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谈判参照药品的选择,悄然记录着中国医药创新的历史性转折。
百时美施贵宝(BMS)在其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申报材料中,选择以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作为参照药品,这一细节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见:O药也要参与2025年国谈了……)
有大佬对此感叹:曾经的国产创新药多以进口原研药为参照,如今跨国药企的明星产品却主动选择国产创新药作为对照。
参照系转换背后的深意
根据申报材料,O药选择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作为参照药品,主要基于三点理由:
肝细胞癌是纳武利尤单抗主适应症,患者人数最多、占比最大;
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是当前医保目录内肝细胞癌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标准疗法;
该联合方案同为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于2021年谈判新增肝癌适应症,价格区间合理。
这一选择客观上承认了一个事实:在肝细胞癌一线治疗领域,信迪利单抗联合方案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标准治疗之一,市场份额领先,且被广泛认可。
信迪利单抗的崛起之路
信迪利单抗作为信达生物研发的PD-1抑制剂,自2018年底获批上市以来,走过了一条典型的国产创新药逆袭之路:
2019年,首次参加国家医保谈判成功,成为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
2021年,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适应症通过谈判纳入医保;
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成为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主流选择。
此次被跨国药企巨头BMS选为参照药品,从侧面印证了信迪利单抗在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临床地位和市场影响力。
中国医药创新的历史性转折
参照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医药创新的深层变革:
过去:国产创新药在医保谈判中,往往需要与进口原研药对标,以证明自身的临床价值和价格优势。参照物的选择,暗示着一种“追赶者”的姿态。
现在:国产创新药不仅在某些领域实现了与进口药并跑,甚至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成为他人对标的标杆。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从me-too到me-better,再到逐步探索first-in-class,中国药企正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医保谈判策略的时代之变
O药选择信迪利单抗作为参照药品,也是一种理性的市场策略:
市场现实认可:承认信迪利单抗联合方案在当前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主流地位;
价格锚定效应:通过与已纳入医保的方案对比,为自身定价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价值论证:通过头对头或间接比较数据,证明相对于现有标准疗法的优势。
O药选择信迪利单抗作为医保谈判参照药品,看似只是一个技术细节,却折射出中国医药创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不止是某单个企业的胜利,而是中国医药产业整体崛起的缩影。这种策略转变,反映出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认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加接地气,且更加尊重中国市场的特点和规律。
参照物的变化,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医药创新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从快速跟进到源头创新,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国际化进程加速: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频现,逐步走向全球市场;
政策环境优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为创新提供更好环境。
参照系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创新的进步;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在首创性和全球化方面,中国医药创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原创、全球领先的创新药问世,实现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跨越,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