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再生元“付费求学”?
产业资讯 药视声Medispace 2025-11-04 70

2025年10月30日,药明巨诺与再生元的一纸补充协议,在生物医药圈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不同于传统“中国Biotech卖管线、跨国药企掏腰包”的剧本,这次合作中,引进方反哺授权方——药明巨诺凭借自研的药品生产工艺和慢病毒载体制造工艺技术,从再生元手中拿下最高5000万美元的付款,并保留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这就像一家奶茶店从连锁品牌引进配方,经过改良后开发出爆款新品,再反向把奶茶制作工艺授权给连锁品牌,甚至能收取技术使用费。这种反向授权模式,在中国Biotech领域尚属首次。

一场关于“细胞快递包装”的暗战

MAGE-A4 TCR-T疗法展现出显著的“双重升级”特征,既依托高价值靶点奠定基础,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疗效突破。

作为肿瘤领域的“通缉犯画像”,MAGE-A4广泛表达于滑膜肉瘤、肺癌等实体瘤,却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是精准治疗的理想靶标。

药明巨诺的JWTCR001作为第二代TCR-T疗法,通过CTBR12翻转受体工程化改造,成功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刹车信号”TGF-β转化为“油门信号”,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对TGF-β高表达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提升5倍以上。在黑色素瘤和肺癌模型中,JWTCR001的肿瘤消除率较第一代产品Tecelra提升显著。

Biotech新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作还折射出Biotech在工艺层面的“技术外卖”新趋势。

其中,慢病毒载体作为将“基因武器”精准投送至T细胞的“快递箱”,药明巨诺的JWLV011载体已实现国产替代,生产成本从50万元/剂降至30万元/剂,降幅达40%;再生元对这一技术的关注,不仅是基于当前产品需求,更瞄准了未来全球细胞治疗“包装标准”的话语权布局。

而药品生产工艺则如同“细胞汉堡”的标准化制作流程,再生元获得非独家授权后,可快速复用“中国智造”的效率优势,加速其全球开发进程。

这种从靶点创新到工艺输出的全链条价值释放,为行业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样本。

再生元为何甘当“技术学生”

再生元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布局正面临双重压力:管线推进效率不足与商业化成本困境交织。

在此背景下,药明巨诺凭借“中国研发效率+工艺成本优势”成为关键破局者。

临床资源整合层面,中国患者招募速度可达欧美2-3倍,单例临床试验成本仅为欧美1/2,再生元以5000万美元合作资金撬动中国临床资源,本质是用“跨境研发外包”模式对冲自身管线风险。

技术壁垒构建层面,药明巨诺的慢病毒载体技术正在进行中,单剂生产成本较进口降低40%以上,形成细胞治疗载体标准化制定权的先发优势——再生元若不跟进此类技术授权,可能错失下一代CAR-T疗法的全球生产工艺主导权。

这一合作更折射出行业交易模式的深层变革:从“管线权益买断”转向“工艺技术分层授权”。

传统Biotech多以管线权益换取资金,而药明巨诺证明,核心工艺模块可独立变现,类似苹果的“芯片授权”逻辑——即便不直接出售产品,也能通过技术标准绑定持续获取收益。

一场可能改写行业格局的实验

若此次合作成功,或将催生三大趋势。

一是探索“中国研发效率+全球商业化资源”协同模式,Biotech聚焦技术创新,跨国药企提供资金与渠道,但此类合作仍属早期探索阶段;二是工艺授权重要性提升,细胞治疗赛道从“产品竞争”向“平台竞争”过渡,拥有自主工艺平台及GMP产能的企业更具优势;三是Biotech估值逻辑多元化,技术授权收入开始被部分机构纳入估值模型。

药明巨诺与再生元的这场“反向授权”,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国Biotech从技术输入者向技术输出者跃迁的标志性事件。

当技术成为硬通货,未来或有更多中国公司通过工艺标准化输出参与全球规则制定。