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医药圈,一则跨境BD交易引发热议——9月17日晚间,迈威生物与Kalexo Bio的合作公告刚挂出,各生物医药群的对话框就炸了锅:"2MW7141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0亿美元?""双靶点siRNA又下一城?"
此次BD交易的主体一边是中国创新药企迈威生物,另一边是美国专注心血管领域创新疗法开发的Kalexo Bio。被交易的2MW7141作为双靶点siRNA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协同调控效应和低脱靶风险,有望成为首款采用非LNP递送系统的同类药物。
siRNA药物是什么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运转的电脑,DNA是"主板芯片",负责存储遗传信息;mRNA是"临时指令",指导蛋白质生产;而siRNA则像一群基因质检员——当某个芯片程序出现异常,siRNA就会携带切割指令进入细胞,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精准识别并降解错误mRNA,阻断缺陷蛋白合成。
不过,这个质检系统曾面临双重挑战。
未修饰的siRNA在血液中半衰期不足10分钟,很容易被核酸酶降解;即便进入细胞,也可能因序列相似性引发脱靶效应。因此,siRNA药物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直到近十年突破:化学修饰技术将稳定性提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提高肝脏靶向效率。2018年,全球首款siRNA药物Patisiran获批上市,通过LNP包裹靶向转甲状腺素蛋白(TTR) mRNA,治疗遗传性淀粉样变性。
此后GalNAc偶联技术进一步实现皮下注射给药,延长参与循环时间。当前最新一代siRNA药物已实现双靶点协同沉默,在肿瘤和慢性病领域展现突破潜力。
2MW7141的特别之处
回到这次交易的主角2MW7141,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双靶点协同调控机制——通过同时作用于血脂代谢通路中的两个关键调控节点,形成类似"双齿轮联动"的精密调控系统。
以心血管疾病治疗为例:当某个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过度活跃,同时其上游调控因子出现异常,双靶点设计可同步抑制这两个环节,阻断代偿性反馈机制。
相较传统单靶点药物可能引发的"逃逸突变",这种协同作用显著降低耐药性风险。
根据迈威生物公告,2MW7141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强效且持久的基因沉默效果,脱靶风险较低。其采用的非LNP递送系统为后续开发带来差异化优势。
交易背后的BD新逻辑
迈威生物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把2MW7141的全球权益"打包"卖给Kalexo?要知道,临床前阶段的药物虽然还没进临床试验,但一旦成功,回报可能是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就要说到当下中国创新药BD生态的三大特征了:交易阶段前移、模式深度进化和领域高度集中。
而迈威生物的战略决策,是基于创新药研发风险收益比。
其将有限资金投入已进入III期的地舒单抗和ADC管线;通过优先股锁定潜在收益,避免临床失败导致技术价值归零;借助Kalexo的FDA申报经验加速国际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首付款仅占潜在总额的1.2%,主要回报仍依赖后期里程碑,反映出对项目高风险属性的定价。
中国小核酸药物的"突围战"
2MW7141的交易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结构性升级"。过去,全球小核酸药物的研发主导权几乎被欧美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多聚焦于技术跟随与改良。
但最近三年,情况正在改变——技术平台突破:国内企业如瑞博生物、圣诺医药等逐步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靶点选择创新:部分企业开始关注中国高发疾病;全球化布局加速:头部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当然,热闹背后也有隐忧。
例如:小核酸药物生产工艺复杂,国内CDMO企业虽产能快速扩张,但关键物料仍依赖进口;全球市场准入方面,EMA/FDA对国产核酸药物的临床数据要求显著高于国内,企业应对经验仍需积累。
当中国创新药企开始用全球标准研发药物,用国际规则对接资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价值,所谓的"弯道超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医药圈的长期主义
2MW7141的故事不仅是一场高额BD交易,更照见了科研人员用双靶点siRNA技术打破海外垄断的坚持,也照见了产业界用NewCo合作模式让"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智慧。
下次再看到类似的BD新闻,不必急着惊叹钱真多,不妨去想这个药物解决了什么临床痛点?背后有什么技术突破?中国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毕竟,医药行业的终极浪漫,从来不是数字的大小,而是——那些曾经无药可医的患者,终有一天能说:"看,这是我们自己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