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一家CXO撬动500亿全球交易:维亚生物的“反周期”炼金术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5-09-04 4

2024年7月,一则重磅交易在沉寂已久的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激起千层浪: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I)宣布,将以最高达13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收购一家名为Nerio Therapeutics的美国生物科技新锐。

在当时,全球生物科技领域还没到“回暖”的时刻,美联储利率仍旧维持在4%-5%的“高位区间”。BI的这个逆周期的布局,更多地还是标的公司的产品所驱动。

而这笔交易的背后,一家来自上海的公司——维亚生物也渐渐浮出水面。Nerio正是由维亚旗下的投资孵化部门(VBI)所投资孵化的项目之一。

这并非孤例。

翻开维亚的投资孵化成绩单,一连串耀眼的交易赫然在列:Haya Therapeutics与礼来达成潜在价值10亿美元的合作、DTx Pharma被诺华以最高10亿美元收购、Full-Life与SK Biopharma签署了5.715亿美元的许可协议,Dogma Therapeutics将口服PCSK9授权给AZ……据不完全统计,这家起家于上海的CRO公司,已通过其独特的孵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撬动了总潜在价值近500亿人民币的创新药交易。

玩投资的CXO不算少,药明、泰格很早就开始布局,但能作为一家体量不是很庞大的CXO公司,能在生物医药资本寒冬、众多Biotech挣扎求生之际,持续去完成全球创新药“金蛋”的孵化,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眼光和技术底气?

本文将深入拆解维亚生物独特的“CXO+投资孵化(EFS)”模式,探究其技术壁垒与商业模式的共生关系,为当下寻求“创新突围”和“穿越周期”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样本与启示。

-01-

VBI模式的诞生:一场蓄谋已久的“反向创新”

故事始于2017年。

彼时,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浪潮初兴,资本涌入,大量源于顶尖高校和研究所的“好苗子”破土而出。然而,这些手握前沿科技的科学家创业者们,普遍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早期融资困难,现金流极度紧张;二是缺乏将实验室成果高效转化为药物产品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

洞察到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维亚生物开启了一场“反向创新”。不同于传统CXO被动地承接订单,维亚推出了其标志性的“服务换股权”(Equity for Service, EFS)模式。

这种模式并非传统药企CVC(企业风险投资)为扩充自身项目而进行的战略布局,更多是一种以‘财务回报’为目标的、更纯粹的价值投资。

EFS模式的核心,是维亚用自己最擅长的、也是初创公司最急需的早期药物研发服务,来换取这些公司的部分股权。这一模式有两个好处:它既解决了初创公司的燃眉之急,让宝贵的现金可以用在刀刃上;也让维亚能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深度绑定并锁定全球最具潜力的早期创新资产。

自2017年成立以来,VBI通过“投早、投小”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与强生JLABS等顶级孵化器合作)系统性地筛选项目。数据显示,仅2021年一年,VBI就评估了979个项目,最终仅投资27个

精心播种也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截至目前,维亚已投资孵化了93家公司,形成了一个包含228条在研管线的庞大资产池,被投企业捷报频传,FuseBio、Nerio、Focus-X、AcuraStem、Riparian、DTx、Totient、Dogma等一系列公司实现了高价值退出,完美验证了其商业模式的闭环。

然而,EFS模式看似“轻巧”,实则门槛极高。

放眼全球,能将“服务换股权”做成体系并持续产生高额回报的案例凤毛麟角。为何行业内鲜有成功的模仿者?维亚的模式究竟需要怎样不可复制的东西在手里?

-02-

双重壁垒:解码维亚的“技术引擎”

答案指向了维亚深不可测的技术护城河。EFS的成功,并非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而是建立在其两大的强有力技术平台之上。

首先是公司在结构生物学(SBDD)领域的绝对领导力。

在新药研发中,从发现一个有活性的“苗头化合物”到最终获得一个能进入临床的“候选化合物”,是成功率最低、最耗资的“死亡之谷”。其核心挑战,在于无法清晰地看到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

而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SBDD),即通过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NMR等技术获得高分辨率的复合物结构,来指导药物的理性设计,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行业数据显示,高达65%的研发活动需要利用SBDD来推进化合物的筛选与优化。

维亚生物自2008年成立之初,便将SBDD作为立身之本。它不是简单提供一项技术服务,而是将SBDD升级为一种可规模化的“工业化能力”。截至目前,维亚已累计向全球客户交付超过90,739个蛋白复合物结构,研究了超过2,187个独立药物靶标。这一惊人的规模和效率,意味着维亚为全球创新药研发提供了破解核心瓶颈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其实力在无数硬仗中得到验证:无论是帮助Dogma公司攻克口服PCSK9抑制剂这一业界普遍认为难以开发小分子抑制剂的极具挑战性的PPI(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药物靶点,最终促成与阿斯利康的合作;还是其支撑的研究成果频频登上《JMC》、《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都彰显了其在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能力和技术权威。

而这个“超级规模”和“成功转化的经验”,也为维亚另一大技术平台提供了领先同行的基础。这便是其独树一帜的“干湿结合”AI平台

在AI制药的浪潮中,维亚的AI药物发现(AIDD)平台独树一帜。作为少数基于其强大的SBDD技术发展而来的平台。这意味着,维亚的AI模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十余年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深厚的知识积淀与项目经验之上。

这种独特的基因,使其能够实现计算模拟(干实验室)与实际功能、机理、药代与药效学研究(湿实验室)的无缝衔接。AI的预测结果可以被快速进行实验验证,而环肽这样一个“可设计空间相当大的”新的modality,天然的有AI制药广阔应用空间

通过AIDD赋能整合环肽筛选、化学合成、药理与药代等平台,构成了维亚一体化环肽研发平台,再通过计算与实验的双向反馈,继而实现各平台间的良性互动。

这种高效的“设计-测试-学习”闭环,是单纯的AI技术平台或传统CRO难以驾驭的核心能力。

维亚有自建的超算中心,并且还在不断地对AI平台进行迭代与优化。

目前,AI平台已成功将小分子药物发现周期从传统2-4年节省一半以上,在大分子设计阶段更是传统效率的四倍,累计为67家客户交付175个项目,价值在实际业务中得到充分验证。

正是这个由SBDD和AIDD构成的强大“技术引擎”,驱动着VBI“投资飞轮”的高速旋转。

投前,技术实力赋予其“火眼金睛”,能精准判断项目的科学价值;投后,高含金量的技术服务(EFS中的“S”)为其“保驾护航”,极大提高被投公司的研发成功率。这,才是维亚模式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根本。

-03-

穿越周期:“维亚模式”的当下启示与未来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维亚的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反脆弱”特性。

首先,其反周期的商业模式优势凸显。在资本寒冬,初创公司对EFS的需求不降反升,维亚的业务基本盘反而更加稳固。

其次,是其以技术稀缺性为支撑的价值实现路径。在任何资本周期下,大型药企的收购标尺始终如一:它们愿意支付溢价的,永远是那些科学确定性高、失败风险低的稀缺性资产。而赋予初创资产这种“确定性”的能力,本身就是行业中最稀缺的资源。

打造一个工业化规模的SBDD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其深厚的结构生物学知识库驱动的AI引擎——这种“干湿结合”的硬实力,需要长达十余年的专注投入和知识积淀,绝非资本或单纯的算法可以速成。

因此,维亚的两大技术平台,无异于为孵化资产打上了“高质量”与“高确定性”的稀有标签,这才是其能够持续吸引BI、诺华等巨头豪掷重金的根本原因。

最后,维亚做的,也是很多CXO公司在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CRO+EFS+CDMO)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其下游CMC业务中,高达44%的订单金额来自维亚的内部导流,这充分证明了其生态闭环的强大客户粘性和内生增长动力。而展望未来,维亚的增长飞轮效应将持续放大。

随着CDMO产能(规划产能:1260m³)的释放,其承接后期项目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VBI庞大的资产池正逐步进入成熟收获期,有望贡献更可观的投资回报;而AI等技术的持续迭代,将让其技术引擎愈发强大。

这两年,随着国内的生物创新药走向台前,中国的CXO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而维亚生物的故事,也给多样性丰富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范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抛弃浮躁,回归技术的本质,并围绕核心优势构建独特的、能够自我强化的商业生态

这才是穿越周期、实现长期价值的根本路径。


您可能感兴趣
OS未达预期后,Summit电话会议中表示......
OS未达预期后,Summit电话会议中表示......
产业资讯 药时代 2025-09-15 85
14亿美元!诺华收购一款IL-6单抗
14亿美元!诺华收购一款IL-6单抗
产业资讯 生物药大时代 2025-09-15 87
6.3亿收购!波科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又一布局
6.3亿收购!波科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又一布局
产业资讯 MedTrend医趋势 2025-09-1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