型,分析目标药品及其同中选品种和非中选品种的价格、使用量、患者覆盖范围,医保基金总支出增幅/减幅、患者个人负担(自付+自费)的变化、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成本(如因病生产力损失、照护成本等,需结合其他数据源)。实现基金支出管理的“可控化”,为医保部门的战略购买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确保基金支出在可承受范围内,并切实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四、构建临床稳定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在集采协议期满接续或价格调整周期中,建立基于绩效和市场变化的灵活价格调整机制,激励企业保证供应和提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任务量完成率,充分反映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接受度,完成率过低,表明供应短缺或临床不认可的品牌原则上不接续或需降价。二是临床价值表现,基于疗效维度评估结果,疗效显著优于预期或同类的中选品种,可按原中选价格优先接续;疗效低于预期或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的品种,应降价或退出。三是基金影响评估,基于预算维度结果,实际使用中显著节约基金的品种可获接续优先权或价格稳定/微调;导致基金支出异常增长的品种需重新谈判或降价。四是市场因素联动,根据原料药价格指数的显著涨跌幅(需设定合理阈值),启动价格联动调整,参考同类药品(国内外)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性校准。五是价值体现,实现价格调整的“自动化”与“绩效化”,形成“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或淘汰”的良性循环,激励企业持续提升质量、保障供应、优化成本,最终稳定临床用药。
合理利用医保、医疗、医药大数据,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成本-疗效-预算-动态调整”四维药品价格评估框架,进一步深化药品集采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集采药品“成本透明化、疗效可量化、预算可控化、调整自动化”,需要医保、医疗、医药多方合力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形成以患者健康结果为核心,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为手段的集采价格形成机制,以医药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的科学、精细、可持续的药品价格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