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人才迁徙,本质上反应的是中国医药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后的结果。医药行业人才流向的拐点,也是行业发展的拐点。
金九银十,医药行业迎来一波密集的高层人事变动,多家本土药企不约而同地迎来具有跨国背景的新高管。
仅近几日就有多起关键任命落地:
10月9日,礼来中国抗肿瘤事业部前副总裁尹航履新恒瑞医药,出任肿瘤事业部总经理;
同一天,复星医药前董事长吴以芳宣布加盟康桥资本,并随后官宣担任云顶新耀董事局主席;
仍然同一天,艾伯维中国区前总经理欧思朗正式加盟绿叶制药;
10月10日,阿斯利康中国前副总裁朱理琍在宣布退休后次日出任医朵云总经理。
曾经,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产业界与资本界间的人才流动,似乎有一道“玻璃墙”。伴随中国医药创新新势力的崛起,随着2018年吴晓滨加入百济神州,这道“玻璃墙”无形间开始松动,一批跨国药企高管开始在本土传统药企及创新药企中担任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已有近百位来自跨国药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加入本土企业,其中负责商业化与业务拓展的高管占比高达40%。
尽管人才流动长期存在,但这两天如此高职级人才在大体量药企间的流动仍然鲜见。
行业面来看,随着本土药企持续推进营销战略升级与国际化布局,对具备全球视野与实战经验的领军人才需求迫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在择业时,也更看重参与创新实践与业务构建的成长空间。而这些履历亮眼的跨国药企前高管的新动向,为中国医药产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塑造,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质上,医药行业的人才迁徙,反应的是中国医药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后的结果。医药行业人才流向的拐点,也是行业发展的拐点。
密集履新背后
随着尹航的加盟,恒瑞已在半年内三度引进具有MNC背景的高管。
肿瘤领域是恒瑞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营收压舱石”,布局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热门赛道,手握PD-1、吡咯替尼、CDK4/6等20余个在研或已上市品种,2024年的收入占了公司总营收近四成。
任命拥有礼来中国抗肿瘤事业部副总裁履历的尹航为肿瘤事业部总经理,可以视为阿斯利康中国区前总经理冯佶加盟恒瑞担任总裁、首席运营官后,最重要的一次外部人才引进。
据悉,尹航将直接汇报于总裁冯佶,并进入公司管委会。同时,他暂时兼任艾瑞妮线负责人,并统管肿瘤综合线与免疫线两位副总。
尹航在礼来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市场与销售管理、产品线负责人至事业部副总裁,他亲历了礼来重磅药阿贝西利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全流程,并参与促成礼来与信达、礼来与和黄医药战略合作。
艾瑞妮(吡咯替尼)是恒瑞肿瘤管线中针对乳腺癌的核心药物,尹航在阿贝西利上经验可以得到释放。此外,尹航在爱优特(呋喹替尼)商业化时积累的经验与资源,也正对标恒瑞在胃癌、结直肠癌其后的商业化诉求。
众所周知,恒瑞正处于“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全球化业务战略布局的脚步加快,公司已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国家启动超过20项海外临床试验,产品在40多个国家实现商业化,积极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仅2025年上半年,恒瑞就已经已完成3笔重大对外授权交易。
而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招募是该发展战略的关键落笔。财报显示,公司超过30%的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拥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验,许多成员拥有在辉瑞、诺华、默克、礼来公司等跨国制药企业工作的经验。
今年9月,恒瑞还正式启动了2026全球精英计划,这是一项专为海外人才打造的定制化培养项目。前几天,该计划的海外招聘活动成功推进,恒瑞先后走进耶鲁、哈佛、波士顿、塔夫茨、斯坦福举办了专场招聘宣讲会。
在此背景下,当前加入恒瑞的尹航,上个月加入恒瑞的胡新辉,以及更早一些时候的冯佶,为恒瑞医药过去半年的人才布局画上了关键一笔。
在尹航履新恒瑞同期,绿叶制药也宣布了艾伯维中国区前总经理欧思朗的加入。
欧思朗是艾伯维2013年从雅培拆分后的首任中国区负责人,拥有超过数十年的跨国药企高层管理经验,曾先后在礼来、安进、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等多家全球领先药企担任销售和市场要职。在艾伯维时,欧思朗主导推动修美乐、乌萨替尼等重磅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上市。
加入绿叶制药后,欧思朗将以全职顾问身份,重点聚焦绿叶中国的营销与业务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助力公司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的市场渗透与品牌影响力。
绿叶制药是中国本土药企中最早开始聚焦创新的药企之一,以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肿瘤为核心治疗领域,近年来已有赞必佳、金悠平、Erzofri等多款创新药物陆续获批或进入临床后期。欧思朗在艾伯维期间所积累的产品战略与商业化经验,有望加速绿叶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突破。
事实上,欧思朗并非绿叶首次引入具有跨国药企从业背景的高端人才。去年5月,公司任命再鼎医药前首席商务官兼大中华区总裁梁怡担任绿叶制药首席运营官,而梁怡在加入再鼎医药之前供职于阿斯利康中国区。此前,梁怡还在罗氏、百时美施贵宝任职。
多样化新选择
在本土创新药企加速吸纳具有跨国药企背景人才之际,一批高端职业经理人也正主动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价值重估”,从成熟平台的管理者转向创新生态的“创业合伙人”,完成行业角色的转变。
10月10日,刚刚宣布加入康桥资本的复星医药前董事长吴以芳,就任被投企业云顶新耀的董事会主席,吴以芳曾在复星医药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近十年,主导了多项重大战略并购与国际化布局,具备深厚的产业运营与战略决策能力。
对于吴以芳的加入,康桥资本表示,其背景与康桥资本“深度投后赋能”的定位高度契合。康桥资本正系统性地将具备深厚产业背景的本土高管,导入其投资组合的治理与运营中枢,形成“资本注资+产业赋能”的闭环。
去年5月,先声药业集团前总裁冯洪刚同样加入了康桥资本的投后运营管理团队,担任董事总经理。冯洪刚在先声药业期间曾推动多条创新药管线商业化,其加入能够为康桥资本搭建研发转化与商业化落地的“运营中台”提供关键支撑。
这些人事布局反映出康桥资本在中国医药产业生态环境发生结构性变化时所采用的独特模式。它不仅提供资金,更构建了一个由高端产业人才组成的“运营中台”,直接为其控股企业进行能力赋能与价值共创,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战略制定与运营提升。
此外,本土创新型平台公司同样成为人才跨界流动的重要目的地。阿斯利康中国前副总裁朱理琍于昨日确认出任数字化健康平台医朵云总经理,全面负责战略推进、业务运营与组织能力建设,完成从跨国药企高管到本土创新平台业务负责人的转型。
据公开报道,朱理琍加盟医朵云,看中了该司在医疗数智化平台建设与技术落地方面展现出的创新基因与生态链接能力,希望赋能中国医药行业升级转型和数智化创新。
从制药工业转型履新上下游产业链公司,朱理琍并非个例。9月19日,GSK前大中华和洲际区域副总裁、疫苗业务负责人齐欣出任DCH Auriga CEO。DCH是一家为医疗健康产品提供综合市场管理服务,覆盖商业合作、物流支持与合规体系等全链条。
这一系列高密度、高规格的人才流动,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生态正在经历结构性要素重组的信号之一。
医药行业正告别旧的增长模式,全方位迎接以真正自主创新、精益运营和全球化布局为核心特征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