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新财经新闻时,我盯着屏幕愣了两秒——百济神州(688235.SH)总市值
突破5000亿,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医药股。
5000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杭州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9倍;或者在深圳南山区,能买下约156平方公里土地。更直观的是,这个数字超过了A股97%的上市公司,甚至比某些省份的GDP还高。
但最让我感慨的不是这个数字本身——而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资本市场勇闯C位。
5000亿市值背后
如果把时间拨回2016年,百济神州刚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发行市值7.2亿美元。那时候很多人调侃它是“烧钱机器”:一年亏几十亿,研发投入比营收高好几倍,连办公室都租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毛坯厂房里。
但今天再看,当年的烧钱变成了囤粮。
举个简单例子:2024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141.40亿元,占全年营收的51.96%。这是什么概念?
对比一下: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占营收29.40%;全球制药巨头辉瑞同期研发投入108.22亿美元,但占营收比例仅17%。
换句话说,百济神州把“赚的钱”和“融的钱”,超过70%都砸进了实验室、临床中心和全球患者招募里。
这种“偏执”不是盲目——就像盖楼,传统药企可能在装修(仿制药或微改良新药),而百济神州从一开始就打地基(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建高楼(Best-in-class,同类最优药)。
例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全球第三个上市的BTK药物,但凭借“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优势,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占其产品收入的近70%。
百济神州的出海密码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百济神州能在全球市场“杀出血路”?答案藏在两个细节里。
第一个细节是"把实验室建到全球"。
在苏州工业园区,百济神州建有亚洲最大小分子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其生物药生产基地通过美国FDA、中国NMPA、欧盟EMA三地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大分子药物中美双报的工厂。
更关键的是,在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建立的全球研发中心,汇聚了来自辉瑞、诺华等跨国药企的资深科学家团队,形成覆盖45个国家的临床开发网络——他们不是中国药企出国卖药,而是用全球资源造全球好药。
第二个细节是"把临床做到全球"。
新药上市前要做临床试验,这是烧钱又烧时间的环节。很多中国药企的临床试验只在中国做,做完再找海外监管机构"补作业",往往被卡脖子。
但百济神州的策略是"全球多中心同步"——比如他们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美、欧、亚、非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12000例,其中30%来自中国以外。
这种同步研发有多难?就像开一场全球直播演唱会:音响、灯光、演员必须完全同步,差一秒都可能"翻车"。
但百济神州做到了——2023年9月,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获批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成为首个通过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后实现中美欧同步上市的中国PD-1药物。
用投资人的话说:"以前全球药企是'老师教学生',现在百济神州是'和学生一起当老师'。"
用临床管线筑起千亿市值
当然,市值突破5000亿不是“躺赢”的信号。
创新药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但最终获批上市的不到10%。
百济神州的底气在于管线的厚度。
所谓管线,就是正在研发的候选药物。
截至2025年6月,百济神州拥有96项临床开发项目,其中29个项目处于3/4期临床阶段,覆盖血液瘤、实体瘤、免疫疾病等多个领域。
这是什么概念?全球TOP20药企中,百济神州是唯一进入临床阶段项目数前五的中国企业。其管线布局更是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用行业术语说,这是"差异化布局";用大白话讲,就是"瞄准无人区,敢为天下先"。
中国创新药从本土到全球
回到开头的问题:百济神州凭什么值5000亿?
答案不是某个爆款药,不是某次资本运作,而是用15年时间证明:中国药企也能用全球标准做创新药,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患者。
当然,5000亿不是终点。
未来,百济神州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全球监管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的追赶等。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当一家中国药企的市值能突破5000亿,当它的药能摆上纽约、伦敦、东京的药房货架,当中国患者能用上自己造的好药……这不是某家企业的胜利,而是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成人礼"。
下一次,当我们再看到"中国药企市值破纪录"的新闻时,或许可以更淡定一点——因为那不再是奇迹,而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