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教育局、经济信息化委、公安分局等十四部门正式印发《落实〈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任务分工方案》(沪卫监督〔2025〕37号)。这一文件被视为2025年医药领域反腐工作的“升级版”,其覆盖范围之广、监管力度之深、执行措施之细,均创下历史新高。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举措、行业影响三个维度,深度解析这一方案对医药生态的重塑意义。
01
政策背景:医药反腐进入“深水区”
近年来,医药购销领域与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从“带金销售”到“基因检测造假”,从“辅助生殖乱象”到“互联网医疗虚假宣传”,行业沉疴已严重侵蚀公众健康权益。据国家医保局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医药领域违法违规案件1.2万起,涉及金额超45亿元,其中上海地区占比达18%。
在此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委于2025年5月联合发布《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实施行业不正之风常态化治理”。上海作为全国医药产业高地,此次率先落地细化方案,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也是对本地医药乱象的“精准打击”。
02
核心举措:从“关键环节”到“全链条穿透”
本次方案以“压实主体责任”为主线,提出五大监管升级方向,直指行业痛点。
1. 关键环节“零容忍”: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成重点
方案明确要求“持续规范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行为”,并首次提出“加强医药卫生领域新型、变异和隐形问题研判预警”。例如,针对部分医疗机构通过“外送检测”变相收取回扣的行为,方案要求“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实现从生产端到使用端的“全链条可追溯”。
2. 穿透式监管:审计触角延伸至生产端
与以往仅关注医疗机构不同,此次方案将“监管重点向生产端覆盖”,要求开展“医药行业专项审计”,并探索建立“药品生产加工到流通使用全过程可追溯机制”。这意味着,药企的原料采购、生产流程、推广费用等均将纳入监管视野。某跨国药企上海分公司负责人透露:“近期已接到通知,要求提供2024年以来所有学术推广活动的详细清单,包括参会人员、费用明细等。”
3. 互联网医疗“紧箍咒”:打击“医托”“伪科普”
针对互联网诊疗乱象,方案提出“强化线上医疗监管”,重点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发布医药广告”以及“伪造编造变造在职或离退休行业人员视频营销牟利”等行为。例如,某短视频平台曾出现大量“假专家”推销保健品,此次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多部门协同查处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永久封禁+行业黑名单”处罚。
4. 医保基金“铁腕”守护: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警”
方案首次提出“全面落实《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实现“监管到人”。例如,某三甲医院曾因“挂床住院”骗保被罚,此次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医保基金使用预警机制”,对异常住院费用、高频检查项目等实时监控。上海市医保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追回医保基金3.2亿元,同比增长42%。
5. 社会共治:行风监督员“持证上岗”
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提出“加强行风建设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的社会监督作用”。据悉,上海已招募首批500名行风监督员,涵盖律师、记者、患者代表等群体,可对医疗机构、药企进行“明察暗访”,其举报线索将直接纳入上海市纪委监委的“医药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数据库。
03
行业影响:合规成本上升,但长期利好
1. 短期阵痛:药企销售费用结构或迎剧变
方案要求“引导医药企业规范开展经营推广业务”,并参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加强管理。某本土药企市场总监表示:“过去‘带金销售’占比超30%,现在必须转向学术推广,但合规的学术会议成本是‘带金销售’的2-3倍。”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498家上市药企中,销售费用率超过50%的企业达23家,其中部分企业已开始裁撤“医药代表”岗位,转型“数字化营销”。
2. 中期洗牌:中小药企面临“生死考”
方案提出“完善医药购销领域行贿人、受贿人‘黑名单’制度”,并要求“落实对业务指导的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督促职责”。这意味着,曾通过“灰色渠道”获客的中小药企,若无法在合规框架下重建推广体系,或将被淘汰。据上海市药监局统计,2025年以来,全市已有17家药企因“商业贿赂”被吊销许可证,其中9家为年销售额低于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
3. 长期红利:创新药企迎来“黄金期”
方案明确“加快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并要求“优化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和智能监管平台”。对创新药企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例如,某本土生物药企凭借“零带金销售”模式,在2025年国家集采中中标3个品种,市场份额从3%跃升至18%。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创新药产值同比增长27%,远超传统化学药增速。
小结
上海十四部门的联合方案,绝非简单的“运动式执法”,而是一场以“合规”为名的行业升级。从“全链条追溯”到“穿透式监管”,从“社会共治”到“数字化赋能”,政策工具箱的每一次打开,都在推动医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正如方案所言:“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这场反腐风暴,终将吹散行业的“雾霾”,让医药回归“治病救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